第一节 西汉至唐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6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汉至唐代
分类号: G529.66
页数: 3
页码: 312-314
摘要: 本节介绍了三亚地区汉代至明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黎族先民在汉化和封建统治下的不同群体、海南作为贬谪地和流贬官员对海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同时,本文还介绍了海南本土诗文创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民间传说。
关键词: 文化事业 古代 崖州

内容

《三亚史》
  西汉王朝在海南岛沿海一带设置郡县后,随着汉人相继迁入,带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沿海地区的黎族先民在与汉人的接触和交流中,较早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三亚地区也一样。在沿海居住的部分黎族先民被地方政权编入户籍,接受汉朝的行政管理,按时向官府缴纳赋税和提供徭役,较早地被纳入封建化的统治范围,这就是后代所称的“熟黎”。他们即是黎族先民中较早接受汉化的一部分。而交通往来不便,封建统治影响还未能到达的三亚北部山区及偏远地区,受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波及较少,仍保留着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社会形态还停留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生活在这里的黎族先民并没有真正归附于汉王朝地方封建政权的直接管辖,没有成为郡县的编户,也不向官府提供赋役,这就是没有迈入封建社会的门槛、后代所称的“生黎”。尤其是北部五指山区,还继续保留着落后的“合亩制”生产和社会组织,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庭公社阶段。汉代,因三亚地区“多高山大林”,自然是“生黎多”,“熟黎少”。
  这个时期的社会人口结构仍以黎族先民为主,同时继续有中原汉人渐次徙入。汉武帝在海南设立郡县后,“颇徙中国(中原)罪人杂居其间”。这一现象在三国至隋时期依然存在。虽然,史籍可查考到的第一个被贬逐海南的人是隋宗室杨纶,但在南北朝时,珠崖作为流徙罪人的地方,已有人提及。文学家江淹于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所作《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一文曾感叹:“罪溢朔方,尚驻一等之刑,咎过朱崖,犹缓再重之施。”可见,珠崖与朔方一样,在当时都已是罪犯流徙的地方。
  此外,还有经商、仕宦、戍卫及自然迁徙等南来落籍者。
  海南作为流贬地,始于隋炀帝,盛于唐宋,余波不尽,一直延续至明代中期。历史上的三亚地区,乃是海南岛南端的蛮荒之地。从淮南到江南到岭南再到海南,再从岛北到岛南,官吏流贬三亚地区,是人生巨大的不幸。流贬官吏在三亚的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流贬三亚地区的官员,大多数与当时朝廷重大政治事件有关,所以三亚历史上的贬官每见高官重臣。唐代至少有14位宰相先后流贬海南,而到三亚地区来的就有3位;另外王室有5位,其中到三亚地区来的有两位,还有一位外戚。如今可查考到的流贬三亚地区的唐代贬官,除唐地文之外,其他流贬人员都是宰相、王室,或与宰相、王室有牵连者。
  两伏波开琼后,冼夫人再抚而定,中原文化随之北风南渐。但这期间海南本土文化仍然落后,到了隋代才有第一个名姓俱全的岛籍人物王万全见诸史册。可以说,唐以前中原礼乐文化对海南的影响非常弱小。明代海南名贤锺芳记载:“自唐以前学校之政未立,造士之方多阙。”岛上没有学校,民众也不知孔孟为何许人。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中间主要隔着唐宋,而唐宋正是大量贬官谪琼的历史时期。据各类正史、方志、笔记、典志、家谱、碑铭等史料,仅唐朝流贬海南各地的官吏有记载的就近70名,且多数为高官宗室,宰相则不下15人。其后五代至宋元,明文史载的贬官更不下130名,且不少是道德典范、文章巨擘。可以说,唐宋是海南文化由蛮荒到焕然的过渡阶段,而唐宋贬官是海南文化的播种者和培育人。
  海南本土诗文的创作,要到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才出现,这就是贬谪儋州吉安县(今昌江县)的县丞王义方的祷海词。王义方也是有史可查的海南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家。据载,王义方安全抵达吉安后,目睹田野荒芜、道路梗塞,人民梗悍不驯,无礼法秩序,即以传播儒学为己任。上任后他召集地方首领共商文教事宜,说服各黎酋,举可造之才入学,教化荒俗。
  另外,光绪《崖州志》引用旧志所载,说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时州治在琼东北)司户时居于琼南毕兰村,有后裔在岛上,并且流落到振州西部地区,被黎族同化。“李德裕贬崖,居于毕兰村,后故归葬。其弟德禧寓崖,因水冲毕兰,徙抱班。后又见抱劝田地肥饶,移居焉。今其村李姓百余家,俱化为黎。德裕遗物尚存。副使李德至崖,招出验之,再三叹息。”毕兰村今不可考,抱劝即今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多港李氏村。光绪《崖州志》还说村中有李阁老祠。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出巡海南,指示当时的崖州知州唐镜沅咨询乡绅,确定此事,嘱咐唐镜沅寻访李德裕后裔及遗物。据称遗物遭匪乱已失落,只找到两个李姓小青年,带往广州。张之洞拟赡养他们,并加以教育,二人却不乐意接受。李德裕贬崖时居毕兰村缺乏实证,后裔流落抱班、抱劝历来引以为奇,却也存在诸多异议,只能多说并存。但是古代三亚官民尊崇李德裕,官方将李德裕列入名宦祠崇祀,州志有明载;民间尊之为名贤,康熙年间知州张擢士倡修五贤祠,将李德裕与宋代的赵鼎、胡铨,元代的王仕熙,明代的王倬一同入祀。这是三亚历史文化中的又一独特现象。
  说明:郭沫若先生在点校光绪《崖州志》之后撰文认为李德裕贬谪地为振州,以李德裕之《望阙亭》“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郡城。”为有力证据。如果李德裕贬谪地为振州的话,则唐代在振州创作的诗文则应有李德裕的《岭外守岁》、《贬崖州司户道中》、《利山亭书怀》等。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德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