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620
颗粒名称: 一、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分类号: G529.44
页数: 4
页码: 292-2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崖州(吉阳军)在宋、元、明时期的教育事业,包括官办州(军)县学、社学、私学和书院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南来贬官对地方文化教育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 教育事业 学校 崖州

内容

《三国志》卷五三《吴书第八》
  薛综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及后锡光为交趾,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
  说明:三国时期已经重视教育,重视对珠崖郡人的教化。
  《三亚史》
  州学的设立与学校教育的成就
  宋代的教育,从改革科举、振兴学校,到南宋的私学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对后代的社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地方官员以兴办教育、传播儒教、化民成俗为重要职责。崖州(吉阳军)的学校教育,也从宋代兴起。
  崖州州学的设立与建设
  宋朝之前,尚未有关于海南学校教育方面的记载:“学校之政末立,造士之方多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宋以前的海南不存在文化教育。明代正德《琼台志》转引《宋进士题名记》说:“琼管在古荒服之表,历汉及唐,至宣宗朝,文化始洽。”这表明至少在唐宣宗时期(847~859),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已经相当兴盛,作为岛南重镇的振州自然也不例外。
  北宋的兴学运动始自“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向仁宗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改革措施,包括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兴办学校。庆历四年(1044),仁宗皇帝下诏州县皆设立学校,参加科举的人必须先接受学校教育,士人须在学校学习三百天才能应试。一系列兴学举措的实施,“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在“庆历新政”的推动下,崖州也在州城外东南设立了州学,这可以说是崖州最早的官办学校。在崖州改为珠崖军、吉阳军之后,崖州州学也随之改称为珠崖军学、吉阳军学。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从乌古逊泽议,在黎族地区设立“寨学”,招收黎人子弟入学,命儒学分掌。
  说明:藤桥黎人子弟也可入“寨学”读书。《正德琼台志》
  学校,人材风化所关。琼,广藩属郡。汉锡光建学,导之礼义。唐岭南州县学仅四五十人,虽旧与诸郡同,其后人材之盛则独与广、潮齐声。至近岁以名儒大拜,则虽广亦不能及,造就宁无自耶?至于所谓习礼义之教,衣冠礼乐班班然,如圣祖玉音、宋名贤所赏者,则不能无赖于今日上之人培植而长养焉。
  宋立,在州城外东南。郡倅慕容居中移城北,后郡守莫豫复故。淳熙十四年,郡守周康隀修。淳祐五年,郡守毛奎移于郡城西南。元大德间,学正齐孟坚铸铜爵。泰定三年,学正陈世卿、达鲁花赤脱脱木、郡倅王起复移于城东。天历二年,清复学田。见罗伯龙记。至正五年,同知罗伯颜移于城西,后复徙于城外西南隅。
  《正德琼台志》
  宋学二
  附廓学,宋庆元初,通守刘汉创建。
  仁政乡校
  元学三
  珠崖乡校
  惠通乡校
  蒙古学
  说明:仁政乡、珠崖乡校等均向藤桥招收学子。
  《万历琼州府志》
  吉阳县衙在州城东,后废为宁远县儒学,今废。
  说明:元至正十五年(1278),废吉阳县为宁远县儒学,所谓儒学,就是今天所说的公办县重点中学。因吉阳县并入宁远县,所以废“为宁远县儒学”。但地点却仍在藤桥。此为藤桥办学之始。
  《万历琼州府志》
  宋立,在州城外东南,郡倅慕容居中移城北,后郡守莫豫复故。
  淳熙十四年,郡守周重修。
  淳佑五年,郡守毛奎移于郡城西南。
  元大德间,学正齐孟坚铸铜爵。
  泰定三年,学正陈世卿、达鲁花赤脱脱木、郡倅王起复移于城东。
  天历二年,清复学田。见罗伯龙记。
  至正五年,同知罗伯颜移于城西,后复徙于城外西南隅。
  《三亚史》
  元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仿照宋制设立学校,尊孔兴儒。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州(军)县学校设立教授、学正、学录等相应官职。凡是通经之士,经过考察之后给予儒籍,征为学官,免除杂役,并招收其子弟入学当生徒。泰定四年(1327),担任安抚副使的张珣清根据朝廷的政策复置儒学田,作为各官学的经费。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吉阳军学得以续办并有所提高。在元朝统治者对海南“黎乱”大加征伐之后,湖广行省根据员外郎乌古逊泽的建议,于至元三十年(1293)在黎族地区设立“寨学”:“至元癸巳阔里吉思还,从乌古逊泽议,立各寨学,命儒学分掌。”寨学由官方创办,目的在教育黎族子弟,具有社学性质。寨学的设立,对黎族地区文化教育的推动和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宋元时期除官办州(军)县学外,海南各地还设有社学、私学,书院教育也开始兴起。这些学校有官办也有民办,都同属儒学教育的共同组成部分,明代纂修的地方志有相关记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南来贬官日多,他们大多是饱学之士,善诗能文。来到崖州(吉阳军)之后,很多人调整心态,投身到当地的文化教育中去,教学授徒,传播儒家文化,对当地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丁谓“教民读书著文”;胡铨“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闻之,遣子入学”。虽然属于私学性质,但是影响很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