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99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渔业
分类号: F326.49
页数: 14
页码: 244-257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海棠湾(今三亚)地区历代的渔业发展情况。海棠湾地区地处海滨,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渔民在这里捕鱼。文章主要分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和民国时期两部分,详细介绍了海棠湾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渔业产量、渔民组织形式、渔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特别介绍了民国时期海棠湾地区渔民的组织及经济状况。
关键词: 渔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第一节 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亚史》
  “巢居”之外,还有水上一族。他们在西晋左思《吴都赋》中被称为“水居”之“渊客”,这应该就是历代被称作“龙户”、“马人”的疍民。他们靠采珠、捕鱼为生,居住在船上,常常要潜水劳作。
  唐代振州地处热带,有山有海,物种丰富,物产也因地宜呈现多样性。随着移民的定居,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唐代三亚地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农林、水产和山地狩猎之外,养殖技术也有跟进,新的农桑经济开始展开。
  唐代的岭南各郡有收集鱼种从事淡水养殖的记录。据《北户录》“鱼种”条载:
  南海诸郡人,至八九月,于池塘间采鱼子,着草上,悬于灶烟上。至二月春雷发时,却收草浸于池塘间,旬月內如虾蟆子状,鬻于市,号“鱼种”。育池塘间,一年内可供口腹也。
  从随季节、潮汐的捕捞作业到围海、蓄水养殖,是渔业的一大进步。
  《正德琼台志》
  鱼之属诸水族附
  鲤黄、赤、白、乌四种。水短无甚大,止几二十斤者。陶洪景称鲤为鱼王子,忌猪肝。其金鲤、铁鲤,人取养以为玩。
  细鳞巨口。一种首项皂色,呼皂包头。俱秋后放子。腹多脂肪,肉细,味特佳。
  鲫似鲤。有大小二种,色黑而身促,肚大而脊高,首味佳。又二种尤小,名长腰鲫、苦肚鲫。忌猪肝,子忌猪肉。其有金、银、玳瑁三色,人取养为玩。
  草龄一作鲮。 斑食诸鱼。
  黄锋颔有刺,能伤人。
  鲇大首方口,背青黑,无鳞,能食诸鱼。《尔雅》:鳀鱼,大者长尺余,无鳞,亦名鰋,又呼为鮠。
  塘虱风雨将作,则群引涎湿越坡,干则后越前以濡,遇者或获担而归。凡此鱼穴处,多聚蛇食涎,捕者防之。
  泥鳅 镰刀一名窍唇。以上俱产江。
  鳗《外纪》:产石滩最深处,无鳞,似鳝而大,青色。《埤雅》云:焚其烟气辟蠹。有雄无雌,以影漫鳢而生子。
  鱓黄白二色,似鳗鲡而细长,若蛇无鳞。
  斋 鰽以上俱产江海。
  黄花首有二石,即浙中鲞鱼。出芒港,钓船者佳,海鱼品第一,春出者尤美,宜鲞。又别种曰疏齿,曰甜薯,味稍劣;又小者名油握。
  偶俗名卖仔,似马膏而有鳞,味最佳,品只次黄花。
  刀扁长多刺,鲊特佳,俗重之。
  马鬃形扁而长,脊鬣有核,肉细无刺,味特佳。
  黄味隽永,多盐干食。
  鲳有乌鲳、黄蜡鲳、白鲳、涕鲳,又小者曰鲳扁。
  马膏一名乌鱼,东语呼“木画”。有一种形略扁者。春南风起,琼山东营港极多,疍以网延至岸钩取之。万州者,特短。又歪头乌,出昌化。
  骨〓一名大头,儋名赤鱼,味嘉于鲜鲞。次之一种名么〓,宜鲜食。《外纪》:多产临高。状如鲇之大者,子如龙眼。春末夏初,海上叠阵而来,自底至面。船网必以一能者沉水,视鱼放网。多有鱼阵压死不起者,得鱼则与之均分。若船力不胜鱼,则急破或舍网纵之,不煞有沉船者。
  鲨数种,皆胎生。曰犁头,有二鬣,黑者味美;曰剑鲨,长啄如锯,性善而美,即胡鲨;曰〓鲨,一名双髻;曰狗鲨;曰虎鲨,斑点,食人。其皮皆可锉物。子随母行,惊即从口入母腹。
  燕即老鸦鱼。脊皮有沙,肉白。又形类者曰龙船,肉紫白而味特胜;曰魧鱼,肉红而味颇劣。
  蜡红、白、黑三种,板身而脊刺出,夏者味佳。谚云“冷斋热蜡”。
  鱀 带形如裙带,白色,味甜。《南海异名记》云,修若练带。
  巴榔儋名朱公,多出临、儋。小而皮硬者,名老〓,商人舟鲊之,运售郡城。
  勒即青鳞,炙食佳。小儿痘疹,用为下饭。
  面条色白,无鳞而小短,俗名“白饭”。蒸食佳。
  西纲小白尖锐,宜鲊。形类而大者为沙钻,小者名“棺钉”。
  跳天海傍潮泥中,小而跳跃。煎食味美。
  鳜 蒲 竹叶 屐〓
  鞋底即比目。形圆,色黑,肉细佳。一种色黄颇长者,出咸淡水,名“狗舌”。
  金钱小圆。 麻无鳞而长,铦牙大口。 鰽白
  飞出文昌、会同。群飞水面,俗传化燕,获之有见膴具燕足者。
  红出昌化者佳。盐干,味类江左白鲿。
  倒挂出万州。馁能醉人。鲊佳。 含嘶
  河豚俗名归鱼。烹调失宜,常杀人。《本草》云,以芦根、橄榄、甘蔗解之。
  䲡俗呼海龙翁,极大,脊骨节可为臼。母背常负子。文昌清澜海多。疍人常驾舟系索于铁枪以摽其子,随候其毙,拽诸岸,取油货至万余钱者。[余见《杂事》。]
  翻车 海猪
  乌贼腹有墨,性嗜乌。浮水上,俟乌啄其腹,则以须卷食之。骨名海缥鮹。类有章鱼、狗泥、肇管、墨斗。《本草》诸书所谓柔鱼、章举、石距、望潮,即此类也。以上俱产海。
  水族
  龟山小,水大。 鳖俗名团鱼。《本草》云,目陷者有毒,忌苋。鼋似鳖而大。
  鲎眼在背,口在腹。雌常负雄,双取者始可食。子如麻,可鲊。《岭表录异》云,置之水中,雄浮雌沉。
  玳瑁类鳖而大。背甲自脊两分,共十四版,可为带。按汉史,武帝睹玳瑁,建珠崖。《西域传·赞》:孝武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贾捐之传》:“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今带版俱出番国,琼则薄小而纹杂。他如龟筒、鲫鲶版尤薄,俱不堪用。至于犀,则绝无。
  田鸡按《本草》蛙注,又一种黑色,南人呼为蛤子,食至美。又《图经》:今谓之蛤,亦名水鸡。闽、蜀、浙东人以为珍馔。病人云食之补虚损,尤宜产妇。今琼人食田鸡,较之江浙特大。
  虾龙虾,须角棱利,出烈楼、丰盈海;红虾,咸淡水俱有,供常馔:苗虾,细小,西海多,出白沙芒港者佳。夏间引户鲊之,给周年之用。田虾亦可鲊。
  蟹冬出溪水,自西博崖诸石地来者佳。田蟹,出苍原者味隽永。唐胄诗:“海沫江脐齐谩策勋,汗邪霜冷晚收云。酥螯破玉津先溢,膏腹开金酒到醺。虀罋久能酸措大,羔盘空自饱将军。从今甘附平南癖,郡柄何妨与判分。”海蟹,绀、赤、花数种,四时皆有,惟月晦壳脱软肥。赤大者掘沮洳深穴中得之,凝脂满匡,俱宜烹食。毛蟹,出文昌县,夏间赤脚者先出,价贱,入秋黑毛者方有,俱悬于溪边树上,以火照取之,盐藏备岁。走流蟹,出万州,鲊极美。余类甚多,傅肱所谓蝤蛑、拥剑、望潮、倚望等十二种俱有,但土俗异呼其名尔。
  蚌 蛤每一潮生一晕。土人取之研为粉。
  蛏似蚬而长,壳厚,大如指。
  海镜即海月,形圆如镜,遍有。《方舆志》:产崖州前临川港泥中者,味佳。
  蚬出江者曰黄蜆,形圆,间有长扁者。出咸淡水曰立蛤,形长,堪醢。出海者曰指甲蚬,壳薄。
  海狮清明渍酒咂食。
  蛤蜊壳有细纹。又一种小者,名蛤蜊姑。
  螺出溪田者二种,长而壳硬者佳。出海者香螺。崖州有九孔螺、豪猪螺。方、永二《志》载有白螺。
  江珧以往为珍,俗名醋螺。《方舆志》:出崖州前临川港泥中者,味佳。
  车螯土呼车白。《本草》:冷,无毒,治酒毒,消酒渴。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海中春夏间,依约岛溆常有此气。
  蚝俗名蛎房,出文昌者房大。壳左顾为牡蛎。
  蚶壳如瓦屋,俗名瓦屋螺。
  流螺俗名甲,肚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其掩。《本草》名甲香。
  《正德琼台志》
  渔课3鱼米比附海菜鱼鳔翎毛翎鳔
  国朝洪武十六年,本府除定安、乐会二县,共设河泊所凡一十一处。后废会同、昌化、3注渔课:渔业税。
  陵水、感恩四处,付县带管。课凡鱼米、比附、海菜、鱼鳔、翎毛、翎鳔计六项。
  鱼课米,岁连闰该七千六百三十二石七斗三升四合八勺二抄崖州所米六百二十石一斗五升,纳本州军储仓。
  比附钞,四百五锭四贯三百五十文,解府支给官员俸钞。崖州所钞一十七锭三贯六百五十五文。
  鱼鳔,连闰一百六十一斤五两一钱一分一厘六毫九丝,折银解工部都水司转内府交纳。
  按:上鱼鳔亦称鱼胶。崖州二十一斤十一两二钱,皆系额外之数。
  翎毛,连闰八万二千二百四十六根九分二厘三丝。崖州所折色六千一百六十二根。
  按:上鱼鳔、翎毛系本府工房额办科项,物虽殊名,科则同目,色有本折,共该折银。但近实征比额数各有增减,共该银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五厘。文籍残缺,不知更变所由。
  翎鳔,连闰折收苎麻九百九十三斤一十三两五钱三分九厘二毫二丝。
  《光绪崖州志》
  海棠湾,在铁炉港东。波静,可泊船。疍人采鱿鱼于此。
  鳞类
  〓鱼,一名南鳙。圆长无鳞,色作银光。头骨皆软脆,肉尤细腻。味为崖鱼之冠。
  鳗鱼,颔下有二小翅,无鳞。客语名麻鱼,又名土龙。分咸、淡二种。海鳗铦牙大口,肉有细刺。淡水鳗肉细而肥,大者如股,能上山觅食。土人伺其归,跟踪,撒以灰,鱼涩缩盘旋,不能去,因捉之。
  鰽鱼,大数十斤,鳞厚如钱,翅锐如刀。淡水者,以镜湖为上。每当水浅鬣见,土人争以梃枪击刺之。肥腻异于常鱼。
  鲨鱼,种类不一。皮有砂,可砺物,故名。无鳞,背有鬣,腹有翅。胎生。又有出入鲨,长丈许,腹有两洞,以贮水养子。子皆胎生,朝从口出,暮还入母腹。形似琵琶,善鸣,此大鲨也。虎鲨,背有斑纹如虎,锯鼻,前有骨如剑,能击物坏舟。少者肉最细美。又有犁头鲨。见前志。凡鲨,其美在翅,谚称金丝菜,海错重之。
  马膏鱼,无鳞,味甚美。谚以鲳鱼、马膏并称。客语谓为乌鱼。
  石首鱼,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一名黄花鱼。干者即鲞鱼。《木草纲目》
  鲳鱼,一名镜鱼,有乌、白二种。身圆,肉厚,只有脊骨。出州西白者佳,州东乌者佳。骨皆脆软,食者无所弃。俚人谓之狗眠鱼。参黄《通志》。
  海豚,生海中,候风潮出没。形如豚,鼻在脑上,作声喷水直上。百数为群。陈藏器《本草》
  比目鱼,鳞细,紫黑。只一目,相合乃行。其合处,半面无鳞。《尔雅》所谓“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其名曰鲽”是也。俗名鞋底鱼。《府志》
  乌鲗鱼,一名墨鱼。状如算囊,无鳞,而须长似带。腹下八足,聚生口旁。缩喙在腹下。怀板,含墨。其骨名海鳔蛸。又云乌贼怀墨而知礼,江东或取其墨书契以绐人。迹似淡墨,逾年墨消,空纸耳。黄《通志》
  鱿鱼,类墨鱼。有螵蛸骨而小薄,故曰柔鱼。《杂记》
  角鱼,头三梭。有赤角、白角二种。白角有翅,能飞。《府志》
  海和尚鱼,人头鳖足,身差长而无甲。舟行,遇者率不利。明弘治初,督学韦彦质按琼,渡徐闻,此物登舟。群骇,议禳之。先生方严,不敢白也。试毕而还,若履平地。可见妖不胜德。《海语》
  鳝鱼,黄色,多生田泥及塘水中。似鳗而无小翅,无鳞,味甚佳。
  鲤鱼,有鳞,貌若鲫而大。溪河听更鼓处有之。陶弘景称为鱼王子,忌猪肝。参《府志》。
  鲫鱼似鲤,身扁腹大,脊高肉薄。又一种尤小,名走水鲫、苦肚鲫。
  塘虱鱼,黑色,身滑无鳞,头坚而尾扁。腮有两刺,捉者须防其伤。《志》称风雨将作,群引涎,能越野,遇者获担而归。用沸酒活泡,益以乌豆,能愈聋。
  〓鱼,头尖身圆,长盈尺。去鳞,切为羹,味最甘。鲂鱼,俗称凡鱼,又曰鸡母鱼。身扁,银白色。肉多细刺,味尤佳。
  金鱼,长二寸许。黄红色者,鳞有金色。尾展如扇,分三四叉。有白、黑、花数种,可供盆玩。
  鱼虎,一名土奴鱼。头如虎,皮如猬,有刺,着人如蛇咬,能比豪猪。土人呼为虎公。参《府志》。
  刀鱼,扁如梭,长二尺许。背青,肚白,多刺,味特甜美。
  石斑鱼,大一二十斤不等。身有虎纹,皮厚,可充馔。
  鲔子,一名野鲤,类马膏而小。肉丰,无刺,可切为脍。
  斋鱼,有乌耳、细鳞二种,肥腻可食。味稍带腥。
  红鱼,类鲤,一名赤鬃鱼。鳞鳍皆浅红色。作脯干,耐久而味厚,商人每贩运之。
  白鱼,身扁大,似马膏。干者尤美。
  泥鳅鱼,俗呼沙钻去声。大于指。大者长四五寸,小者二三寸,多在泥中。或即胶鬲鱼之类。参《府志》。
  斑鱼,似鲤而头微圆,身亦如之。斑青色,尾黑。味亦甘美。
  镰刀鱼,长大者名窍唇。《府志》
  细鳞顶皂包,呼皂包头。秋后放子,腹内多脂。肉细,味佳。《府志》
  海参,状类水蛭,俗名蛏。有乌、红二种。剖而干之,可人海错。乌者尤佳。
  章鱼,形如乌贼而大,足有八。一名章举。昌黎《南食诗》其五为章举,是也。《府志》
  飞鱼,一名文鳐,生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海人候之,当有大风。《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纶”。《本草纲目》
  鰽白鱼,相传乃鲥所变。在海为鰽白,在江为鲥。鰽白于春,鲥于夏。《府志》
  蒲鱼,即〓鱼。昌黎《南食诗·注》状如荷叶,大者七八尺,无足无鳞,背青腹白。口在腹下,目在额上。尾长,节节连比。熟则柔脆。《岭南杂记》
  规鲍鱼,一名鸡〓。头大皮绉,多骨无刺。味清甜,宜羹。胆最毒,食之杀人。
  白肚鱼,似刀鱼而小,肉多细刺。
  黄蜡鲳,长身无鳞,皮肉皆黄色。肥美可比南鳙。或即令光鱼。
  跳坡鱼,长一寸,身扁尾紫。百十成群,多在田间。
  大头鱼,长五寸。头大身小,鳞甚坚。
  红袍鱼,长四五寸。有鳞,身微圆,色红。
  竹叶鱼,长尺余。鳞细肉簿,土人名为千年瘦。
  尖嘴鱼,长五寸而圆,肉细白。
  鹤鱼,似尖嘴鱼,长大过之。嘴尤尖。骨肉微青。
  罗合鱼。有圆、长二种,圆者小于掌,长者二三寸。又有青鳞鱼,长三四寸。
  翻车鱼,《海槎余录》云:秋晚巡行昌化属邑,俄海洋烟水腾佛,竞往观之。有二大鱼游戏水面,各头下尾上,决起烟波中;约长数丈。离而复合,数次。每一跳跃,声震里许。询于土人,曰,此翻车鱼也,间年一至。此亦交感生育之意耳。《府志》
  鲇鱼,即鮧鱼。《尔雅翼》:偃额,两目上陈,口方,头大,尾小,身滑无鳞,谓之鲇。言其黏滑也。《府志》
  带鱼,形如裙带,色自如银。肉细腻,味甜。参黄《通志》。
  魿鱼,《异物志》:南方鱼多不肥,美味魿鱼为上。大者长二尺,作脍炙,香且美。《岭南录异》曰魿鱼如白鱼,而身稍短,尾不偃。为脍,不腥而美,诸鱼无以过也。《府志》
  海狗,纯黄色,形如狗,大如猫。常群游背风沙中,遥见船行则没海。渔以技获之,盖利其肾也,即腽肭脐。《海语》
  《光绪崖州志》
  粮料
  鱼课米,每石派银三钱三分二厘一毫九丝五忽。
  无优免例
  鱼课米,一石实编银三钱三分二厘一毫九丝五忽。
  外额征
  鱼课米,五百六十八石八斗,每石派粮料银三钱三分二厘一毫九丝五忽,共银一百八十八两九钱五分二厘一毫。
  说明:明、清两代志书并未记载渔业的生产情况,但我们从这两个朝所征收渔业税中可以看出渔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海南岛志》
  海水产
  本岛地近热带,水产物种类极繁。其名称各地不同,未经专门调查审定。本篇所列名称,但取其一般应用较广者,未敢遽附以学名也。
  (1)鱼类鱼类名目最多,有红鱼、乌鲳、白鲳、马鲛鱼、石斑鱼、鲣鱼、鳍鱼、鳊鱼、嘉鱼、旗鱼、旗脊鱼、鳜鱼、白饭鱼、刀鱼、长嘴鱼、马鞭鱼、带鱼、针鱼、长鱼、黄花鱼、白鳝、鲎鱼、鯆鱼、比目鱼、鳞尖鱼、九昆鱼、沙鱼、金线鱼、马鬃鱼、倒挂鱼、翻车鱼、河豚鱼、黄〓鱼、飞鱼、海马、燕鱼、角鱼、鲪鱼、镜鱼、剃刀鱼、纯鱼、酒鱼、梭子鱼、方头鱼、曹白鱼、沙汀鱼、竹鱼、鲸鱼、鲟鱼、缟鸡鱼、鲩鱼、鲮鱼、鳟鱼、鲷鱼、波立鱼、泥猴、乌贼、柔鱼、枪鰂、章鱼、水母、海蛇、石蛭、海蚝、海参、沙虫、玳瑁、绿蠵、膏蟹、蟛蜞、龙虾、明虾等类。
  红鱼为本岛海鱼中之最主要鱼类,其分布甚广,全岛四周均有,尤以北黎至临高间之海中为最多。儋县新英港渔户专业此,其余崖县渔户亦多所获,每年出产在10余万担以上。红鱼即红色鲷鱼,体卵形,侧扁而高,长约尺许,重二三斤。专为咸腌流销本省之陈村、九江一带,为本岛咸鱼出产之冠。红鱼为半底性鱼类,临高县各港多用钓法,或四角张网捕之。据日人试验结果,则用新式拖网所得成绩较佳。
  白鲳或称白鱼仓,亦称白企,体略呈菱形而扁,全体几无鳞片,亦为本岛最贵重之鱼,味美。此鱼与乌鲳、石斑、马鲛,沿海皆产,惟昌、崖、陵三县出产最富。乌鲳、石斑多腌制,白鲳、马鲛多鲜食。
  鲣鱼为纺缍状之苍黑色鱼,体有光泽,常随暖流而北游。在冬季,陵水及新英港常有鲣鱼集群而来,渔民用大网捕之,价极廉。
  鳞尖鱼,此鱼小时有数浓色条,其后变为黄褐色之小点。海南各地均产之,渔期为周年。
  九昆鱼,其体上之鳞片极易剥落,骤见之似无鳞片。其体细长,海南各地均产之。
  沙鱼,本岛产此鱼共有30余种,俗名参差,即渔民亦不易辨别。产量最多者以白沙鱼为最,三亚港一带均有。其次则为虎鲨、大鲨、坂田鲨、圆鲼、鸢鲼等种。
  鲷鱼体色与波立鱼相近,惟由头部至背鳍之缘线较倾斜。大者有达二尺以上,出产亦多。
  波立鱼又名赤宗,为本岛最主要之鱼类。头之前端(即两鼻孔之间)有一大黄色斑为其特征。北部产量较少。在三亚港西南百哩之处,有一极大之波立鱼渔场。
  明虾,在本岛之海南海峡及雷州半岛附近所产甚多,渔人均用小拖网捕之。如能用新式拖网船经营之,其利必大。此为本岛现在最易着手经营、而又最有希望渔业之一种。
  龙虾,本岛出产,据此次调查有数种,大者体长达2尺以上,产量不多。
  蟹,种类约70余种,普通供食用者以花蟹、尖棘蟹、圆肉蟹三种为多。以万宁产为最著名。
  海参,本岛所产约有数种,其供食用者为黑参、白参二种。三亚、榆林、陵水均产之,制成干品贩卖。普通均潜水捕之。其外尚有二三种参类,但不供食用,产于新盈、三亚、新村各港。
  柔鱼以三亚产著名,其余乌贼、比目鱼则新盈港、白马井、海头港、海尾港、三亚港、新村港六处所产较美。鱼翅以莺哥海、新村港产最多。玳瑁、珊瑚以崖县、西沙群岛产为佳。
  就全岛出产而论,西、南两部优于东北部,因北部海面较狭,东部潮流较急,故出产不如西南之富。以季节沦,则春夏二季产量多于冬季,盖冬季寒冷,鱼多深栖海底也。
  (2)贝类贝类有鲍鱼、牡蛎、蛏、带子、响螺、法螺、丁字贝、天狗螺、文蛤、布蛤、牙螺、刀蛏、车螺、河贝、花蛤、长辛螺、红螺、海月、绯螺、珠母、笋螺、蛤蜊、马蹄螺、骨螺、兜螺、蒴螺、蜘蛛螺、魁蛤、凤凰螺、瓷螺、锥螺、贝蛎、织纹螺、帘蛤、鸡心螺、虫戚藤、壶蟹、守螺、镜蛤、宝贝、蝾螺、樱蛤、鹨蛤、鹦鹉螺、沙趱、水晶贝、骨贝、竿贝、贻贝、车渠、长刺蛤、海扇、寄生虫等。以上螺贝一项,三亚港出产最富;鲍鱼则惟昌江港及崖县南山岭二处有之。牡蛎别名蚝,沿海港湾皆产,惟无人工养殖者,且采取无度,体质薄小。海民取以鲜食,无干制出售者。
  鲍鱼海南出产甚少,惟在东京湾距北黎港50哩之莺岛(RightingaleIsland)产鲍极多,海南渔人常至该处采捕。
  海扇在临高、儋县,拖鱼船捕鱼时,每次入网中者甚多,为制江鳐柱之原料。其介壳渔人每弃而不用,应设法利用之,
  (3)珊瑚类珊瑚类有石帆、海花、石脑、石蟹、葵矶花、铁树、石蚕、柳珊瑚、云纹珊瑚、铁珊瑚、枇杷壳、石笛珊瑚等。
  上述珊瑚一项,于西南部产生最富,形式美丽,可为装饰品及景致庭园之用。就中以崖县产虾奇洲海底之珊瑚树最佳,惜无采用之者。
  (4)海藻类海中植物以海苔、石花菜、海藻三种最多。海苔土人采以供猪食,石花菜则多用以制浆糊。
  淡水产
  本岛江河四布,池沼杂错,所产水族极繁,尤以鳙、鲢、鲩、鲤、鲫、石斑、刀鱼、斑鱼、鲶鱼、塘虱鱼、刺鲫、山瑞、虾蟆、蟹、虾为多。各种鱼类,除鳙、鲢、鲩三种有人工养殖外,余皆天然生产。鳙、鲢、鲩三种鱼苗,为西江都城所产,先输入高州梅菉,再由其地鱼商贩来本岛发卖。贩卖季节,每年雨水节前后,以竹箩装运,并以海口潮州会馆池塘及琼城南门外小溪为临时鱼苗饲养之所。鱼苗长八分,大如小指。鳙鱼每尾价值1角,鲢、鲩每尾价七八分。每年输入约100担,每担鱼苗约1000尾,共约10万尾。此项鱼苗大半流销定安,而琼东、万宁、陵水亦间有养殖之者。
  渔业之种类
  本岛居民多业渔,惟渔民知识甚浅,采捕方法异常简陋。除二三艘拖网船外,其余多近于原始时代之渔业。就其组织上可分为三大类,兹分述如下。
  (1)内湾及内河渔业
  本岛内湾甚多,故内湾渔业颇为发达。采捕多用张网,为各地普通渔法。多在夜间从事,所捕鱼类均系杂鱼。其网为麻制,多本岛渔妇自织,亦有来自潮州者,每网约价10余元。其次为四手网渔业,于北黎、新临二港为最流行。其法,以小艇四只各系网角,先将网沉于水中,上给饵料。俟鱼群集网面时,各艇即用力起网。所捕之鱼以红鱼为多。此外
  如投网及刺网亦常用之,惟不甚重要。
  内湾渔业中尚有足记者,为大网渔业,其网张于直立水中之木柱间。此种渔业以清澜、陵水、北黎为多,而陵水口外常能以网捕得洄游性之鲣鱼。
  至于内河渔业,规模甚小。除钓渔业外,为刺网及流网、投网渔业,所得鱼类以鲤鱼科之鱼为多。
  (2)近海渔业
  近海渔业均以一定渔村为根据,每日午夜赴五六哩至十余哩之外海从事渔捞,至下午四五时回港。大多先撒少量之盐于鱼面以防腐坏,然后回港分售于各渔贩。惟其渔场及根据地常依季节风情而移动,例如在北东信风季时,以本岛之南方及南西海岸为根据地;而南西信风季,则以东方或东北方沿岸为根据地。渔船即为拖网船,为本岛最普通之渔船,各港皆有,尤以儋、临为最多。船之大小,由五六吨乃至50顿左右,乘渔夫10人至20余人。其捕鱼方法,二船相辅而行,张网于海,分系二船,乘风拖网,有二囊以便张鱼。网之构造,由两袖与一长囊合成,各袖之长由12寻乃至15寻,囊网长10寻乃至13寻,其口径则因季节与地方而异。网目在口部较大,至囊底甚细。碧囊口下侧及袖底均系以铁或铅,而上侧则系以木块,使网口可以开张。两袖之顶端系以拖绳,直达船上。普通小船称为小拖,大船称为大拖。所捕鱼类因季节而异,冬期以鲷及大刀鱼最多,而夏期南西信风季以平鲹、飞鱼、大刀鱼、圆鲷等为最多。
  (3)远洋渔业
  远洋渔业大多以清澜、新村、榆林、三亚等港为根据地,分赴西沙岛及其他远海,有时远达西贡、新加坡及暹罗等处。
  此种远洋渔船,多因风向而往返。在夏季六七月南西信风时,由渔捞地航回海南;至11月、12月北东信风时,再赴目的地,即以该地附近岛屿或海港为临时根据地。其间停留海南时期,不事渔捞,专为修理渔船渔具及其他准备。故实际从事渔期,一年不及半岁。而在渔期中,则常将往返数次云。
  各地渔况
  藤桥藤桥港口甚狭而浅,出入艰难,故渔业不甚发达。惟在对面之牛蜞洲及海棠头,有大小渔船百余只,并有拖地网渔法,即以小艇2艘,驶出海面一定地点后放下大拖网,然后将网之两袖牵至岸上,用20余人之力拖之。其原理与二艘拖网船同,惟一则用风力而拖,一则用人力而拖之。藤桥附近沙滩有小贝甚多,渔民于退潮时拾取之。渔期在春夏两季。
  水产制造
  咸鱼制法红鱼则于钓得时即剖去内脏,入盐腌制。每担鱼约须盐50斤。起岸后,再行腌制,法将鱼层叠鱼仓,逐层撒盐,经五六日,出鱼洗濯干晒之。又一种名“鱼种”,又曰盐藏鱼,只将鱼去鳞,并拔除其鳃脏,而不剖腌,其风味较佳。拖网船所获之鱼,除夏季先以少量之盐腌制外,余俟起岸后始行腌制。腌法:将鱼置于一处,投以生盐,搅拌平匀,置入木桶。小鱼经二日即起晒,大则须经四五日始以类分别干晒之。凡往各地收鱼腌制者,谓之客官。此等客官挟小资本,其往红鱼船者约6000元,如往拖网船则四五百元足矣。其他零星收鱼腌制者,则资本仅一二百元。其已腌制之鱼,以竹篓或席包装裹,运往澳门、香港、海口、江门、文昌等处行销。
  《琼崖志略》
  琼崖四面环海,位于北纬10~20度,东经109~130.5度之间,阳光直射,热力颇高,海水的盐份又比别地深重。同时榆林港一带又是鱼产之区。孙总理在《建国方略》中,早已拟在那边辟为中国第一大渔场,足见该地渔业的重要。而利用阳光曝盐的事业,早已收巨大之利。所以渔盐两利,在琼崖社会经济上占极大的位置。
  崖县是鱼产最著名的地方,其次是陵水、乐会、万宁。其他各县之所产,也尽够供给当地之消费。
  崖县所产之鱼,非特多量,而且肉质又美,在市面的地位常冠别处之上。像贵重的鱼翅、鲍鱼、鰌鱼,都是崖县的特产,每年出口数至少在五六百万斤。
  他们出口都销到广州的江门、陈村及高、雷一带。红鱼的市面,在江门、陈村最大。鱼翅、鱼皮、鲍鱼、海参等在香港也有价值。咸鱼大都销到高、雷及本岛北部各县。本岛每年对于鱼的消费也极大,而咸鱼的消费量,要占十分之九左右。
  《三亚史》
  但是同一资料在介绍“本岛十大市镇概况”时,列出了“海口、嘉积、便民、那大、藤桥”的名字,三亚市却名落其后。这种反差至少表明,三亚市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在港口吞吐量、贸易数额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在岛内的都市中还不占优势,甚至还比不上本境内的藤桥市。《海南岛志》中也说,三亚市“位三亚港北岸,为崖县重要市场之一,稍让于藤桥”。其可能的原因是,三亚市的营业状况以盐、鱼为最盛,“此二者均有一定之期,过时则甚形冷淡”。而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位于藤桥港之西为崖县一等市场。崖属东部十二村黎峒,陵水西南部,及保平内各黎峒中货物,皆就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亦时来集此,春夏之间渔业旺盛”。
  藤桥是海南南部的重要都市,因其与外界交流便利,清末民初,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崖县县城三亚。据《海南岛志》载,藤桥市为崖县最大的市镇,住民共300余家。所有崖县东部、陵水西部及保亭营一带黎峒的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出口货物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直至20世纪30年代,藤桥作为琼南商业中心仍然有着突出的地位。
  1933年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工商调查报告书》中列举了海南的五大市镇,藤桥即在其中。这五大市镇是:琼山县的海口,琼东县的嘉积,文昌县的便民,儋县的那大,以及崖县的藤桥。
  1933年的《视察琼崖报告书》也说:“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为崖县一等市场,所有陵水西南部及保停(亭)营以内各黎峒,崖属东部十二村黎峒之货物,皆以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不时来集此。春秋两季渔业旺盛,渔船广集,居琼岛渔业主要出产区之一。输出品以木材、藤札、柳子、薏米、木耳、牛皮、米谷、咸鱼为大宗,赤糖、麖皮、山甲、牛猪、榔玉、沉香等次之。”
  渔业也是日军后勤补给的重要方面。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后,日本的渔业会社也随之而至,其中为首者是林兼会社。在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前,林兼会社实际上在海南岛海域已有捕捞活动,并曾使用过榆林港。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后,其创始人中部向日本海军方面提出进驻海南岛的申请,同年12月被批准在榆林设置作业办事处。在获准进入海南岛之后,林兼会社(也有资料称之为“林兼商店”或“西大洋渔业统制株式会社”)为扩大对海南岛周边渔业资源的掠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1940年4月建成冷冻厂,冷冻能力达150吨;另外拥有拖网渔船40艘,月产量可达500吨。其冷冻厂日制冰可达20吨。1940年12月,捕获量达到每月800吨。1941年10月,林兼会社的榆林办事处雇用近1000人(包括日本人和当地人)。海上常备渔船排水量为80吨者数艘,急需时还可从台湾高雄支店调集船只。捕获的鱼类除供给海南岛的日本驻军和日本企业外,相当一部分冷冻运往日本本土。也有一部分提供给在中国大陆及在南方作战的日军。
  除林兼会社之外,还有其他日本水产企业来海南岛活动,在榆林地区的还有海南岛水产株式会社、拓南产业株式会社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舰艇遭到盟军的袭击而不断损失,用于渔业生产的船只被征做军用,鱼获量也就不断减少。
  渔业方面,据资料记载,日占时期有渔船数十艘、大冰厂一间、罐头厂一间。“如今渔业几已全废,冰厂与罐头厂亦无法开工。此地现时所食之鱼,全赖船家用帆船捕回,致时有时无,或鲜或腐,且鱼价颇高。”到1948年,崖县的渔船还没有使用动力设备,仍是帆船,共有渔船325艘,总吨位1353吨。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