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末民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清末民初
分类号: F326.39
页数: 4
页码: 240-243
摘要: 本节主要记述了清末民初崖州(今三亚)畜牧业生产和交易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三亚史》
  晚清时期销行新加坡的有鸭蛋五六十万枚、生猪千余头;销行海口、江门的有虾米600石、牛皮兽皮4000张、黄豆黑豆干余石、鹿筋百余副等等。
  《海南岛志》
  畜牧
  本岛农民多以饲畜为副业,所饲牲畜除宰食外,并运销香港。然专业牧畜者则殊罕。以本岛之天然牧场,而不能善致其用,利源坐废,滋可惜已。
  (一)牛有水牛黄牛二种,本岛饲畜甚夥,尤于黎峒为盛。放牧山野,出每成群;颈系木铃,声振山谷。有代人牧牛者,以所育牛子彼此均分为条件。其畜牛之法,用坚木筑牛栏于屋外旷地中,留一门以为出入。每栏可容牛数头。黎人则放之山野,各于牛耳划割记号以为识别,用时始絷之而归。所饲之牛,除耕田拖车外,多售于市,以作肉食。水牛每天可耕二三亩地,黄牛力小可耕一亩。昌、感二属则多饲黄牛,其地牛车亦因而小。黎区牛最肥大。上牛价值30元左右,中下者10~30元。就中琼、文牛价较贵,上牛七八十元,中牛四五十元,下牛亦二三十元。此指水牛而言,若黄牛则比较低廉,10~20元不等。岛民嗜牛,屠宰不少,而黎民有杀牛治病之俗,所杀亦夥,故牛角、牛皮、牛骨甚多输出。
  (二)猪猪几于无家不畜,多饲以薯叶、米碎以及残余粥饭,蒸酒之家则饲以酒糟。日饲三度,皆冷食。不设猪栏,放于屋外。每头值二三十元不等,多输出香港。
  (三)羊羊以黑褐二色为多,皆饲作肉食,无为毛乳用者。放牧山野,采食树叶。以空室为羊牢,厚铺禾草以供卧宿。山无虎害,惟患蛇噬。万宁东山岭纵横数里,灌木莽苍,且石势巉岩,攀缘就食适合羊性,故牧是山之羊周年强壮,肥硕异常,且肉嫩味美。每日出牧不下万头,羊群之大此为第一,出口之羊亦以此处为多。
  (四)马本岛马匹以儋、崖、昌、感为多,用以代步。惟饲养不善,行走迟缓。有用以拖车者,皆矮小。寻常每匹约值二三十元。
  (五)鸡鸡以文昌、那大产最肥美。海口鸡店所售者,多贩自旧州、金江一带,每斤价约四五角。
  (六)鸭鸭以儋、临、澄三县所产最多,每日千百成群就食田间。东部各县饲鸭者略少。每斤价值2角。此外尚有番鸭一种,甚肥硕,重六七斤,以琼东之嘉积所产最为著名,每斤价约五六角。
  (七)鹅本岛农户多养鹅,就中以陵水黎区为多。但无饲养成群者,故鹅之出贩少。鹅之最大者重十二二斤,色有灰黑、灰白、纯白各种。雄者较大,雌者较小。
  (八)鸽鸽多供玩赏,农家常饲之。饲养之法,普通用木箱或竹织箱为鸽巢,箱侧开门,箱内荐以禾草,以为卧宿产卵之用。每日给食三次,分早午晚给之。其饲多用米谷,和以食盐。每年生育8~12次,每次育雏两只或一只。鸽之种类有白灰黑等色,灰色黑色较大,白色较小。土人喜食雏鸽,故其价值以雏鸽、母鸽为特贵云。
  (九)蜜蜂本岛植物繁茂,最适于蜜蜂之饲养,崖、陵、澄、定各属农村饲养者多。每年蜂蜜产额约数百担。蜂巢则以制黄蜡:取蜜后,以蜜脾底煎溶,滤入水中,其上浮如油者,候凝,即成蜜蜡。查最近三年间由海口输出之蜂蜜,十五年163担,十六年57担,十七年39担。
  《琼崖志略》
  畜牧经济的现势
  琼崖岛地广人稀,旷野平原草木茂盛,真是一个绝好的畜牧所在。其于今的畜产,在输出方面已占其主要地位。依客观环境而论,尚未发达到百分之一。
  牛,是琼崖畜牧业中在今日最发达的一种,主要的产区是崖县和陵水。其次为猪,主要的产区是崖县、乐会、琼东、陵水。家禽也是琼崖的主要畜类,最有名的是“嘉积鸭”,产地即琼东的嘉积市。鹅鸭等亦繁。万宁、陵水也是家禽的名产地。此外崖县尚产马。
  畜牧的副产品,如牛角、牛皮、牛骨、鸡蛋、鸡毛等等,其出口之数量亦多。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牛牛主要产地是崖县,其次是陵水。在过去,以牛皮、牛骨等输出的居多,现在虽然还是这样,但是又有大帮活牛出口了。(二)猪猪的主要产地是崖县的藤桥、保平、佛罗、三亚,乐会的博鳌港,琼东的官围铺,陵水的陵水街。民初几年有衰落之势,但近年来出口数却激急增高。
  (三)家禽家禽的出口,有鸡鸭鹅的输出,有鲜蛋和咸蛋的输出,生鸡出口极少,蛋类出口量极大。
  《三亚史》
  但是同一资料在介绍“本岛十大市镇概况”时,列出了“海口、嘉积、便民、那大、藤桥”的名字,三亚市却名落其后。这种反差至少表明,三亚市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在港口吞吐量、贸易数额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在岛内的都市中还不占优势,甚至还比不上本境内的藤桥市。《海南岛志》中也说,三亚市“位三亚港北岸,为崖县重要市场之一,稍让于藤桥”。其可能的原因是,三亚市的营业状况以盐、鱼为最盛,“此二者均有一定之期,过时则甚形冷淡”。而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位于藤桥港之西北岸,为崖县一等市场。崖属东部十二村黎峒,陵水西南部,及保平以内各黎峒中货物,皆就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亦时来集此,春夏之间渔业旺盛”。
  藤桥是海南南部的重要都市,因其与外界交流便利,清末民初,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崖县县城甚至三亚。据《海南岛志》载,藤桥市为崖县最大的市镇,住民共300余家。
  所有崖县东都、陵水西部及保亭营一带黎峒的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出口货物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直至20世纪30年代,藤桥作为琼南商业中心仍然有着突出的地位。
  1933年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工商调查报告书》中列举了海南的五大市镇,藤桥即在其中。这五大市镇是:琼山县的海口,琼东县的嘉积,文昌县的便民,儋县的那大,以及崖县的藤桥。
  1933年的《视察琼崖报告书》也说:“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为崖县一等市场,所有陵水西南部及保停(亭)营以内各黎峒,崖属部十二村黎峒之货物,皆以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不时来集此。春秋两季渔业旺盛,渔船广集,居琼岛渔业主要出产区之一。输出品以木材、藤札、柳子、薏米、木耳、牛皮、米谷、咸鱼为大宗,赤糖、麖皮、山甲、牛猪、榔玉、沉香等次之。”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