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清代
分类号: F129.66
页数: 4
页码: 228-231
摘要: 本节介绍了清代崖州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土地的开垦和水利设施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清代 海棠湾

内容

《三亚史》
  农业
  清代的崖州,农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首先表现在土地的开垦和水利的兴修。崖州官民在维护明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兴修新的水利设施,而且因地制宜,仍以修筑小型的陂、塘、沟为主。灌溉2000亩以上的陂有大郎芒陂,灌溉1000亩以上的陂有椰根陂和大陂,灌溉上百亩至数百亩的陂有小郎芒陂、岐榕陂、新陂、番人陂、打郁陂、南增陂、官长陂,灌溉数十亩的陂有石头陂、沙埋陂、南略陂。所修的塘有抱贵塘、龙角塘和锦塘等,其中抱贵塘广十余亩,灌田30余亩,锦塘广里许,灌田百余亩。所开凿的沟有:康熙十六年(1677),乐罗乡民陈予受等人修造乐罗新沟,灌乐罗、罗马等处田4000余亩;嘉庆年间,伏沟村民王锡卿等人开凿老王沟,灌田200余亩。此外,还有民众在离崖州城2里开凿的南乙沟,灌田百亩;桶井乡民开凿的桶井沟,灌田200亩;妙山村民黎振元开凿的津口塘沟,灌田300余亩;望楼乡民开凿的望楼沟,引望楼水灌田数百亩。
  由于鼓励垦荒,耕地面积也逐步扩大。如前所述,顺治十四年(1657)崖州田、地、塘原额共计2179顷26亩,至康熙元年(1662)“开除”荒芜田地627顷85亩,实际耕作1551顷40亩。康熙十一年(1672)后随着人口回流和荒田的开垦,田亩数量才逐渐回升。据雍正八年(1730)编纂的《广东通志》关于琼州府赋税的记载,崖州缴纳赋税的官民田地塘共1573顷13亩,其中“新收”的经开垦升科缴纳田赋者24顷68亩。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实编的官民田地塘已恢复至1621顷64亩。这些都是官修志书的明文记载,实际上是一些模糊数据,为逃避赋税而“隐垦”(隐瞒不报)的田亩可能不在少数。
  耕作制度也有了新的改进。崖州地区自明入清以来,基本形成了一年两熟(即“小熟”和“大熟”)的农作制度。小熟又称“春耕”(按即今谓之早造),大熟也称“秋耕”(按即今谓之晚造)。水田耕种两熟,无水利灌溉的高田、坡地等“望天田”则只种一熟,即避开春旱,在七八月雨季播种耕作。崖州东、西两界,由于地域的差异,黄流、乐罗、黎伏、冲育、佛老、望楼、番坊西界诸里,于农历正月春耕,四月收割;椰根、正三亚、所三亚、临川、永宁乡等东界诸里,于腊月春耕,三月收割。西界诸里于农历五月秋耕,九月收割;东界诸里四月秋耕,七八月收割。此外,黎族山区还有山田,农历六月间播种,十月收割。
  农民根据地形、土壤、水利、气候等不同自然条件,培育出适宜的粮食种类和品种,进一步扩宽粮食生产领域,提高生活质量。如自明入清乃至乾隆年间,粳稻品种主要有百箭、香粳、乌芒、珍珠、鼠牙、东海、旱禾、山禾、占稻;糯稻品种主要有黄缠、黄鸡、乌鸦、光头、九里香、小猪班、狗蝇、虾须、赤米等。适合低洼地种植的粳稻有大白、小白等,适宜水田种植的粳稻有大粒秫、光头秫、黄麖(又名二春谷)等,适宜于高田坡地播种的旱作粳稻有赤黏、黄黏、白黏、七黏、老鼠黏、广东黏、安南黏、香粳、花心、山堵、午秘、、山猪、牛粳、小熟黏等,适宜于秋耕播种的糯稻有羊尾、贝核、光头、牛脚、黄箕、黑芒、猪血、黑糯等。这些品种大部分自明代流传下来,但也有新选育者。黎族山区还培育出适宜于山田播种的粳稻“坡黏”、糯稻“山稻糯”。特别是德霞峒,素来“米香驰名”。此外,原产北方的粮食作物也广为引种,种类有小麦、荞麦、高梁等。番薯成为崖州地区仅次于稻谷的主粮之一,因最适宜热带园地,东、西诸里农民均开辟园圃广为种植,培育出白薯、红薯、面薯、鸡薯、黄心薯等品种。每当收获,农民刨片或切粒晒干,干后或磨成粉,贮放缸瓮,用于制作各种地方小吃。农民还常常将番薯切成块,煮熟后伴上酒曲发酵酿番薯酒。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所扩大。崖州境内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落花生、椰子、槟榔、棉花(吉贝)、香蕉、荔枝、番荔枝、龙眼、西瓜、金瓜、洋桃、石榴、菠萝蜜等,其中以甘蔗、椰子、槟榔、棉花的种植为盛。崖州是琼州重要的甘蔗产区,种植面积较大,长势良好,而且四时不绝,品种有蜡蔗、紫蔗、马鞭蔗(芒蔗)等,主要用以榨汁煮“糖胶”并结晶成糖,也有食用果蔗。从清初开始,崖州境内开始种植芒果,其后成为崖州重要的经济作物。
  清王朝实行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崖州的农业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促使社会趋向稳定。但是自然灾害频仍,常常使地方经济民生遭受重大损失。乾隆《崖州志》的编纂者在《赋役志》的序言中写道,“崖州背山面海,半硗瘠而半斥卤”,“且尝有飓风为虐,民病不独在旱涝也”,因此“依古以来,家鲜盖藏(积蓄)”。道光《琼州府志》也说道:“崖州地虽遥远,水土颇善,惟气候不正,春常苦旱,涉夏方雨。”崖州除了椰根、德霞等黎峒田地肥饶,自然生态良好,黎民较为殷富之外,广大汉族地区常常因灾缺粮,市场米贵,造成饥荒。
  《三亚史》
  鸦片战争前,崖州的经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高旱区则多种植番薯、玉米、山禾。经济作物除了各种瓜菜外,还有棉花、甘蔗、槟榔、椰子、花生、烟草、蓝靛、桑、麻、竹子等。其中棉花、甘蔗、花生、桑、麻、烟草、竹子,是崖州地区纺织业、制糖业、榨油业、烟草业等小手工业的重要原料。手工业除了市镇上的各种个体手工制作之外,还有广大农村的家庭副业——棉纺业。各市镇与内地交通要道出现不少墟市,但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崖州地区输出的仍然以土特产品为主。与大陆的贸易大部分由广东南海、东莞、“四邑”“五邑”(新会县、新宁县、开平县、恩平县、鹤山县)的商人所垄断。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崖州地区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通过琼海关榆林分卡控制崖州的内外贸易,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崖州境内倾销商品,占领本地市场,另一方面掠夺崖州境内的廉价原料。据《崖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晚清时期崖州每年入口的货物,海关登记的达四五十种,主要有:绸布万余匹,鞋袜万余双,洋纱200余石,洋巾百余石,烟土五百余石,水油(煤油)5000余箱,火柴5000余箱,线绒丝带30余斤,茶叶百余石,面粉、线面2000余石,纸料2万余石等等。这些入口货物主要来自于江门、海口、澳门。又据该志记载,晚清时期每年从崖州输出的货物,主要销行江门埠,计有白糖万余石、黄糖300余石、糖水4000余石(包括销澳门)、槟榔3000余石、椰子五六十万枚、藤600余石、铲香500余石、花生脯600余石、艾粉10石、瓜子千余石、益智子百余石、马料豆10余石、螺壳千余石、香皮200余石、薏苡仁三十余石、芒果干千余石、海菜千余石、鱼翅30石。销行新加坡的有鸭蛋五六十万枚、生猪千余头;销行海口、江门的有虾米600石、牛皮兽皮4000张、黄豆黑豆千余石、鹿筋百余副等等。这些物资的输出路线有三:一是从境内各港口运往海口。二是从榆林港、三亚港运往江门。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设江门北街海关,江门埠遂成为外国资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掠夺中国廉价原料的口岸)。三是直接运往澳门、新加坡。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所掠夺的土特产品,或直接投放澳门、新加坡南洋市场,以获取巨额利润,或通过这些地方源源不断地转运回本国,作为工业原料。
  其次,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掠夺的加剧,直接影响着崖州传统经济格局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土地的利用和作物的分布上。崖州地区作物的种植,已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外部市场的需求关系联系在一起,农业中出现商品化生产。如至清朝末年,感恩、昌化县和原崖州西界成为主要出产瓜子的区域,崖州东部和陵水县则成为蔗糖的主要产区。由于平原狭小,加上旱灾、风暴、蝗灾经常发生,粮食生产每况愈下,唯有内地黎族地区稍好一些,汉族地区严重缺粮。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崖州大旱,民田失收,次年“升米百钱,民间艰食”。为了救济灾民,从南洋转运和陵水商船转运一批谷米、番薯干送到崖州,饥民才得以接济。此后,城镇食粮逐渐依赖于洋米,陷入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中。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