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分类号: F427.66
页数: 6
页码: 197-202
摘要: 本节主要记述了清末明初至战争胜利后海棠湾(今三亚)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海棠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基本为空白,仅有些私人小盐灶和土糖厂。从清朝同治八年至民国24年,陆续有广东和岛内商人到榆亚兴建盐场。1939年,日寇入侵崖县后,开办了铁矿、化工、机修、食品加工厂,1945年,日寇投降,国民党政府接管,逐渐荒废。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前,海棠湾的工业基本上是空白的,仅有一些私人小盐灶和土糖厂,主要是利用本地资源,制作一些本地生产、生活所需的产品,有“六匠九坊”之称。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24年(1935年),陆续有广东和岛内商人到榆亚兴建盐场。1939年,日寇入侵崖县后,为掠夺资源开办铁矿、化工、机修、食品加工厂;1945年,日寇投降后,由国民党政府管理,没有继续生产,逐渐荒废。
  一、清末民国的工业
  (一)家庭经营的手工业发展成为作坊
  《榆亚别集》
  古往今来,运转在乡村的手工业可归类为六匠九坊。
  1.六匠
  六匠即缝纫匠、木匠、建筑匠、藤竹匠、铁匠、银匠。
  民国时期五金加工品种主要有:用铜锡铸造爵、云香尊、象尊、酒尊,洗盒等,金银首饰品有:戒指、耳环、手镯、头簪、项链、脚镯、花通、手圈等。铁业生产设备比较简单,一个风箱、一把钳子、一把凿子、大小锤各一把,有的有固定工场,有的在家中设工场,原料及配件从海口购进。木制家具雕龙塑凤颇见工底。清末崖州有人用海铁树刻成工艺品。如烟斗等。还有部分农民利用农闲时节从事铁、木、石、藤、竹、打磨、补锅、补罐等手工艺业。
  2.九坊
  九坊即盐坊、糖坊、烟草坊、油坊、酒坊、米面坊、酱料坊、砖瓦坊、船坊。
  民国末年,崖县合股开办盐场有2个,私营盐场15户,私营手工业295户,私营糖寮15间。
  《三亚史》
  清代的盐业一直受官府控制,由灶户自煮自卖,州县收课银,“无发帑收盐引搭配转运等事,惟县自为界,盐岸严明,不许充销”。《崖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崖州所产生熟盐只销售本境,并无出口,规模不大。同治八年(1869),广东电白商人李隆春到崖州榆亚考察,同本地人一起投资开办“润和漏”日晒海水盐场,“产盐甚丰”。随后又有广州、文昌等地商人在榆亚投资建设日晒盐漏共14个。但李隆春等在这一时期的盐业生产,仍属手工业性质的生产,规模有限。海南华侨兴办企业热潮到来之后,“福建籍华侨胡子春以“岛民喜用熟盐,而生盐无销路”,拟生产生盐外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指挥他在海南儋州创办的侨丰公司,在三亚港开辟大面积盐田,直引海水晒盐,并且“禀准采运”,获得“配省行销”的权利。这是三亚近代盐业大规模开发外销的开始。
  胡子春创办的三亚盐业,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在崖州的开端。“自是继起者多,盐业遂日形进步。”至中华民国时期,海南生盐营业即以三亚港为最盛。
  (二)民国时期,现代工业的萌芽
  从小盐灶到大盐场
  《榆亚别集》
  自古以来,崖州是一个著名的盐乡。据《崖州志》记载,始于唐代乾元元年,宁远、振州(今崖州、崖城)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唐书·地理志》)。宋朝,崖州盐,各鬻以给本州,无定额。又崖州地荒阻,卖盐不售。明朝洪武间,置临川场(崖州)大使一员,隶海北提举司。共管灶户办盐。岁运廉州新村盐仓上纳。临川场原办正丁167丁。共盐214丘90斤,折米114石2斗1升5合,该银64两2钱6分7厘。万历二十四年,征课米215石2斗5升,银64两5钱7分5厘。光绪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共开得晒生盐575丘,每丘征银2两。水田133丘,每丘征银1两。共银1283两,为地方行政经费。
  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电白县红花尾人李隆春先到崖州三亚港考察。然后召集州人投资,首先开辟润和漏(永根四组,俗称老厂,其高田不铺海泥,无渗漏,甚为奇迹)。接着广州源兴公司派出经理程国桥,用轮船载光洋,用土箕舀钱,投资建设三亚的勤源东、
  1注漏:盐业用的量词。相当于“公司”、“场”。润和漏即润和盐场或润和盐业公司。
  济源、永利、合利、丰源等漏。杨百楠投资建设三亚和丰、源安等漏。李永基投资建设三亚的安源、源源等漏。文昌人韩高丰先后投资兴建红沙的裕济、和利、新老、海天、和利南、北、元丰利、调元、和利后、合兴中、南、北等14个漏。崖州一位姓白的投资者投资建设红沙的琼丰、源丰等漏。黎水伍投资建设同兴利漏。造价较贵的是海天漏。共召集360股(其中有20股是红股)共3.4万光洋。造价较便宜的是佑和漏,共召集34股(其中1股是红股)共3400光洋。全场各盐田由各股东集资兴建,共计有8644.63股。
  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盐田经理纷纷逃亡,盐田无人管理,尽其荒芜。日寇成立三井东亚株式会社,继续经营盐田,年产量仅20余万担。当时各漏盐田由二位日本人和一名台湾人称吴翻译官的来管理。盐工每人每月得大米3斗,日币6~8元,一条椰子香烟(10包),每年每人得土布20尺。日寇管理盐田严厉,发现偷窃盐斤,就捉去砍头。因生产经营不善,丢荒丰源南边的海坡盐田、平头1个盐田、港门谦利水塘后1个盐田、盐田坡民生仔4个盐田。
  1945年日寇投降后,盐田又回到封建把头、经理、官僚手中。此时,成立海南公署榆亚盐务分署,下设局长1人,秘书1人,会计、统计、行政、电台、管产等职能人员约10人。另有盐管队一中队30多人,分驻榆亚及陵水、保亭等属下盐区,巡视盐仓盐斤,防偷盐漏税。每夜各盐工挑盐进仓后,盐管到各盐仓把盐扒平,把一个木刻的圆形“亚”字的大印,遍盖在盐堆上,翌日发现盐印损坏,即追查、吊打偷盐者。另设立榆亚制盐公会,设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委员等职。其作用是管理生产,如销售盐斤、管理盐工以及粮食和盐价等,均由公会决定。。当时工人每月工资:晒师8元至10元,大米3斗6升;助手7至8元,大米3斗4升;工人6元,大米3斗2升。每逢旧日历初二、十六晚上,每个工人发4两熟猪肉,每年在旧历10月初复产,招工人起汛晒盐;到次年5月下雨淡季又把工人解雇。只留下晒师守盐仓。停工期间,很多工人因生活所迫,只得回乡务农,或当小贩,或偷盐挑到黎村去换谷来维持生活。盐工:大多数住在基围上,茅草为盖,椰子叶编片当墙,稻草为床,终年以扁豆酱为菜,稀饭薯干拌着吃,生活十分困苦。
  盐田生产高潮期间,有大小72个漏投入生产,年产量达68万担,工人900多人。但由于经营不善,大部分盐田残破不堪,1946年遭遇两次风灾摧残,盐田一片汪洋,房屋设备荡然无存,整个盐场成为一片废墟。股东不再投资,单由经理依靠生产收入,以漏养漏,因陋就简,致使产量一落千丈,1947年年仅产9万余担。嗣后虽经数次修复,到1948年增加到26万担;1949年1月至6月产22万担。其时,大陆各地相继解放,而海南仍属国统区,外销断绝,经理不愿经营。自7月份起,各漏被迫停晒;仅3个漏由盐工晒制。其余则因基围崩溃,盐田荒芜,青苔杂草丛生,盐工散伙,生产停歇。
  从小糖寮到大糖厂
  《榆亚别集》
  三亚种甘蔗榨糖有悠久历史。早在汉代,以甘蔗为原料的土制糖业就已兴起。到了清代,所产土糖除本州居民食用外,还销往州外、岛外。民国初期,崖县有糖寮50家,年产量4500吨,为海南之冠。日本侵占榆业时期,兴建了日榨100吨的藤桥糖厂,从此,三亚出现了机制糖业。
  日寇在三亚开办经营工矿企业
  《榆亚别集》
  1939年2月~1945年,日寇在崖县先后创办田独铁矿、家畜血清、代用汽油制造所和小型水泥厂、机修厂等。
  (1)创办田独铁矿。
  (2)掠夺经营盐田。
  日军入侵后,各盐场户业主逃走,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掠夺其盐田经营,全县绝大部份盐田荒芜,年产盐有20万担。
  (3)建家畜血清、代用汽油制造所。
  (4)开办机械修理工厂。
  日本政府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授命“石原株式会社”创办了石原机械修理所,为田独铁矿修理矿山设备。所址分设在田独和榆林港。在田独的修理所负责修理田独矿山机械和日军军车;设在榆林港的修理所,承修日本海军军舰和运输舰艇。1945年8月日本设降后,国民党政府派员接管,修理所继续开工。
  (5)开办食品厂。
  清末至民国时期,崖县已有磨米、酿酒、制糖等作坊。1939年,日军在红沙,藤桥、三亚、九所(现属乐东县)、崖城等地办起榨油厂、酒厂,兼营食品加工。日军投降后,由国民党农林部管理,没有继续生产,逐渐荒废。
  (6)兴建大糖厂。
  1939年,日军在藤桥建起日榨甘蔗100吨的糖厂1间,日军投降后,糖厂荒废停产。
  抗战胜利后的崖县工商业
  《三亚史》
  日本侵占时期,在三亚地区兴建了一系列设施,兴办了一些产业。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官员及军队抢劫式无序“接收”,相当多的设施或被拆走,或被废弃,但还是部分地保留下来。三亚的城市面貌呈现一定的变化。
  首先,三亚地区的都市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有的“三港一市”转变为二市,即三亚港和三亚市合而为一,榆林港转化为一个地方都市;而藤桥在此时期已经全面衰落,退出了区域都市的竞争行列。
  榆林、三亚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都市,而藤桥则与战前一样,只是作为与附近黎族地区进行贸易的市镇而存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由此逐渐拉开。1947年,在榆林港设电信局崖县营业处。至1949年,榆林港电信局改为二等局,下设红沙、安由、田独、藤桥、羊栏、马岭、三亚港、港门村、红土坎9间邮政代办所。榆亚地区明显已成为崖县的经济中心。
  三亚的产业仍然以盐业为主,但是在抗战期间,因为盐不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日本人虽有远期规划,却来不及认真开发。在战乱的环境下,崖县、三亚的盐业都处于衰退状态。战后出版的《琼崖盐业前途的展望》指出:“本岛盐田的构造、制盐作业等技术上有很多缺点,再加上社会现状、经济环境,每年产额都一年比一年减少。今后应即速谋对策,以振兴本岛这一重要产业,输往大陆换取本岛必需的物资”。该书引用日本人的调查,对日占时期海南岛原有盐田和年产额进行了统计。
  虽然以三亚盐场为主的崖县盐业在海南全岛仍占领先地位,总产量却衰减近半。
  战后研究者在追记这段历史时曾经记载:“日本经营的机械器具工业,如汽车等修理工厂,颇为完备,实为工业建设的发端,此外尚有其他各种轻工业,如化学、纤维、制材、造船业、食品加工、印刷、皮革等工厂,共计约97处。”其中,设在崖县境内的共有20处:
  日本人虽然设立了相当数量的工场,但是这些工业都围绕着两个主要任务展开,一是为了矿产的采掘,二是为军事服务。盐业也是变相为日本军事化学工业提供原材料。如此为战争而设立的工业,几乎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也不会有完整的体系,面对失去的战争需求,原料的来源与市场都不能保证,因而在接收之后,并没有给三亚地区的工业展开新的局面。换言之,日占时期所谓的“工业繁荣”也就随战争的结束而结束。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些基本的设施,比如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
  战后崖县固有的传统优势产业没有得到很好恢复。在盐业方面,据近人的研究,三亚盐场“由琼海关输出之盐,1924年为303367担,1925年为168054担,1926年为396072担,1927年为589000担,1928年为465600担”。有资料显示,1937年前,一般年份三亚的盐产量都在30万~50万担以上,甚至有创纪录的近80万担。但是战后有记载称:“去岁抗战胜利以后,琼土重光,昔日盐田多经破坏,三亚盐场公署正积极督率各盐场从事修筑工作。惟因治安不良,资金枯竭,盐民纷纷请求贷款,故目前最切要之问题为巩固治安,开办盐贷。据三亚盐场公署之报道,三亚原有八十大漏,现仅修复三十余漏”。《海南岛新志》中称:“据琼崖盐场公署报告,谓最近每年产盐四十万担。”这是海南全岛的数量,还不及战前三亚一地的产量,从中也可见此时三亚盐业的衰落。
  现代工业的萌芽
  《榆亚别集》
  民国时期,三亚开始出现近代工业的萌芽,但发展极慢,多是手工操作,设备工具简陋,产量低,规模小,多为自产自销的手工业经营方式。1924年有恒源公司开采崖县七公岭铝矿,后因淘法不当及治安小良而停办。40年代初,日军将近代工业生产带入三亚,开采、加工掠夺大量资源。崖县光复后,工厂和设备多受破坏,国民党政府接收后,无意恢复生产,任其丢弃,甚至监守自盗,设备物资大量损失,仅有个别能恢复生产的工厂。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