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手工业兴起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手工业兴起和发展
分类号: F426.8
页数: 12
页码: 174-185
摘要: 本节主要记述了自先秦至晚清时期崖州(今三亚)手工业兴起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手工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一、先秦时期到宋元时代的手工业
  (一)先秦时期出现的手工业
  《三亚史》
  三亚宁远河和藤桥河沿岸黎族先民活动遗址中先后出土的有肩石斧、有肩石锛,是当地黎族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宁远河和藤桥河一带气候湿润多雨,土壤肥沃,宜于农耕。古代居民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中,制作和使用较为进步的有肩石器工具,并在石器上安装木柄使之成为一种复合工具,以方便种植时砍伐和挖掘,不容易脱落。石器通身磨光,可减少使用时的阻力;有的器身加长,显然是为了翻土时挖得更深些。生产工具的改进,表明黎族先民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以较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据考古发现,在黎族先民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还制作出多种形制的网坠捕鱼工具,如单腰、双腰、带槽等石网坠和单孔、双孔、带槽陶网坠,使用它们在河流或近海水域张网捕鱼。作为捕鱼工具的织网和网坠的出现,一次可以捕获较多的鱼类,表明当时捕捞技术已有了一定提高。
  制陶业的初步发展
  黎族先民在制作陶器时,一般采用手制方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成胚,大型器物则使用泥条盘筑法。烧造的夹砂粗褐陶器火候较高,外形也较为规整。器形主要有圜底釜、圜底罐、钵、盆、碗及纺轮、网坠等,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器皿和生产用具。其中十分流行圜底釜一类的炊煮器。在陶器表面装饰较多样式的几何花纹,纹饰比较简单,有方格纹、水波纹、弦纹、篮纹、划纹等。黎族先民烧制的几何纹陶器,表明百越族“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三亚地区仍得到延续。
  纺织业的出现
  原始纺织业是黎族先民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无纺织的树皮布到纺线和织布相结合的漫长历程。
  黎族先民在无纺织布的时期,制作树皮布来裹身遮体,这在当时是一项较重要的发明创造,表明人们已能利用天然物来加工制作衣服。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浸渍拍打加工制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品。
  以后,黎族先民学会了纺线,迈出了掌握纺织技术的第一步。三亚近邻的陵水县石贡、移辇遗址出土了较多的陶纺轮工具,表明当时的妇女已学会把植物纤维作为原料,使用纺轮来捻制出纺线。线不仅便于缝制树皮布衣服,也为今后的编织活动提供了条件,甚至还可以纺织出穿着的衣物原料。
  三亚地区有十分丰富的野生苎麻和植物纤维资源,黎族先民选用野麻和草本木棉为纺织原料,用纺轮捻出纱、线,再经腰机织成布,制作出日常所穿用的服饰。古代史籍中记载的所谓“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的“卉服”,指的便是这种用麻和棉之类的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织贝”即“吉贝”,此词源自梵语或马来语的音译,意为棉布。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黎族先民就以麻和木棉为原料制作成纺织品来做服饰了。
  (二)汉代的手工业
  《三亚史》
  汉代三亚地区的手工业已有长足进步。陶器的制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纺织业则处在较为发达的阶段,部分织物已成为朝廷的贡品。开始使用青铜器。还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最初形态的商贸活动。
  制陶业是当时较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从陶器的烧造技术、成型工艺及使用功能来看,三亚地区黎族先民的制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能烧制泥质几何印纹硬陶,且器物种类也有所增加。在三亚及邻近市县汉代遗址中都发现了泥质几何印纹硬灰陶,烧制温度很高,质地较坚硬。陶器装饰的几何印纹图案采用较先进的拍印技术,主要有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菱形纹、篦纹、弦纹等种。
  纺织业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汉代三亚生长的木棉属于热带锦葵野生植物,纤维细长,平滑而有光泽,抗拉力较强,是纺纱织布的上好原料。黎族先民在发展本民族古老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又有所创造。妇女们用这种野生木棉纤维织成布料,即所谓的“广幅布”。这种宽幅布料深受中原地区人们的喜爱。珠崖郡太守孙幸为牟私利对“广幅布”苛征无度,激起民变。“广幅布”是海南盛产的一种代表性纺织品,一直被作为朝廷贡品。
  黎族先民在“广幅布”的基础上,后来又进一步改进,用植物浸渍染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被称为“五色斑布”。
  (三)汉末至隋朝时期的手工业
  《三亚史》
  五色斑布、鲛绡
  三国时期,黎族先民还利用木棉制作出“五色斑布”。三国时人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中载:
  五色斑布,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
  人将用之,则治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一
  色,织以为布,弱软原致。
  可见,其时黎族先民已能加色印染。
  五色斑布之外,还出产一种奇特的纱材——绡。传说是“鲛人”所织,故名鲛绡。西晋的左思在《吴都赋》中写道:“穷陆饮木,极沉水居。泉室潜织而卷绡,渊客慷慨而泣珠。开北户以向日,齐南冥於幽都。”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对“泉室潜织而卷绡”做过更详细的演绎:“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唐李善在为左思《吴都赋》作注时,直接指出这是海南岛的一种物产:“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水居,鲛人水底居也。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今天看来,所谓“水底居”的“鲛人”,实即水居蛋民;绡,大概是古代海南疍民用竹白之类材质做的一种轻薄防水的纱。
  (四)唐代的手工业与土贡
  《三亚史》
  唐代振州地区的手工业,现在能够根据文献查知的有:制盐业、金银锻造业、藤编织和角木器加工业等。产品大多作为当时的特色土贡,或是闻名海内,因而得以在史籍中留下记录。更多的则湮没无闻,无可查考。当时的手工制作规模很小,难以形成产业,大多是自给自足的物什器具。
  1.藤器编织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贡……曰五色藤盘,曰斑布食单。俱振州。”《北户录》“五色藤筌蹄”条载:“琼州出五色藤盒子、书囊之类,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此处琼州当指代整个海南。《隋书·地理志》载:“昌化有藤山。”正德《琼台志》卷九《土产下·工作属》载:“藤作出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隋代昌化和明代万州地域与唐振州或毗邻或重叠,唐贡品中具体指明只为振州所产。
  红藤箪,见载于唐段公路《北户录》:“琼州出红箪,一呼为笙,或谓之蘧篨,亦谓之行唐。其色殷红,莹而不垢。”正德《琼台志》作“红竹簟”,且说“惟万州万宁、陵水产”。可见《北户录》之琼州泛指整个海南岛,而具体乃是在唐万安州、陵水一带,而陵水一度属于振州。
  据鉴真弟子所记见闻,当时海南地区人们“男着木笠,女着布絮”。可见,木斗笠也是他们的日用之物。
  2.角木器加工
  角木制品以兽角、果壳、木材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制作成各种实用或装饰用品。
  还有椰子酒杯。椰树乃热带海岛土产,果汁果肉供饮食之外,椰壳也成为加工利用的重要材料。唐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诗中写道:“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当时已用椰子壳做酒杯了。据明代唐冑在正德《琼台志》中描述:“椰树有一种专产小子,壳坚厚,剸制为杯。”至晚到明代,这种酒杯还会用银镶嵌装饰。明曹昭著《格古要论》载:“或银或金镶之,小者贵。”据说可以防毒,有毒即裂,此即唐陆龟蒙诗所谓的“消毒雾”。
  3.冶炼锻造
  冶炼锻造方面的记录并不多,但因为振州贡金,其冶炼也必不可少。《投荒杂录》“韦公干”条载“有镕锻金银者”,可见当时锻造手工业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三亚史》
  至于土贡,上文所举《新唐书·地理志》载明有金、五色藤盘、斑布食单。其中五色藤盘和斑布食单“俱振州”所贡。
  《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载:“延德郡贡藤盘一,今振州。”
  藤器的制作,穿织精致。《北户录》说:“五色藤盒子、书囊之类,移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虽然体现了制作者的才智妙手,同时也费尽了劳苦。到明代时犹且“官司货贡无时,军民苦之”。
  (五)宋元时代的手工业与赋税
  《三亚史》
  宋元时期黎族最负盛名的手工业,当是棉纺织业,许多织物成为外界追求的工艺品。有人记述黎族的织布方法:“复其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一端以绳系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其亦自有匠心也”。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织品,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有“黎单”、“黎锦”、“黎幕”等。“黎人得中国(中国内地)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这就是“黎幕”。黎族妇女制作的这些棉织品以精良细密、色彩鲜明、图案美观、形式多样而闻名于世,不仅作为贡品受到朝廷的青睐,而且在内地十分受欢迎。“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黎族的纺织技艺在汉族和“番民”(回民)聚居区也流行开来,使棉纺织品成为崖州的名产;后来黄道婆将崖州的纺织技艺和工具传至松江乌泥泾,在江浙一带发扬光大。
  黎族与汉人交易的商品,有沉香、黎锦、黎幕、槟榔等土特产品。当时宫廷、官府、寺院、豪宅焚香木成风,对沉香的需求量激增。
  当时海南(包括吉阳)输往大陆的土特产品主要有沉香、黎帜、青桂木、花梨木、海梅脂、琼枝菜、海漆、高良姜、鱼鳔、黄蜡、石蟹等。最大宗的商品要数槟榔和吉贝。“惟槟榔、吉贝独盛,泉商兴贩大率仰此”。
  《三亚史》
  崖州的纺织业
  中国很早就懂得使用丝、麻纤维制作衣料,在纺织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跨海而来的黎族先民,很快便利用海南的植物所产制作出了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广幅布,受到广泛的欢迎,进而成为汉代朝廷的贡品。
  广幅布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已不可考。史籍记载:“武帝末,珠崖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从“蛮不堪役”可以看出,当时广幅布很受欢迎,统治者需求量很大,搜索无度,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这表明至少西汉时广幅布已经广为流行。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黎族同胞就已经掌握了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技术,进而制作和使用最早的纺织工具——纺轮和原始纺织机——腰机。据专家考证,汉代黎族同胞所织广幅布的宽度为70厘米左右,这是非常难得的。考虑到当时农业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广幅布的制作原料应当是就地取材,即本地的野生麻或者海岛棉(也称为树棉)。
  二、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一)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
  《三亚史》
  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的活跃
  明代崖州的手工业生产,传统产业是纺织、晒盐、渔产品加工,再就是当地土特产品的制作。
  海盐的晒制,主要集中在州东临川盐场。三亚水和临川水(即今之临春河)交汇于毕潭港(今三亚港)汇入大海。临川水下游(今白鹭公园一带)有沙质河岸,可趁潮汐有规律的涨落闸海水晒盐,形成盐场。
  纺织业自来是崖州手工业的强项,吉贝布等多种多样的棉纺织品畅销内陆,尤其是绚丽的黎锦,更为外界所喜爱。正德《琼台志》载,帨(即手帕)、黎幔和黎筒(即黎妇筒裙),“上三物即《虞衡志》所谓黎锦、黎单、鞍搭之类者”,“州县(官)得之相遗,以为帕袱”。黎幔又称黎幕,实即后所称“龙被”,崖州所产最是为人所珍视。
  崖州滨海,渔业所获,鲜活产品除就地销售外,也多以咸盐腌渍或干晒以储藏行销。如各种鱼虾鲜、盐蟹、晒蚬之类。
  酿酒、榨油,以及各种以藤、竹、椰、棕、贝壳等土产为原料的器具编织和制作,也都是当时供应市场需求的小手工业。
  《正德琼台志》
  工作属(州县同)
  银作 出郡城附郭,工首饰。
  漆作 出郡城,朱红、玛瑙、剔红、剔黑、磨漆、藤漆皆精。
  铜作 出琼山,铜鼓、黎瓶、炉,诸品皆佳。
  铁作 出琼山大小挺。崖州制辘轳、刀亦精巧。
  木作 亦出大小挺。
  皮作 出郡城及大来、那梅。
  雕作 出张吴、兴义。
  藤作 按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令官司货贡无时,军民甚苦。唐胄诗并序:《隋书》“昌化县”注:“藤山”。唐振州贡藤盘,未闻为害。万州藤作名天下,始于近代。官役劳及妇人,连年不得休息。正德初,有王氏女尤妙手,家工派多且细。过限,父累被责。女伤怨,遂雉经。剑门藤丝如发细,织巧争先出新意。万安土瘠民多贫,家家藉业为生计。纤纤闺指称绝奇,牡丹荏染凤交嬉。官工家派多精致,限迟作细爷遭笞。十八嫁裙无一幅,朝朝暮暮劳官役。岂知生业反为魔,遂甘自尽家难息。满城感泣增悲恫,祸州尤物何时穷!英灵胡不上诉帝,条蔓枯尽山为童。九州厥贡古来有,篚荐随方那敢后?交州荔枝建州茶,惊尘溅血民始咎。朱崖地在大海中,汉因玳瑁始开通。未几祸起广幅布,东都复县伏波功。永平滥觞儋耳贡,后启缤纷非土任[《外纪》:唐贡金银,皆非土产]。瑁宫珠殿尤苦刘[《宋史·世家》:南汉刘氏所居宫殿以珠、玳瑁饰之。赋敛烦重,琼州斗米税四五钱],紫贝鼇皮聊缓宋[天圣五年,罢琼州岁贡玳瑁、鼇皮、紫贝]。惟我祖宗怜远土,两朝优诏特矜楚。公使逾法许具闻,气焰权奸犹敛阻。[洪武二年,宣谕海南:“今遣使者往谕朕意,尔其益尽乃心,以辑宁其民。”《类稿》:宣德庚戌,敕大守徐鉴意若曰:“简尔付以郡寄。琼在万里外,尤艰其选。尔其奠民之生,毋令失所。凡以公使至郡,越职逾法者,具实闻奏。”琼多异产,前此中使络绎不绝,而阮、韦、冯三人者,岁必一至以为常,而阮有所怙,尤为巧黠。三人者见公端严劲正不可犯,稍敛戢。既而阮北上,坐袁琦事弃市。朝廷绘琦等受刑状,榜示天下。琦之次名巨队者,即其人也。明年,黄姓三人者继来,仍踵其故辙。凡有需求非当得者,公限有司弗予。三人者以不得逞所欲,避公行所部,公辄骑从之,使不得恣其害。]后至先皇弘治初,大禁贡献民熙和。振、儋金香罢唐例,南宁银姜无宋科。民赖优游三十载,肇此厉阶谁复再?公贿私贡恐已迟,谁体圣心存海外?妻号儿哭无朝夕,催奴那知更下石。谁能临武叫天阍?守有徐、方留郡迹。[徐守事注见上。方守名向。弘治末,中使韦姓者临郡,欲肆索。向出示曰:“地方残破,军民困苦。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明有人言,幽有神睹。尔何人斯?为民父母。莫作生禽,莫作死狗。遗臭万年,骂名千古。望尔众官,大家作主。出言者谁?琼州知府。”韦果敛避骤归。]君不见,女苦吉贝男苦䔲,停车榜免崔相公。前朝旧事数百载,至今青史扬清风。福星监司贤太守,民殃至是公知否?
  石作 出琼山那梅、丰好、大来、卢农。
  泥水作 出琼山顿林。窑作出顿林、洒塘、托都。
  《正德琼台志》
  器用属(州县同)
  马尾小帽瓦笼者功加致。 缠棕有大帽、酒壶、茶瓯之属。
  藤器 穿、织二样:如朝冠盒、纱帽盒、带盒、酒壶茶瓯托盘、果盒、爵盏、箸桶、查斗之属,俱穿者;字体屏风、拜席、轿面、连枕、衣盒、箱桌之属,俱织者。
  漆器 垒漆、雕漆。有剔红、剔黑、磨漆[先垒漆而雕以人物,后填诸漆磨之]。
  雕带 黄村席出澄迈黄村、安宁、那舍三都。染茜为饰,久愈滑,非苏席可比。
  红竹簟 《永乐志》:《北户录》云,方言谓之笙,亦曰籧篨,惟万州万宁、陵水产。
  椰器,曰冠,苏过尝寄雷与叔子由。子由诗:衰病秋来半是丝,幅巾缁撮强为仪。垂空旋取海棕子,束发真成老法师。变化密移人不悟,坏成相续我心知。茅檐竹屋南溟上,亦似当年廊庙时。子瞻和: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汉·高纪》注:薛有,竹冠师]。规摹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着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曰酒榼,张国安诗:矮胡生南方,托家碧山崖。采择供贡篚,扶持上天街。愧此愿慤姿,欲售久未谐。道傍麴先生,风味固自佳。逢渠即倾盖,输写能开怀。刮削出光采,规绳去欹窳。金玉岂足贵,胶漆真吾侪。客来有佳招,二士往必偕。婆娑止坐隅,供馈烦金钗。矮胡虽木强,醇德真无涯。虚心实其腹,居然外形骸。微物幸见用,弃置理则乖。毛颖有封国,陶匏荐钦柴。大药起世疴,炮燔及根菱。愿子自洗濯,勿受尘埃埋。暇日肯相从,醉经坐高斋。曰酒杯。椰树有一种专产小子,壳坚厚,剸制为杯。《格古要论》云,或银或金镶之,小者贡。唐陆龟蒙《寄琼州杨舍人》诗“酒满椰杯消毒雾”,注云:海南岭表多蛊毒,食饮以椰子为杯,有毒即裂。令海内多贵市椰瓢,出途乘饮本此。
  鸬鹚杓 磨海螺壳为之,见《格古要论》。
  鹦鹉杯 螺出清澜海,形似鹦鹉,用金银镶为嘴足,作饮器。《格古要论》云“广南土人琢磨为酒盏”是也。其内壳有自然眼,钻取为茶匙,比金线螺者特美。《外纪·诗》:海不扬波三载来,飞潜蠢动在春台。枯螺托质为鹦鹉,去作南山万寿杯。又:雉入水为蜃,难穷变化神。非荣陇山质,要复化来身。
  铜鼓 诸州县时开挖得之,详林泉生《铜鼓记》。今遍传宇内,辨见《铜鼓山》下。
  黎金 似铜鼓而扁小,上三耳,中微具脐。黎人击以为号。
  黄子木柱杖 东坡制,寄雷为子由生日寿。诗见《诗类》。
  老鸦扇 出临高。元范梈尝以之致黄明府。梈诗:拾得炎州月一团,殷勤持赠比琅玕。情知已是秋风后,留作明年九夏寒。
  槟榔皮扇 《格古要论》:槟榔箨皮可为扇,亦引风气。《外纪,寄张翙翔诗》:闻君新制槟榔扇,几欲求观未有因。坐拥定如聘老子,行持应类吕仙人。编蒲绍锦千般旧,剪月裁云一样新。安得芸窗来一握,手挥三伏播秋旻。
  金刚子 产琼山官隆等地。树高三四丈,子熟皮黑似乌榄,圆如弹,土僧取为素珠。《格古要论》:金刚子出海南,花纹深细可爱,坚实。作素珠,冬月不冷手。大有如榛子及鱼眼者。
  瓦器 出洒塘、托都。宋《食货志》:贾物自高化至者唯瓦器之类。今琼货精美者皆来自广。
  《正德琼台志》
  饮馔属(州县同)
  酒,曰真一酒,米麦水三者为之。东坡于此尝酿。自歌诗并序:布算以步五星,不如仰观之捷。吹律以求中声,不如耳齐之审。铅汞以为药,策易以候火,不如天造之真也。是故神宅空,乐出虚,蹋鞠者以气升。孰能推是类以求天造之药乎?于此有物,其名曰真一。远游先生方治此道,不饮不食。而饮此酒,食此药,居此堂,予亦窃其一二,故作《真一之歌》。其词曰:空中细茎插天芒,不生沮泽生陵冈。涉阅四气更六阳,森然不受螟与蝗。飞龙御月作秋凉,苍波改色屯云黄。天旋雷动玉尘香,起搜十裂照坐光。跏跌牛噍安且详,动摇天关出琼浆。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俨如侍君王。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又:拔雪披云得乳泓,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曰天门冬酒,东坡寓此造。自诗并注: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奇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疏云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纹。曰椒酒,《通考》:琼管黎峒有椒酒,以安石榴花着瓮中即成。又《寰宇记》:或取石榴花叶和酿,酝数日成酒。《南史》又曰,南海有顿逊国,在海崎上。有酒树似安石榴,取其花注停瓮中,数日而成酒。曰严酒,有木曰严树,捣其皮叶,浸以清水,以粳酿之。今儋人多造。曰老酒,酿经岁月,色红黑。近临高佳。曰竹叶青酒,洗饭酿经旬,色清白。曰浮子酒,经三宿连糟食者,名甜糟。柞出者曰酒。上三酒皆烧酒荫之。曰黄酒,粳米酿。曰早子禾酒,以小埕酿。夏收粳米,箖糟而饮。曰鹿蹄酒,取粳糯米酒之美者,以鹿蹄煮之。曰烧酒。粳粟造,临高多,岁货郡城。又粘子酒、七香酒[以沉熟等香浸烧酒而成]、荔枝酒,及山竹、芦鼓子、波罗蜜、薯、银齐诸类,俱堪酿。
  曲饼 《方舆志》:酒无曲蘖,以山藤叶有辛香者捣和米粉,圆为药饼。今曲造儋州者佳。
  茶出琼山、文昌者佳。俗老妪杂烹以茱萸、簦芎、八角、茉莉花,钵乘吹末饮之,即《外纪》“藤钵晚茶吹榝末”。
  鲊 曰刀鱼鲊[子细如粟,亦鲜],曰骨〓鲊[子大如龙眼,盐水煮熟,坚韧香美],曰巴榔鲊,曰飞鱼肠鲊,曰倒挂鱼肠鲊,曰海胆,曰鲳鱼子,曰苗虾鲊,曰鲎鲊,曰立蛤蚬鲊,曰醋螺鲊。
  盐蟹 又曰毛蟹,出文昌;走流蟹,出万州;曰田蟹,琼山苍原佳。
  鲞 曰黄花,曰红鱼,曰鲳鱼,曰乌贼。
  盐笋 麻竹、刺竹者佳。
  面 出琼山,于岭南特佳。又南椰面,产黎山,尤美。树类桄榔,唐诗“清斋静溲桄榔面”是也。
  面酱 乌榄酱初出香美,给周年用。
  蜜浸 曰天门冬,曰益智子,曰姜麻子[即土草豆蔻,唐诗“远信闲封豆蔻花”是也],曰波罗蜜,曰槟榔,曰青梅,曰青橘。
  晒蚬 盛夏取生蚬,以酒盐苏蒜拌,鬯之,瓦上暴干。按酒最佳。唐胄诗:一禽戒非孝,蜊怜赤族。苟时法不禁,况乃意向属。平生毛错馋,晒蜆一掬足。水暖溪沙清,趁采供欲逐。椒盐溅蒜苏,瓦烈风味纳。破齿糟自香,洗尽菜根腹。珍鼎恐未兼,情私欲献曝。死怪河豚痴,癖笑蟹螯独。醉乡苟未知,醺眊空醪醁。何劳笑粗人,销帐香羔肉。人生在适情,秋鲈思乡屋。坡仙向来知,愈厌蒸压玉。杨碧和:长江俯清溪,粤乡多介族。车螯与蛤蜊,引类为尔属。负甲小逾钱,沙泥聊自足。南熏舞老稚,携日相逐。野情超鲜腥,荡析适盈掬。笔以苏蒜盐,吻合香贮腹。不樵堕涧松,登瓦事庭曝。未辄一饷间,破齿风味独。披襟坐茆茨,拉侪注醽醁。昔卷龟壳如,何须举山肉?倾海仍独醒,恨靡荐金屋。渴来烧月铛,余馨漱寒玉。
  糕 曰糖糕,曰灰糕[捣糯为之,年节以为馈送],曰餈糕[俗呼萁粽,煮糯拌糖,或萁水为之],曰水糕[捣粳为之],曰散糕,曰小甑糕[捣糯粳为之],曰花糕[面为之]。
  餈果 俗名餈芭。 煎堆蜜和粳糯粉,煎圆如鞠。
  圆子 撚粉为丸,元宵节用。
  糖 蔗糖俗名沙糖。本地以埠乘汁,海北来者成块。又担货者有葱管、麻糖数种。
  (二)清代手工业生产
  (1)清代前期的手工业生产
  《三亚史》
  手工业
  随着农产品的显著增加,出现了诸多加工农产品的手工业门类,如制糖、酿酒、榨油等。其中制糖业已成为崖州的重要行业,是当时琼州的主要蔗糖产区。所生产的蔗糖有乌、白、赤三种。光绪《崖州志》记道:“土人用石绞榨其浆,以煮糖。通琼以崖为上,而崖以中区(州城附近)为美。”崖州在明代已有糖蔗种植,但是制糖工艺落后,只生产糖浆,片糖还要从广东内地输入,入清之后才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清代前期,海南蔗糖的生产和输出占本岛物品输出的首位,道光《琼州府志》记道:“琼之糖其行至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
  酿酒业也较为流行,有番薯酒、米酒等。榨油业为民生所必须,主要是花生油、芝麻油和海棠油加工,名产区在西部的黄流、乐罗等里。
  纺织业是崖州的传统手工业,久具盛名。其形式仍然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传统的棉纺织品吉贝布。汉族地区的妇女主要从事吉贝布纺织,名牌产品有“斜纹花布”;黎族地区的纺织品则兼有麻布和吉贝布两种。此外,藤器业、竹器业、皮革业等也较为发达。
  清代曾经一度放宽采矿限制,海南也出现私人采矿业。据记载,崖州回风岭有铜矿,乾隆年间曾有私人开采,后为官厅所禁止。在藤桥港附近的喃咪三弓岭有赤铁矿,矿苗甚旺,成分也好,嘉庆年间崖州绅士李某就近开采,铸成铁砖,每块重三四十斤,运往各处销售,获利颇厚。但为时未长,“后经官查悉,指为盗采官矿,永远封禁”。此外,崖州的黎田“浮光耀金”,有商人“以金贸而淘之”。
  (2)晚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
  《三亚史》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晚清时期,崖州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鸦片战争前,崖州的经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高旱区则多种植番薯、玉米、山禾。经济作物除了各种瓜菜外,还有棉花、甘蔗、槟榔、椰子、花生、烟草、蓝靛、桑、麻、竹子等。其中棉花、甘蔗、花生、桑、麻、烟草、竹子,是崖州地区纺织业、制糖业、榨油业、烟草业等小手工业的重要原料。手工业除了市镇上的各种个体手工制作之外,还有广大农村的家庭副业——棉纺业。各市镇与内地交通要道出现不少墟市,但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崖州地区输出的仍然以土特产品为主。与大陆的贸易大部分由广东南海、东莞、“四邑”“五邑”(新会县、新宁县、开平县、恩平县、鹤山县)的商人所垄断。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掠夺的加剧,直接影响着崖州传统经济格局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土地的利用和作物的分布上。崖州地区作物的种植,已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外部市场的需求关系联系在一起,农业中出现商品化生产。如至清朝末年,崖州东部和陵水县成为蔗糖的主产区。由于平原狭小,加上旱灾、风暴、蝗灾经常发生,粮食生产每况愈下,唯有内地黎族地区稍好一些,汉族地区严重缺粮。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崖州大旱,民田失收,次年“升米百钱,民间艰食”。为了救济灾民,从南洋转运和陵水商船转运一批谷米、番薯干送到崖州,饥民才得以接济。此后,城镇食粮逐渐依赖于洋米,陷入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中。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