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40
颗粒名称: 民国
分类号: F812.966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文辑录了崖县抗战前附加在粮食销售上的诸种繁杂税捐,其中包括中学捐、区公所捐、埠长捐、村规捐等多项税收,每包粮食的抽收数量不下一千文,严重剥削了农民。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苛捐杂税是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苛捐杂税 民国时期 崖县

内容

民国时期苛捐杂税之多,全国如此。因此,老百姓高呼:“国民党万税!”这里辑录崖县抗战前附加在粮食销售上的诸种繁税,以见一斑。
  《三亚史》
  崖县还是海南岛内不多的粮食富余县,除自给外,尚有少量输出,数量不详。但是,其粮食的输出存在诸多障碍,除了交通问题之外,就是苛税繁重。当时的调查曾列出附加在粮食销售上的诸种繁杂税捐:
  1.中学捐,每包抽收铜仙10枚,谷折半(每包重约百斤至百余斤)。
  2.区公所捐,每车抽收铜仙30枚,谷折半。
  3.二高小学捐,每车抽收铜仙10枚,谷折半。
  4.埠长捐,每包抽收铜仙3枚,谷折半。
  5.村规捐,每包抽收铜仙10枚,谷折半。
  6.县警队,每包抽收铜仙10枚,谷折半。
  7.公安分局,每包抽收铜仙10枚,谷折半。
  8.乡村小学,每车抽收铜仙10枚,谷折半。
  当时的人曾就此评述说:“崖县捐税之繁苛,实非他县所可比伦。崖县年来百业凋敝,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其原因虽不止一端,而捐税之剥削,亦其中之荦荦大者,抽收次数多至七八项,抽收数量不下一千文。如此苛细捐税,倘不设法减免,则农业前途不堪设想。”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