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立功”运动作用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卢胜回忆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325
颗粒名称: 二十四、“立功”运动作用大
分类号: K296.6
页数: 7
页码: 175-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立功运动是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于1946年七八月间在苏中战役李堡战斗中,为激励士气,在创造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个创举。
关键词: 立功运动 新四军 政治工作

内容

立功运动是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于1946年七八月间在苏中战役李堡战斗中,为激励士气,在创造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个创举。
  (一)
  我第二团是地方兵团提升为主力部队的。在苏中自卫战中,经过宣家堡、李堡、海安几个大仗与硬仗以后,部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改善了装备,从轻重机枪到步枪都是新的。自卫战前全团1690人,战斗中伤亡532人,占1/3弱。战斗中补充俘虏及新兵1089人,人数增至2247人,但部队结构起了很大变化:
  (1)部队伤亡人中,班以上干部130人,老战士397人。党员伤亡191人。老干部、老战士及党员减少了,新的成份增加了,从下面提升了班以上干部215人。全团230名干部中,90%提升了一级,特别是基层干部减弱了。
  从上述情况可看出四个特点:干部新、成份复杂、老战士少、党员弱。
  (2)由于上述特点,在领导干部,特别是连以下干部,就感到能力不够,工作不熟练,威信不高。尤其表现在照顾战士的生活不够,方式不好;加上俘虏多,新参军的多,部队中的问题增加了,干部的困难也同样增加了。
  (3)在解放过来的新战士中,李堡方面的,表现比较顽固。在海安战斗接近敌人时,曾有两名跑回去,一名拖枪叛变;还发现中间埋伏有国民党军队的军官等。因此,又增加了干部的很多困难。
  (4)淮北新参军的共304人,数目并不大,但这些新同志,在生活上“侉子”与“蛮子”就很难合得来。同时在新同志中,也有开小差回来的,也有在伪方做过事的。有的班排干部错误地认为俘虏比新兵懂道理,新兵枪都不会打。对新兵的管理,采取不耐烦的态度。新同志的反映是“新的茅坑三日香”,即最初三天还客气,以后就不客气了,因此在干部战士之间造成了一些矛盾。
  (5)虽然补充了半数的新战士,但大部份干部和老战士还是苏中的。他们离开了苏中就好象到了异国一样,时刻怀念苏中,产生了极浓厚的家乡观念。他们虽在苏中打了胜仗,但最后没有把海安攻下来,便匆匆开到两淮,感到非常可惜。同时,加上对时局的模糊认识,虽经十几天的整训,情绪稍高些,仍没有象苏中自卫战开始时那样的好。
  (6)这个苏中的子弟兵团,原来群众纪律是很好的,爱民观念较强,但自从俘虏成份增加后,带来了旧军队的习气,破坏群众纪律的事情时有发生,而老同志在不知不觉间也受了传染。同时部队又要向北开,估计问题还会不断地发生。
  面临这一复杂的情况,如不及时地加强政治工作,势必造成部队的不稳定,开小差的现象也会发生;部队越向北开,越接近新同志的家,新同志更想开小差;由于离开苏中越来越远,老同志思想也不稳定。其次是两淮失守以后,我军处于被动状态,部队忽南忽北,要打不打,做了工事,累得疲惫不堪,结果部队又要行动。动员了打仗,结果未打。因此,就不得不寻找一种随时可打,随时不打,平时能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士气,临战又能迅速转入战斗动员的政治工作方式。“立功运动”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当时我旅二团选择这个口号,不是凭领导主观意念产生的,而是在两个政治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首先提出这个口号的是二团政治处副主任赖少其。当时该团团长刘春山,政委兼政治处主任郑克对这项工作也很重视。
  在宣家堡战斗以前,二团恰好在热烈地进行竞选支部领导,工作未结束,战斗就打响了,便对党员提出:“到战场上竞选”;对候补党员则提出:“在战斗中表现好,缩短候补期”;对战士我们也提出:“创造入党的条件!”提出这些口号,大大鼓舞了士气,从党员到一般同志都表现出非常英勇。因此,干部群众对新的动员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李堡战斗中,提出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战士已有了印象,特别是新解放过来的战士,对这个口号最易接受。一营有个宣家堡战斗刚解放过来的战士,在李堡战斗中向指导员提出:“我缴到四支枪,请记下来!”说明这个口号已为战士们所接受。二团党委研究了以上两种政治工作方式以后,认为“支部竞选”是有时间性的,应该结束。而“功劳簿”方式已开始起作用。但过去领导上还没有号召开展“立功运动”,对“功劳簿”的要求,也仅仅是为了将来选举英模,现在预先收集材料。因此,团党委于1946年10月8日决定扩大“功劳簿”的作用,在全团开展群众性的“立功运动”,还郑重地做了《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指出:有了这样一个运动,工作就有了目标,政治工作就取得了主动;有了这个运动,工作就可以依照情况的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能“按部就班”地去做。
  为了贯彻团党委决定,总支部向全体党员发出了“党员应在立功运动中首建头功”的号召,指示:“党员有两重任务,也有两种功劳”,即:“党员自己立功,还要帮助别人立功”。政治处依照各营具体情况,对“立功运动”作了布置。团《勇士报》对此进行了全力宣传。为了帮助连队进行解释工作,政治处编写《关于立功运动部队讲话要点》,宣传立功运动的目的意义,着重说明为什么要报功?我们的功劳与反动派的功劳有什么不同?什么功可以报?怎样报法?并且提出“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的口号,还建立了“三证”,这就是个人有一个“功劳证”,叫着功劳跟人走,调到哪里都光荣;连队有一个“功劳簿”,部队光荣,永远光荣;给家里发个“功劳状”,一个人立功,全家光荣。经过大会小会、党内党外动员以后,各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头进行。即有的连队在苏中自卫战后,还未“论功”“奖功”的,从论功给奖开始;已经给奖的,按照讲话材料进行;个别连队开小差严重的,即提出:“谁巩固了部队谁就立功。”这样,“立功运动”的热潮便掀起来了。
  旅党委将二团的做法在全旅范围加以推广,各部队积极响应,先后开展了立功运动,大大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此,部队得到了巩固,作战、训练以及群众工作等各项任务都能完满完成。
  自“立功运动”提出以后,产生了大批积极分子。二团二连在行军中13人背两支枪,没有一个掉队的,每到宿营地,大家抢着烧洗脚水。一连七班长一个人背三个米袋、两支枪、两个背包。战士陈鸣金,两三天没有吃饭,干部以为他会掉队,他反而替别人扛了一个箱子。机枪连王班长,每次行军都在班中动员不要民夫。战士梁士长原是个落后分子,经常掉队。现在说:“我背300发子弹也不掉队!”战士陈可民一个人挑10发炮弹,他说:“我的功劳要记到毛主席那里去!”战士王会长脚痛在休养所听见要打仗,他自己“开小差”回队参战了.在涟水战斗中,也涌现了不少积极分子。如参谋长的特务员,刚下连队当排副就缴到四支枪。
  “立功运动”之所以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关键在于注意搞好了四个结合:首先是立功运动结合当前斗争与长期的思想建设。把立功运动贯穿到一切斗争任务和经常的思想建设中去,以保证任务的完成、思想的提高。其次是立功运动结合团结互助运动。使个人立功向互助立功、合同立功、集体立功的方向发展。第三是创模和培养典型结合。两者互相结合,互相推动,使立功运动更广泛、深入地开展。第四是领导和群众结合。干部深入到运动中,即做立功运动的积极组织者,又要成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带头立功。从而有效地领导立功运动。
  1946年10月13日,新华通讯社发表了一篇震动人心的消息——《海丰大队热烈开展立功运动》①。报导中指出:海丰大队目前在部队里,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群众性的“立功运动”.这是一个生动、活泼、有力的政治教育,这是政治教育一个新的尝试和创造。延安广播电台在播发这条消息的同时,还播发了《解放日报》的短评。短评说:“山东和华中解放区,正在开展为人民立功运动,号召每个人在自卫战中建立功劳,将英雄模范事迹记入功劳簿,掀起了‘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的立功热潮,这是人民自卫战中的一个创举。为人民立功劳,作人民的功臣,这是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大光荣,也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应当大大提倡和推广。”评论要求在推行这个运动时,无论党政军民,要热烈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竞赛,提高一切为人民服务与自我牺牲的精神,熟悉与掌握各种武器,提高技术水平与工作效率,加强战斗力,同时要发扬团结友爱、虚心学习的精神。指出:华中新四军某团(指二团)所提‘有了功劳不骄傲,功劳上面加功劳’的口号是很好的,我们号召全解放区普遍地开展这一运动。”
  从此以后,“立功运动”迅速地在各个战场和各个解放区的全体军民中开展起来了。
  实践证明,立功运动表现出广大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争取人民解放的光荣而又艰巨斗争中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忱。充分说明立功运动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

知识出处

卢胜回忆录

《卢胜回忆录》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书回顾了卢胜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内容包含了风起云涌闹革命、万泉河畔举刀枪、入狱受刑志更坚、鹭岛白区巧斗争、参加闽南红三团、五南苏区红旗飘、英勇善战为革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春山
相关人物
赖少其
相关人物
郑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