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32
颗粒名称: 新红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6
页码: 283-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新红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新红村的故事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新红村

内容

新红村的故事
  梁生刚
  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村庄都有发展轨迹,留下尘封岁月的记忆,回荡着远去的脚步声。46岁的陈清镇是潮汕移民第二代,现任新红村委会书记,个头中等,外表干练,人很精神。他娓娓而谈,讲述了村庄的故事。来自广东潮阳
  建立于1966年2月的“汕头村”——新红村,是崖县(今三亚市)最早的潮汕移民村,处在吉阳区东部、海榆东线省道北侧,距亚龙湾风景区不远。移民主要来自广东潮阳县的两英、司马浦、峡山三个公社(今为汕头市潮南区辖地),讲潮汕练江小片潮阳话。
  建村时有130多人,1970至1972年达180多人,1980年初有9户人家到来,还接纳了几名在安游等处服役的广东普宁、潮阳籍退伍兵。现在总户数198户,户籍人口705人,常住人口1700多人。
  陈清镇介绍说,我父亲陈松爱是第一批移民,来海南岛有两个原因,一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外地生产建设,二是家乡人多地少、期盼过上好日子。当年为解决崖县驻军和城镇居民的吃菜难问题,广东省有关方面从两英、司马浦、峡山三个公社,动员有种菜专长农民到海南岛种植蔬菜,并向当地农民传授生产技术,许多人积极报了名。
  听我父亲说,第一批移民130人多人,大多数是青壮年,1966年春节一过就启程了,先是集中坐车到广州,再乘船到海口秀英港,最后乘坐长途客车经海榆东线公路到崖县红沙公社。这边组织了盛大欢迎仪式,机关人员及墟镇居民在汽车上落站等候接站,红沙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在临时安置点欧家园疗养院前面列队欢迎。第一批移民到来时,双方频频挥手,紧紧握手,场面非常热闹,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政府拨给定额安置费,在现址盖好茅草住房,划拨了450多亩土地(后因公益事业划去100多亩),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其他移民才陆续到来。这个新建的“汕头村”,比邻田独公社新村大队、红沙公社红土坎大队,加上人们对红色的特殊喜爱,起名为“新红大队”,李炎顺是第一任大队长。大队下辖三个生产队,男女社员同工同酬,从事集体生产劳动,共同发展集体经济。
  生产生活很快趋于正常,集体经济有了起色,人们的心里也有了底气,有人回去携家带口过来,单身汉们纷纷成家,或与同来者组建家庭,或回老家寻求配偶,小村庄渐渐有了规模。我父亲在1970年回到老家两英公社,经人介绍认识了年龄相差10岁的我母亲,两人结婚后一起返回“汕头村”,以后生育了我和一姐两妹。
  此处第二故乡
  在这块土地上,潮汕男人勤劳拼搏、女人贤惠顾家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另外,“汕头村”人不忘本源、团结互助、做事精细、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等人生态度,让本地人刮目相看,怀有好感,乐意结交。人们适应周围环境,融入风土人情后,就认定“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所有这些,也从小就影响了本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当年的红沙公社,有新红、红土坎、榆红、红沙四个大队种菜,以“汕头村”的每亩产量、产值,以及劳动工分日值为最高。除了人勤劳、耕作精细以外,还有种子优良(自培或邮购)、产品优质、经营灵活等因素。如完成统购任务后,各队安排人员用红棉牌单车载着蔬菜到安游、红沙、榆林等处销售,价格随行就市,增加了经济收入。
  “汕头村”的劳动工分日值,一、三队通常6毛钱左右,最多时一块钱,二队是4—5毛钱。仅有一年因天旱及病虫害多,降至3毛钱。这样的好光景,也就田独公社大茅大队的居民生产队(以广东信宜移民为主体)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现在的人可能不知道,其时企事业单位人员,每月工资才有几十块钱。
  上了年纪的不少人还记得,潮汕菜农腰间围扎一条有方格或条纹的“汕头巾”,脚踩广州产红棉牌双梁载重自行车,一次就载运四大木桶近300斤粪便,在喧哗的街区、在乡间小道悠然地穿行,成了一道独特城乡风景线,让人叹为观止,佩服得五体投地。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共有28名红沙墟镇知青来到“汕头村”插队落户,1974年9月有许华金、吴文东等6人,1975年8月有黄福顺、陈琼忠、陈泽等22人。村里为他们建起茅草屋(在现在新红小学处),并从各个方面进行关心帮助,使他们得到锻炼和成长。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多年后对这段经历还念念不忘。
  第一批移民创业功劳最大,不少人长眠在三亚这个第二故乡,尚健在的已经不多了,如胡钦贤(87岁)、邱立森(84岁)、陈松爱(79岁)、钟明宽(78岁)、黄汉松(78岁)、钟汉明(74岁)、吴廷奎(73岁)、钟耀周(69岁,当年跟随父母来)等人。
  其间,有一些人为更好地发展,迁移到了通什镇的冲山(现五指山市辖地),也在那里建立起一个“汕头村”,仍以种菜为主业,听说现在情况不错。有一些人迁移到荔枝沟那边的团结菜场,现称荔枝沟居委会四组。还有几人因故回流原籍,在老家颐养天年。承继传统习俗
  广东潮汕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习俗内容丰富,节日的各项禁忌很多。来到崖县安家落户后,“汕头村”人对故乡的节日礼节、生男丁庆贺、婚娶仪式、丧礼仪式、日常禁忌等习俗,继承了大多数的成分,但有一定程度的简化。为此,建起了土地庙、八仙庙,岁岁有祭祀。
  过春节时,与本地人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有祭祀、吃团圆饭、送压岁钱、放鞭炮、拜年、回娘家等项,不同处是有送春(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如潮州桔等物)、家庭博彩(由家里长辈主持)、开井(揭井盖放入红糖、清茶)、送穷鬼(扫杂物、送焚烧)、迎神接福(初四在家中用红桃粿等物祀拜)等项。舞狮和游大锣鼓条件不足,搅泔缸等项过时,就给舍弃了。
  潮汕俗谚有“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之说,表示对春节初一二拜年很看重。此外,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看作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过年的时候,在言语、行为、借贷、丧事、饮食等方面,有相当多的“禁忌”。
  在婚娶时,注重明媒正娶,礼数与本地人相似,即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六礼”,或称文定、请期、送聘、迎娶“四礼”。不同的是,接亲要在夜间进行,不能见到日头(阳光)。此外,要请青娘母做四句,即专聘一位老妇人来主持各种仪式,唱祝颂词(青娘歌)。陈清镇的母亲是热心人,热衷于此事,经常充当青娘母角色。她说这是做好事,为子孙们多积德。
  每家对生下男孩都非常重视,要举行“上灯”活动。生了男孩的人家,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特地邀请关系亲近、有制作手艺的妇女,到家中做油粿、红桃粿,蒸(炸)熟后定量分发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寓意家中添丁了,村里众人皆大欢喜!
  这里的丧礼,与本地人差不多,要经历换寿衣、上厅(入厅堂)发讣(报地头)、送终(买水)、入殓(饲生)、成服、祭灵、戴孝、做功德、出殡、回灵、吃“清洁桌”等环节。有区别的是,给死者抹洗身体时,要用取自外面溪流给了钱币的清洁水。此外,穿麻戴孝的样式参照老家那边的,与本地有区别。
  还有,正月初七要吃七样羹(又称七样菜、七宝羹或七种粥),即用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兰等蔬菜同煮,寓意新(芹)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各人(芥兰)。冬至吃冬节汤丸,也算是一年中的一件大事。
  走进了新时代
  潮汕人有闯劲,吃得苦中苦,只要社会安定,择业自由,流动放松,渴望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临近吉阳墟镇,离亚龙湾不远,有了较多的机遇,加上村庄地域狭小,人口持续增加,光靠种菜难以为继,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使传统经济转型。
  20纪80年代初,有人外出补轮胎,挣到钱后回村拆了茅草屋建瓦房。村民们纷纷仿效,靠个人积蓄及亲友之间的互相帮衬,很多人弃耕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涉足的行业有饮食、修理、杀猪、五金、电子、小批发、超市等。房屋出租和民宿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村庄的原有耕地,反倒是本村人耕种不多,主要是出租给外来的乐东人种菜。
  至今,外出打拼的人数已达370人左右,足迹遍及省内外,如吉阳区有近200人、三亚市区有70多人、海口市及五指山市有60多人、外省有30多人。他们秉承了潮汕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不断努力进取,大部分人的事业都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在吉阳区名列前茅。
  将“汕头村”建设成美丽乡村,既是形势的要求,也是全体村民的希冀。村庄在2019年1月成为全市19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由海南现代海湾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吉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实施的《三亚市吉阳区新红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项目》,已在2019年6月21日通过专家评审,接着将依程序上报审批。
  这份乡村建设方案,着眼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城乡融合、环境生态、有机生长,沿街建筑外立面整体改造成地中海风格为主,大幅度改造村庄环境,引导改建民居,整治雨水管网,新增路灯照明,进行景观改造,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新建运动场所,增加公共服务,清洁田园水体……
  在该项目实现之日,想必就是整个村庄彻底蜕变、旧貌换新颜之时,全体村民热切地期待着!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新红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新红村的故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