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坎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30
颗粒名称: 红土坎社区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5
页码: 266-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红土坎社区文化情况。其中包括红土坎往事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红土坎社区

内容

红土坎往事
  梁生刚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生活留给人们的,是沁入骨髓的尘封记忆,在不同的地方,总有相同或不同的境遇,还有数不清的往事旧话,让人难以忘却。如今的红土坎人,不时会回首远去的岁月,追怀那些悠悠往事。村庄形成
  吉阳区的红土坎村,地处红土地带,是个汉族聚居地,在榆亚大道路边,离吉阳墟镇不远,四周有新村、田独、安罗、干沟、榆红几个黎族村庄环绕。这个村庄不大,看上去很普通,远近却无人不识。今人的谋生方式,是以种菜、做蔬菜生意为主,以民居出租为辅。
  红土坎何时建村,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村里人也讲不清了,但大概知道时间不是很长,开始只有二三户人家,在不同时期人口逐渐增加。村民的原籍构成有些复杂,有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省内有14个县(除了中部地区)的。过去这里曾经是小村庄、小集市、小墟镇,后来又回归小村庄。深入了解这个地方一些往事,或能获得更清晰的认知。
  红土坎村的形成,以及有一段时间的繁华,应与所处位置、附近盐田开发、田独铁矿开采有关。当某处的物产丰富,或涌入更多人口,就有生活及商业需求,有生意可做,发展机会也多。村前有宽阔平坡,村后依偎大茅河,周边是黎峒,崇山峻岭绵延,平地丘陵交错,有木材、藤扎、椰子、米谷、牛皮、牛猪、槟榔、沉香等物产。红土坎适逢其会,成为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进行贸易的墟市,甚至是某个时期的政治及经济贸易中心,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从不远处大茅岭发源的大茅河,一路上有细小溪流不断汇入,流经红土坎村后,继续朝东南方向流入大海。河道本身有1米多深,能行驶较小船只。当海水涨潮上溯涌入,潮汐落差接近1米,最大潮有1米多,较大船只也能进出,就成了一条畅顺的通道,于是建起了简易码头。河面上不时有帆船或摇橹小船来往,货物都从这里装船运往西营、北海,外来船只运载的生活用品从这里卸下。
  海南岛在唐代已有盐业经济,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至明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清代又有新的举措和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福建华侨胡子春等人在崖州(今三亚市)港湾建筑大盐田,直接引导海水晒盐,不少地方亦步亦趋,兴建了多处大小盐田。
  在红土坎的南边,有大片低洼地、盐碱地,直接通到榆红的响土村一带,很适合建造盐田。有海南文昌华侨前来考察后,就开始投资开发,也带动了其他人前来投资。为修建这一带的盐田,从岛内各地(除了中部地区)招收几千名工人,以后许多人留下当盐工。
  有些人踏上这里,就不想再回去,他们要么自己建房经营些什么,要么给人帮工,慢慢地溶入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娶妻生子,也有别处的女子被人介绍来,到这里嫁为人妻。
  村庄旧事
  那时候,盐政机构、盐警队都设在红土坎村,大小盐田与这里的关系很密切,每天都来采办生活物品或生产物资。这里也发生过一起红色故事,那是在1927年,我党组织事先派人打入驻在红土坎的盐田实业团(盐警队)当团丁,于是在12月初发动藤桥起义之前,通过里应外合夺得步枪12支,接着又顺势夺取民团枪支6支。
  海南早期的环岛公路(不是现在的),从红土坎村地段通过。1928年始建环岛公路,是县长王鸣亚利用“丁卯水灾”(1927年,即夏历丁卯年,宁远河水泛滥成灾,百年罕见)救济款光洋2000元作为筑路启动资金,要修筑总长为124公里的崖县路段。1932年9月,崖城至藤桥公路基本建成,但通车只达三亚(竹络岭未打通)。至1934年夏季,崖藤公路(至陵水交界)76公里才全线贯通。
  日军1939年初侵占海南岛,从朝鲜、广东、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南多处,诱骗或强制征用了大量劳工,自1939年8月开采田独铁矿山掠夺资源(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将铁矿石用火车运到安游码头装船外运,还修建一条连接田独铁矿、安游码头、八所港、石碌铁矿的铁路,这条铁路就从村旁架桥通过。
  在日据时期,田独铁矿是日军的重点保卫目标,在周边驻扎了不少兵力。日本人看中红土坎村离矿区不远,又是商贸小墟镇,交通便利,地域广阔,有利用价值,就当成了一处重要治所、生活营区、经济特区。在村前坡地(现南油辖地)上,驻过日军分遣队,办过日语学校、血清工厂、日货商店,开设专门接待日军军官的“慰安所”。日本人还在红土坎村烧过砖瓦,旧砖窑在十几年前才被村民彻底拆除。
  1939年6月至1940年2月,红沙、田独一带的“维持会”设在红土坎。到了1940年1月,日军将三亚港、榆林港几百户人家强行迁到红沙墟,将红土坎“维持会”合并入红沙“维持会”,分设田独、红土坎、荔枝沟三个办事处。此时,红土坎的治所作用已经降低,其他状况却差别不大。这一时期的商贸活动,虽然表面光鲜,却不是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
  在日据中后期,政治经济的重心已向红沙墟镇转移,附近盐业又处在萧条状态,对红土坎的经济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日方人员全部撤离,田独铁矿关闭,各地招来的大量工人也分批遣散,周边外来人口迅速减少,于是商贸活动一落千丈,市面状况一片凋零,进入了萎缩时期。自此之后,更是一蹶不起。
  特别要说的是,当年日本人投降时,国民党的派出部队和驻地日军部队,在村前坡地举行了简易受降仪式。日军将枪支弹药全部交出,不少人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国民党军队随后在这里驻扎。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在这里设立了陆军教导队,好久才搬到干沟村对面的新营房,但沿用“红土坎教导队”的名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乡村风情
  这里之所以成为村落,关键是村后面有条大茅河,这条河流滋养了村庄和生灵。从大茅岭一路顺过来的弯弯河道,到这里就变得宽畅起来。虽然河水的流量不大,流域也不长,但由于连通了大海,哪怕是最干旱的时候,这一地段的河床也不可能会干涸。
  在大榕树的树底下,宽敞而凉爽,也很热闹,是码头货物交接、有关人员休息、小贩摆卖货物、进行娱乐活动的好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有人在大榕树处挖沟,就刨出了一些锈斑铜板来,想来应该是那个时期的遗物了。
  在过去的光阴里,每当盛夏季节,轻风摇动大榕树树冠,地面上洒下跳荡的光影,河面上波光粼粼,一股带着淡淡咸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对这条河流和大榕树,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亲近,一有空就忙碌起来了,在大榕树下唱歌、玩耍、听大人讲故事,在清清的河水里恣意打水仗或比赛谁游得快,或者捞虾摸鱼抓螃蟹,玩得特别开心,河面上不时荡起嬉戏的笑声。
  红土坎人的捕鱼方式,是一门独特的技艺,使用与众不同的网具。网架和渔网是自己制作的,将两支弯竹(用火烘烤加工)绑成十字形,就成了网架。用粗纱线织造了边长四米左右的正方形纱网,还要用蛋清浸透后再晾干,制成了较耐用的渔网。在网架的四个竹脚上绑定一张渔网,再用三米多长的竹竿系在十字形弯竹中央,这就是捕鱼的网具了。捕鱼过程称为“封鱼”,提着一副网具在水中起放,很像是提着灯笼的样子,放下水底后几分钟后又提起,有鱼虾时就用捞网从鱼网中间捞出。将湿透的网具从水中提起,这活儿不轻松,要有一把子气力才行,只能是青壮年人干的营生。
  “封鱼”要等海水退潮以后,一般是在傍晚或夜间,只在及人半腰深河水的浅水区时进行,通常是四五人相约行动,站在水里一起放网收网,每张网具的位置间隔四五米。“封鱼”时不能站定一处,需要边收放边移动,通常是从下游处盐田地的进出水口上溯至上新村区域,约走了三里地,就能收网回家了。
  在河水半咸淡的区域,大概是可摄食的养料较多,捕获鱼虾蟹的机会也较大。鱼有山钻、银米、西鱼等品种,虾有白虾、草虾、角虾等,蟹有青蟹和红蟹。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劳作,总归是不会白忙的,大家辛苦了两个多钟头,每人起码能捕获两三斤,最多时还有十多斤的,很少有空手时候。村里的亚临伯说,有人曾经捕到仅一条就半斤多重的大角虾,也有人捕到十几斤重的大鱼,让人非常兴奋!
  在天气干旱而上游水流较小,又是海水大退潮时,周边的黎族群众,还有一种多人参加的捕鱼方式。具体作法是在河床的两端,各由一二人手持粗藤条的一头,沿着河面拖曳而行,另有一二十人跟在粗藤条的后面,边行走边观察边捉鱼。初时看了谁都会感到很奇怪,这样也能捕鱼吗?但久了就看出门道来,原来是粗藤条拉过以后,受惊吓后的鱼虾就赶快伏地隐藏,一动也不动了。什么形状才是鱼虾蟹,有经验的当然看得很清楚,一抓一个准,有不小收获,心情满是喜悦。
  这一带的河边滩涂,有一种很特别的海螺,当地人叫“牛脚螺”,意思是像牛蹄那样厚实坚硬。它总是蛰居在靠近植物不远的沙质浅土中,个头很大螺壳很厚,螺肉却是很小,明显不成比例,不过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捕获“牛脚螺”的方式很特别,看准了某个区域后,就以农用七齿耙为工具,依序一遍遍地浅耙,听到咣当一声响,就是耙到“牛脚螺”了。村里人说,这种“牛脚螺”只生长在沙质滩涂,主要是从上新村至榆红的响土村一带,以红土坎村区域较为多见,似与本地咸淡水交合有关。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红土坎往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