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28
颗粒名称: 南丁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7
页码: 244-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南丁村文化情况。其中包括追忆南丁朝鲜村“千人坑”、南丁村的红色双杰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南丁村

内容

追忆南丁朝鲜村“千人坑”
  吴强
  走进绿荫婆娑,古韵悠悠的南丁(在黎语中是“露水”的意思),去拜祭“千人坑”原址,倾听村委会工作人员讲述那过去的故事。“千人坑”位于三罗村片区,三罗村共分三个村小组,一组沿用“三罗”村名;二组原名“番园村”,据说曾有回族人在这里开垦;三组原名“朝鲜村”,即为当年朝鲜劳工的聚集之地。日寇屠杀朝鲜劳工的罪行,在我的心中激起无限悲愤。这一页血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在心。
  沿着朝鲜村的村道向前缓缓而行,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脚底轻轻吟唱,似乎在诉说什么。三亚的旭阳照在身上暖暖的,但此刻的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痛。朝阳从村落的那头缓缓升起,远远近近的景物就像是蒙上五光十色的薄纱。走着走着,无暇欣赏这美丽村落的晨景,只想早些去触摸那令人窒息的碑刻。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呢喃:到了,快到了。路两旁开始变色,有枯萎的花,如被秋风颓废的黄色,像被野马踏过一般,沉重的心情弥漫在灰色的阴影中,直到一座四周都被围起来的高墙面前。突然起风了,耳畔充满树叶被吹动的飒飒声浪,还夹杂着高墙内低泣的声音,似乎在申诉那段悲惨的陈年往事。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侵略者在海口西北角的天尾港至荣山寮一带海岸强行登陆,顺势进占海口、府城,剑指全岛,涂炭生灵。日本铁蹄踏上了海南岛,开启了长达六年多的占领、掠夺、屠杀的历史,留下了屈辱、伤痛、难以磨灭的记忆。此后六年多的时间里,海南岛各族同胞陷入了日军惨绝人寰的统治和奴役之中。日军野蛮暴行,所到之处烧杀淫掠,琼岛一时千疮百孔。据统计:海南人民非正常死亡人数达50多万,占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至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日军制造血案总计213桩;活埋1000人以上2桩;活埋100—1000人的44桩;活埋100人以下167桩;制造无人村467个;万人坑、千人坑、百人坑18处。
  站在朝鲜村千人坑的碑前,闭上双眼,双手合十,为死难者祷告。这里是寄存灵魂的地方,祭祀让他们血淋淋的生命以慰藉,更是对那些野蛮凶残的侵略者、刽子手的唾骂。这些埋在异乡的人那时是多么脆弱地支撑着死亡严酷的压力。冥想中,耳边传来百里之外琼海千人坑传出的持续了一周的呼救声,还原了刽子手杀人的影像。那天,日本侵略者以检查村民的良民证为由,将长仙村附近的村民集中到中原镇,然后命令所有人脱光衣服,再将他们三个、五个捆绑在一起,赶往附近的燕岭坡。日本鬼子早早就在那里挖好了两个8米见方的坑,准备杀害这些村民。共有4个刽子手疯狂屠杀。他们挥舞钢刀向村民身上砍去,人群里鲜血四溅,人头滚落。后来刽子手累了,就用刺刀刺,有的几个人绑在一起,杀死了两个,另一个没杀也被推进了坑里,活着的人掉进坑里,只能无助地呼救。鬼子就在旁边看着,哈哈大笑。这就是日军侵略琼岛历史中著名的“三一惨案”,共杀死乡民900余人,烧毁房屋276间。在燕岭坡遗址,乡亲们建起的纪念遗址旁写着:“缅怀往事堪悲伤,三一惨案实难忘;日寇残暴举世愤,占领国土杀同乡……”还原一段人类被奴役的苦难历史。这就是千人坑血淋淋的写照,让人毛骨悚然,让人触目惊心。在没来朝鲜千人坑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这里应该是千余座的坟,或是千余个刻满名字的墓碑,在推门而进的那一刻却惊呆了,这里除了一座写满中韩文字祭文的石碑,却是空空荡荡的一片荒地,如果没有那四周的围墙,和平常百姓的自留地没什么两样。看我满脸愕然,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悄悄地告诉我,平地之下是层层白骨。于是,我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土在手隙间轻轻滑落,随风飘洒,白骨已被岁月的风尘剥蚀得如沙土,但灵魂却依然,幽怨而又倔强地申诉那段悲屈。
  1943年开始,日本为了加快对海南的资源掠夺和军用设施建设,因劳动力缺乏,朝鲜半岛押运2000多名韩国人至海南岛,并将这支队伍称之为“朝鲜报国队”。到1944年为止,日军先后组织了8个报国队,强迫他们修公路、建机场、挖隧道。朝鲜人大都带着铁链10人或20人一组,在日军监守下劳动。在皮鞭和枪口的驱使下,劳工们顶着毒辣的阳光,每天在高强度的节奏中劳作14个小时,换来的只是维持生命的小小饭团。每天收工后,赶回军营集中关押。当他们干不动了、病了、残了,就被日寇随意地杀戮。日本宣布投降后,朝鲜人全部被杀害,埋在一片荒坡上,史称“千人坑”。据村委会工作人员说,这遗址挖掘时,那些尸骨都有保持不同的姿势,有些向前屈肢有些向后屈肢,很多白骨上还嵌有子弹。可见他们很多是被处决的,或者被活埋的,那情形真叫一个惨烈,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罪令人发指的一页。
  韩国前总理李洛渊来华参加博鳌论坛期间,曾派秘书前往“千人坑”凭吊,并留言:“看到失去国家的百姓饱经历史苦难的残酷现场,让人再次铭记何为国家应承担的义务,期待早日将你们接回故土。”韩商徐在弘在“千人坑”处建成“中国海南岛朝鲜人慰灵墓地”,供来华的朝鲜人凭吊。
  从一次次苦难中走过来的人类,应该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当今的这个和平年代。
  南丁村的红色双杰
  吴强
  红色档案一
  林亚养,老兵,男,1930年7月13日出生,黎族,现居吉阳区南丁村封塘一组。
  1948年11月,参加琼崖纵队。
  1948年12月,参加保亭新兵团。
  1949年1月,调至琼崖纵队六团当勤务员,后调六团一营一连当战士,两个月后提拔为班长。
  1949年2月——1950年6月,参加战斗21次,在抱板战斗中荣立一等功。
  1955年3月22日,复员。
  参加过21次战斗、荣立过一等功的90岁琼崖纵队老战士林亚养回忆说:“我们捡起冒着烟的手榴弹再扔回。”精神矍铄,腰背挺直的他眼角流出了浑浊的泪水,点燃了记忆的引信。他自信是个勇敢的士兵,这样评价一生的努力:“为真理而战斗。”
  栉风沐雨,历尽磨难,一支整齐迅捷、军装整洁、训练有素的队伍,穿行于常有蛇蝎出没的山林,蛰伏在山野流水和绿树丛林间。滚滚乌云在明亮的阳光下川流不息,到处是刺鼻的硝烟,泥浆飞溅,火光灼热,呛人的浓烟随风四处飘散。他们,琼崖纵队的勇士们,用充满仇恨的机枪和手榴弹,将敌人阵地夷为平地。被誉为“23年红旗不倒的英雄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创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加速海南岛的解放,集中主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秋季攻势,直到1950年海南岛解放。
  林亚养坐在椅子上,望着远处的槟榔园,那段光荣革命历程让回忆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带着浓浓的牵挂,在生命的深邃中,对当初的人生选择充满豪迈和眷恋。他自顾自地说着过去,汉语黎语参半。经历过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笼罩下的生活,绿色急促褪去,稀疏的林间,回家的路越来越难,那些熟悉的槟榔和椰树,不知何时布满铁丝、栅栏和荊棘。是琼崖纵队这支人民武装,让他强烈地感觉到,国民党军队将于风雨飘摇中败走,他及乡亲们将过上云朵随时从院子里掠过,终日鸡犬之声相闻的好日子。曙光就在前方,于是,三兄弟产生了报名参军的冲动。林亚养是长兄,刚刚度过18岁生日,他说:“我是家中老大,只有我能报名!”当年12月,林亚养如愿以偿地成为琼崖纵队的一名新兵来到罗蓬村,随后被送到保亭新兵团训练,先后当过勤务兵和运输员,为战友们收拾行李、抬伤兵、拾饮用水等。林亚养从小胆子就大,有一股冲劲,每次战斗,战友们被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批有了伤亡,再上第二批。每次他转移好负伤的战友后,总是跑到最前面去,想拿起枪参加战斗,但都被部队领导给“骂”了回来,他知道这是领导对他的保护。
  林亚养从卧室端出一个抽屉,放在室外的圆桌上,再把里面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获得的奖章,一项一项放到桌面上,讲着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他说:参加过大大小小至少二十几次战斗,最令他值得自豪和印象最深刻的两次战斗,都和“手榴弹”有关。
  第一次,是在东方的抱板村。林亚养和战友们发起冲锋的时候,几次被对面敌人的一挺机枪压制回来。这个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他用尽力气,将它扔了出去,那挺机枪顿时哑了。他第一个冲了出去,发现敌人机枪手和两个副机枪手当场被炸身亡,还有几个敌人被炸晕,并缴获一挺机关枪和4支步枪。为此,琼崖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为他记一等功一次,颁发了奖章。
  第二次,是在两军的一次对垒中,敌人扔过来一颗手榴弹,在脚下冒着青烟。他下意识地捡了起来,又扔了回去,爆炸声立刻响了起来。但在他们向敌人扔手榴弹时,同样也被对面敌人扔回来,战友们赶紧卧倒……一来二往中敌我双方互有伤亡。林亚养当时就想,这么扔也不是办法,如果来不及捡就会有伤亡。急中生智,林亚养当时就想到一个好办法,他马上和战友们说起,大家都说好,于是找来几支长长的竹竿,把手榴弹绑到上面,一拉弦马上直接伸到对面的战壕,用力抵住这一端。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招,他们想扔也扔不回来了,手榴弹直接爆炸了,把敌人炸得血肉横飞。林亚养和战友们冲过去占领了敌人的阵地,这一仗又打赢了,又是手榴弹的“功劳”。
  海南岛解放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抗美援朝,部队抽调精干人员去支援。林亚养和战友们从海口出发,一直向北。让他们感动的是沿途的百姓,只要看见那身军装,就给塞吃的喝的,一路通行无阻。1953年,林亚养和战友们赶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被通知战斗已经结束,只好原路返回。回到海南岛后,林亚养一直在海口机场工作,直到1955年3月22日复员。红色档案二
  李亚桥(又名李其光),老兵,男,黎族,生于1914年5月1日,卒于2015年12月23日,享年102岁,吉阳区南丁村委会南丁三组人。
  1948年1月,加入琼崖纵队,成为第四团一名新战士。
  参加过琼海龙江、石壁战役,在战斗中严重负伤。
  1952年3月,复员。
  1914年5月1日,李亚桥出生于一个4兄弟2姐妹(其排行“老大”)的贫穷家庭。母亲早在他童年时代就患重病离世了,兄弟姐妹几个全部靠奶奶一人含辛茹苦将他们抚养长大。
  1948年1月,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通过“抽丁”的方式,李亚桥是村里首位被抽中的同志。从此,他就光荣成为琼崖纵队第四团的一名新战士,踏上漫长的革命道路,爆发了经久不息的热情,无穷的精力还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
  几个国民党士兵懒散地坐在树下,散发着臭味的湿漉漉的鞋随意乱摆,赤着臭脚慢吞吞地吃着罐头,几只鸡在泥地里来回走动,啄叮撒落在地上的渣。远处,走来十几个人,阳光下,他们的肌肤深沉、黝黑。国民党士兵慌忙大喊:“站住,不然开枪了”……强烈的阳光下,浸满油渍的弹片宛若天堂的光芒,抹亮所有灰暗命运,那充斥着歧视、贫穷、肮脏的生存困窘,消失在滚滚尘埃中。李亚桥随着冯白驹将军率领的琼崖纵队,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深入敌营,打掉敌人的据点,并参加了著名的琼海龙江、石壁等岛内多场解放战争战役,爆发出烟火般的壮丽辉煌。
  有一次在攻打敌人堡垒的过程中,被敌人的机关枪连续打中了5枪,严重负伤的他被迫从战场上抬下来,经过后方医疗救援队及时抢救转危为安。伤口治愈后,经部队领导批准同意,于1952年3月光荣复员返乡养伤。从此,结束了李亚桥老人坚持长达4年之久的革命生涯,又重新回到家乡南丁村继续生活,并娶妻生子,养育了三男二女。老人一生的光辉故事从不宣扬,以勤俭持家为主,任劳任怨过着平淡而朴素的生活,在家乡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李亚桥老人生前,常教育后人要倍加珍惜新时代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过去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好日子。
  南丁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山野气息,水田、小河、草垛、牛、蔬菜园,处处弥漫着瓜果的味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让人怦然心动。风从槟榔园深处吹来,那是时间的风味,是岁月的清冽悠长。这是一片人杰地灵的英雄田野,哺育了不朽的红色双杰,是当今红色经典的“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南丁人以你们为荣为傲。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南丁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