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25
颗粒名称: 安罗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8
页码: 229-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安罗村文化情况。其中包括文章安罗村的民歌民乐、一叫千门万户开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安罗村

内容

安罗村的民歌民乐
  梁生刚
  吉阳区的安罗村,是安祥宁静的黎族村寨,有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红土坎村相对而望。村庄有7个村小组,常住居民有532户、2595人。这里的地形依山傍水,村后面大安岭峰峦起伏,不远处的大茅河蜿蜒流过。
  安罗村有传承已久的民歌民乐,曲调悠扬动听,让人过耳难忘,远近早有传闻。2020年4月底某一天,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安罗村“两委”的宣传委员胡其明,特邀请民歌手李学士及乐手董恩生、李学忠、董国清、吕开想、董日才、谭家雄等人,在村委会大楼的二楼走廊上,作了一次倾情的演示。
  李学士用方言黎语,演唱了几首有关路上相遇、相互斗趣、生产劳动、爱情婚姻等内容的民歌。董恩生和他的伙伴们,用口拜、唎咧、短管唢呐、笛子、二胡、板胡、三线琴等乐器,演奏了《迎亲曲》《拜堂曲》《进洞房曲》《摇篮曲》《闹棚曲》《贵友进场曲》《婚礼舞曲》等曲谱。各人的表演很到位,曲调也好听,让人沉醉其中,不由击掌叫好!有人循着乐声而来,好奇地围观拍照,开心地笑了。
  说起学艺过程及表演经历,他们的讲述异中有同,大致是有传承、有学习、有提升,先是旁观后有感受,有了兴趣而喜欢,多练习后熟悉和热爱,再以后就当成自己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从中找到了快乐和舒畅,也收获了周围人的欢声笑语和欢呼雀跃。
  1943年出生的李学士,也叫李亚度,现年77岁,是下安一小组人,但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他是远近知名的民歌好手,在青壮年时嗓音好,中气足,加上记忆力强,临机应变快,无论是比歌、对唱、演唱,都罕有对手。他说安罗村在各个时期,会唱民歌的人有很多,自己的祖父民歌唱得好,但父亲就不怎么样。他除了受到祖父的影响,也有与生俱来的爱好。
  在公社化时期,他当过大队团书记、下安一生产队长,是个开朗活泼的人。每逢结婚场合、朋友相聚、远方来客、歌手邀约、外出访友,就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自娱娱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有了唱民歌的好底子,他就是唱通俗歌曲也不比别人差,有一次参加县里举办的团书记学习班一个月,就以一首《战士歌唱东方红》歌曲,取得了青年歌咏比赛第一名。
  谈到如何才能唱好民歌,他说首先有兴趣和爱好,学好民歌的板、腔、调,多听别人唱,自己也多唱,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比歌和对歌像电影《刘三姐》,你问我来答,你说我来猜,谁输罚谁。唱民歌时像电影《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和董永,于是他把演唱说成了“唱董永”。他举例说,问:乜生高来乜生低,乜生单来乜生多,乜生圆来乜生齐?答:天生高来地生低,月生单来星生多,十五月圆真是齐。
  有旁人问起,当年迎娶新娘,是对歌罚来的吗?他忙说不是,然后不好意思地说,是她家要做屋,她挑茅草到大石头处过不了,他看到了就上前去帮忙,以后又几次帮助她。过后人家问想不想两人相好,他回答说这可以。女方父母对他也有好感,就同意俩人交往了。
  安罗村在各个时期,吹拉弹唱的人都比较多,有传统也有传承,还有环境和条件造就。民乐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谁也说不清楚,但是知道在公社化以前就有传承。没经过专业训练不要紧,喜欢的事就积极去做,没有曲谱靠脑子来记,往往进步也很快。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公社和大队都成立过宣传队,文化生活较活跃,涌现出一批新人,如下安一的董恩雄(唢呐等)和安三的吕开荣(三线琴等),靠自学成才,曾经入选公社宣传队。二十多年前开始办黎村苗寨,又出一批新人,也是自学成才,如安三的董恩生(口拜、唎咧、唢呐、笛子)和李学忠(二胡、三线琴)、安二的董国清(二胡)和吕开想(二胡)等人
  董恩生生于1961年,比李学忠小三岁,两人的学习过程也差不多,在年少时就有兴趣,每逢大人吹拉弹唱便挤到旁边去看,有时也陪大人熬通宵,年纪大一些就砍竹自制笛子,锯老椰子壳和细竹制二胡,练熟手后有了当替补的资格,别人没空时就顶上去,久了就由替补晋升为正选,再以后多与别人交流切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相比之下,董恩生到旅游点乐队的时间长,技艺水平较高,还是个多面手,现在是安罗村民乐艺人的核心人物
  李学士和董恩生他们现在最担心的事,就是民歌民乐后继乏人,年轻人不想学,觉得太艰苦,不如时尚音乐。要想成为合格的民歌歌手、民乐乐手,要有浓厚兴趣和不怕艰苦,正是现在的青少年所缺少的。董恩生说起他前几年和董恩雄一有时间,就拿上唢呐和笛子到开阔处的大树下去演练,乐器音色明亮音量大,吹奏起来开朗豪放,高亢嘹亮,非常好听,吸引了一些青少年过来驻足观看,听得津津有味,又买来矿泉水慰问,但是一问想不想学,每人都摇摇头,再这样下去,只怕技艺要失传了。
  所以,他们非常希望,市里及区内能够重视起来,定期举办各级民歌民乐大赛,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同时造就推动民歌民乐的大环境,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把好的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一叫千门万户开
  ——董恩章、苏莲妹的成家立业故事
  梁生刚
  吉阳区安罗村的董恩章、苏莲妹夫妻,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家居安三村民小组,是这个时代的新型农民。他们所组成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模范家庭,他们所创立的事业充满着希望,取得的成绩非同寻常,广受邻里、村庄,以及社会的好评。
  常言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是说夫妻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共同努力吃苦奋斗,只要心在一起,往一个方向使劲,任何困难都不怕。这句话,用在董恩章、苏莲妹夫妻的身上,实在是再适当不过了。
  幸福美满的家庭,既是爱的港湾,也是事业发展的牢固基础。这两位秉性相似、通情达理、勤劳朴实的年轻人,由于思想上进,尊重邻里,孝敬老人,教子有方,乐于助人,曾经获得省市级“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还在2018年5月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董恩章有兄弟姐妹7人,他是家中次男,排行老五。1999年在三亚市民族中学读完高中,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初时外出打工谋出路,在工地扛过水泥搬过砖,在酒店做过保安和保洁员等工作,也曾小打小闹创过业。
  他在工作之余,有幸结识了同校同学苏莲妹。她是博后村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思想上进,总想自立更生创业,不愿依靠父母。两人的看法不谋而合,进而引为知己,萌生爱意。两人在2008年喜结良缘后,同心同德,夫唱妇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增长知识,董恩章先后参加海南广播电视大学“畜牧兽医”、“农村行政管理”专科函授,夫妻俩还多次参加市里有关部门开办的养殖培训班。
  创业总有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坎坷,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也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尝到了先苦后甜的滋味。
  在2006年初,董恩章曾经养过猪,那时用6000元买18头猪苗,在自家院子里养了8个月,因市场行情不好,只卖得1万余元,去掉猪苗成本,仅剩下4500元,连饲料费都不够,更不说人工成本了,况且继续养猪也不行,排污是个大问题,思前想后,只好放弃了。
  2010年春节前5天,精心饲养的300多只文昌阉鸡,眼看就可以上市了,却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部死掉,夫妻欲哭无泪。2013年共养了1万余只山鸡,经济收益还可以。尤其是首批购进的3000只山鸡苗,养4个月后出栏上市,纯赚了2万元,两人信心倍增。
  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养鹅比较容易,使用玉米粉、配料、牧草为混合饲料,出栏周期三个多月,有销路有效益,就是场地不好找。安罗人养鹅有传统,安罗鹅远近闻名,但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污染所在环境。在收割后的稻田饲养时间太短,在大茅河河道饲养会污染河流,所以只能在自家农田少量饲养。
  2011年5月,他们与村里人共同创办了三亚迅发山地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养殖文昌鸡、海南野山鸡、土鸡。饲养方式是散养,养鸡地点先后有过几处,初时是在自家林地,以后在大安山桉树林、大安岭山脚下、红花保引村山坡上,逐渐达到年产5万只肉鸡、10多万枚鸡蛋的规模,效益也不断提高,还开展养鸡指导、技术服务活动,帮助更多的人,增加了经济收入,闯出了名气。采取直销及预订销售方式,销售对象是农贸市场、小区、自卖点、机关、学校、酒店等,销售渠道较稳定。
  在多年的养殖、销售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很有必要培育优良品种,做出品牌,种苗、饲养、销售三管齐下,才能上规模、增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经过分析比较,考察品种特点、饲养要求、市场需求等因素,认定本地传统土鸡——小脚(黄脚)鸡有开发价值。小脚鸡本是散养品种,有活泼好动、善于觅食、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等特性,且肉质紧实,含脂肪少,味道鲜美,适合现时的饮食文化要求。他们于是从不同地方购入200只种鸡,经过提纯、筛选,确定了三组良种,取名“黎家小脚鸡”。
  2018年,他们与罗蓬村的全国劳动模范吉立斌等农户联手,创办了“三亚黎乡壹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鸡场,做有黎族特色的黎乡小脚鸡项目,主要是孵化鸡苗、品种推广、技术指导,一心帮扶贫困户脱贫及周边村庄致富,又推广在槟榔园、芒果园、橡胶林等处散养黎乡小脚鸡,有利形成林下特色经济。另外,合作社也大量养殖肉鸡及蛋鸡,向市场提供肉品蛋品。目前,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起有孵化室、育雏室、保温室、种鸡舍、肉鸡舍、员工宿舍、仓库的标准化养鸡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养殖黎乡小脚鸡存栏近3万只。
  2019年底,为了更好地打开市场及促进销售,除了利用原有销售渠道,还在吉阳区海螺一路的天悦湖畔商业小区设立“刀耕火种农产品店”,专卖有本地特色的各种农产品,如黎乡小脚鸡(肉品、蛋品)、黑山羊、大米、山兰米、山兰酒、野蜂蜜等众多产品,给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健康新鲜食品。2020年12月,又在居民区人流较集中的周末时间,开展本地特色农产品促销活动,内容有产品展示、免费品尝、接受订单等,目前已将活动集市办到港门村文化广场、同心家园三期广场,下一步将扩展到卓达、月川两个社区。
  董恩章为人低调,他说夫妻两人出生于农村,是与别人一样的普通人,成家立业生孩子,努力融入社会生活,是凭良心做人,用心去做事,不怕艰苦和挫折,又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才有了今天的一些成就。
  在“三亚黎乡壹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中,“壹叫”词语是为何意?董恩章介绍说,这是取自明代唐寅《画鸡》诗,诗曰:“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的意境确实很好,却也寓意了创业者们的美好愿望,祝事业兴旺发达——“一叫千门万户开”!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安罗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