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24
颗粒名称: 六道社区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9
页码: 220-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六道社区文化情况。其中包括六道村散记、六道湾的古瓷片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六道社区

内容

六道村散记
  梁生刚
  吉阳区的六道村,是黎族聚居村庄,原在南海边的六道湾,辖大村、沟村、新村、村仔、量村、孟村、内村7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
  因国防建设需要,2016年10月整体搬迁,新址是毗邻田独村的福海苑安置区。这里高楼矗立,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幽静,是六道人新的家园,村里总住户1000余户,总人口3800多人。靠海吃海
  过去的六道村,地势是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六道村与隔岭相依的六盘村,都是革命老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勤劳朴实的六道人,以农耕和近海捕捞为生。据说在明朝末年,就开始有人搬来六道居住,先是从不远处村庄来的,以后又有从马岭、林旺、陵水等处来的,慢慢就形成了村落。这里是干旱地带,土地多是沙质地,冬种旱粮,秋种晚稻,刀耕火种山兰,农闲捕鱼,才能顾得全年温饱。
  风景优美的六道湾,面向浩瀚的南海,一眼望去,只见波涛滚滚,海天一色,无边无际。在海岸的不远处,有两块约2米高的珊瑚礁石,在退潮时会露出水面,形状像个蘑菇头,是本处海域标志物。
  浅海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光亮温暖的海水、绚丽的珊瑚丛、奇异的珊瑚礁石,奇妙的小鱼快乐地来回漫游,可爱的贝类、海星、水母以及各种颜色海草,在波浪涌动下翩翩起舞,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远海生物资源丰富,鱼类种类繁多,有来自各地的渔船,进行繁忙的捕捞作业。
  每月的农历十五至三十,会有二次的海水大退潮,这是六道人的欢乐时光。每到这时,浅水处露出大片的珊瑚礁,洞穴里藏着很多海洋生物,有鱼、海鳗、螃蟹、海参、龙虾、章鱼、海螺、鲍鱼、扇贝等,家家户户都有人来海边,忙着抓鱼找螺拾贝。要是到了晚上才退潮,人们点起无数火把,把四周照得通亮,那就更加热闹了。
  20世纪90年代,海南岛沿海大兴海水养殖之风,这里的海岸线上也有人积极投资,先后又建起了鲍鱼池、养虾塘,还建起海上养殖渔排,六道人也从中获益,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物质生活。神岛的传说
  南边山峰的山脚下,不远处有一座无人小岛。在小岛二三十米高的山顶上,有一块巨石矗立着,形象醒目壮观,面向绿色山林,背对湛蓝南海。小岛的侧面,连着一片有高有低的珊瑚礁石,旁边有一块几米高的大石块,从海岸的某个侧面看过去,好像有母子三人站立着。
  相传很久以前,六道村有一对男女青年相互爱慕,情投意合,于是私订终身,决心永不分离。不好办的是,双方父母曾经因一些小事激烈争吵过,互不退让,甚至动手打架,最后成了死对头。双方父母知道两人的恋情后,都强烈地反对,坚决要把他们拆开。
  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作出私奔决定,到偏僻的地方去共同生活。两人都趁各自父母在深夜睡熟了,带上简单行李,悄悄地离开了村庄,来到了这个小岛上,找到一处能避风躲雨、内部干燥的小石洞,稍加整理就做为安身之地。自此,两人相依为命,共度艰难的岁月。
  在这种环境下,丈夫上山打猎、下海抓鱼摸螺,有时还外出交换物品。妻子则开荒种植番薯、玉米、山兰,采摘山果、野菜,在海边拾扇贝。两人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这时他们已养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给生活中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可是好景不长,祸从天降。有一天,丈夫上山去打猎,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海水退潮时到海滩上捡海螺,抓小鱼。这天正是农历十五日大退潮,不料天气骤变,乌云遮盖了太阳,空中雷鸣电闪,刮起阵阵狂风暴雨,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到人影和景物。
  没多久的功夫,乌云被驱散了,天空重见太阳,四周一片明亮,但母子三人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神似三人的大石块。以后人们把小岛和大石块称为神岛、神石,一直流传至今。
  大村的黑石头
  大村三面环山,是个有80多户人家的村庄。在20世纪70年代,村边建起了一座小型水库,叫作大村水库。在村庄偏东方向的后山,一道道山岭相连。在最高山岭的山下,横卧着一块长方形的黑色大石头,高度约有6米左右,石头顶上平坦且略有斜度,面积接近190多平方米,是一处天然的晾晒场。村民在收获番薯后,经常在大石头的顶面上,晾晒经过切片加工的大块番薯片。
  据村里的老辈人说,这块大黑石有故事,原本是一块白石头,是后来才变成了黑色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外地的风水先生来到六道,到处寻找墓葬风水宝地,以图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当他来到大村时,一眼就看中了村后的这块白石头,觉得是一个理想之处,就返回自己的家乡,刨开自家老祖宗坟墓取出骸骨,装入一个不大不小的陶罐里,选好了下葬的日子和时辰。
  他将这个陶罐带到大村地界后,担心村民不同意会拦阻,于是悄悄地来到大白石处,挖好墓穴就将骸骨连陶罐一起下葬了。没想到从那天起,村里连续三天三夜鸡不鸣,狗不叫,猪不拱,让人觉得很反常,怀疑是外地巫公搞的鬼,怕对村庄不利。全村人自发行动起来,在村前村后四处搜寻蛛丝马迹,但到处都找遍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恰好有一位村民挑番薯片去晾晒,来到大白石旁边后发现有新泥土和人的脚印,引起了他的警觉,马上放下肩上的担子,跑回村去告知村里人。村中老人听闻后,就带人来到新土现场,很快将装有骸骨的陶罐挖出来,谨慎地置放在不远的地方。这样,村庄又很快地恢复了以往的正常情景,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过了三天后,大概是那位风水先生在睡梦中感觉到不适,就赶快跑过来察看现场,知道是村里人不允许外人来造次,就找到装有骸骨的陶罐带走了。奇怪的是,经过这一次折腾,大白石就慢慢地变成了大黑石。沟村的大榕树
  沟村与大村相邻,依着后山最高的山岭,村旁高处有一棵大榕树,高度约有十六七米,周边的土壤较硬实。这棵大榕树的树身很大,下垂的根须又多,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四五人牵手合围才能勉强抱满。粗壮的树枝向四周延伸,环状树冠的直径有二十几米。这棵大榕树可是沟村一宝,村里老人称它是“利村树”,村民常在树下纳凉、聊天、聚集,无不让人身心愉悦,情绪放松。
  台风季节发山洪时,大榕树下是抢收回的农作物置放地。在水稻收割季节,大榕树下是最好的踩踏脱粒场。村民把收割的稻穗挑到这里,一次次地摆放好,一次次地让几头水牛转圈踩踏,人工再配合翻转撩拨,金灿灿的稻谷就脱落下来。这一来二去的,稻穗不用多久便脱粒完毕,就只剩下晾晒、扬谷、颗粒归仓的事了。
  沟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人口不算很多,有胡、黄、苏、罗、董等姓氏,胡姓为村里大姓,人数约占全村人数的七成。奇怪的是,村庄的人都长得很壮实,特别是胡姓青壮年,长得又高又大。有人说这是沾了大榕树的灵气,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胡姓人听了总是哈哈大笑。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段时间,安罗、六盘(包括博后)、六道三个村同属于一个黎峒,峒长是住在安罗村的博后人黄学魁。他当时负责管理、办案、催粮这些事,经常骑马来到六道村,每次都在沟村这棵大榕树下面,召集村长或村民议事,调查办案,中午也在这里休息。
  海南岛解放后,这里开过欢庆会,村民欢呼换了人间,穷人翻身做主人。六道大队成立后,曾经是坚持艰苦奋斗的一面红旗,先后获得了不少荣誉,当年在大榕树下召开过群众大会,还演出过文艺节目。所有的这一切,这棵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大榕树,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物。
  可惜这棵树龄有几百年的老树,终究逃脱不了有生有灭的自然规律,在1990年的一次超强台风中,大榕树被狂风吹倒了,它的生命体征和过往荣光,自此戛然而止,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回忆……
  六道湾的古瓷片
  梁生刚
  六道湾,是六道村(现吉阳区辖地)前面的海湾,它的北边是牙笼湾(现亚龙湾),南边是榆林港。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岁月,崖县(现三亚市)全面解放在即,国民党海军为了防止到榆林港接人被解放军包抄,曾经将几艘军舰停泊在六道湾外海,让溃败的国民党官兵从榆林、安游等处乘坐小船靠近,再登上军舰逃往台湾,上演了集体大逃亡戏剧。随后,新社会的恢宏历史,慢慢地开启了。
  六道湾,南北向绵延数公里,是一处美丽富饶的海湾。多少年来,海面上波光粼粼,白天渔帆来往撒网,入夜渔火点点,海螺声悠扬飘荡。这一带的海域,在远古就是珊瑚生态区,宽阔的大片海滩,既不同于亚龙湾的沙粒晶洁、三亚湾的泥沙混杂,也不同于大东海的沙白坡陡,近岸地势相对平缓,退潮后地面凹凸不平,海石花的残梗断枝与细沙搅和,有一些低矮起伏的珊瑚礁。
  专收渔货的六道水产站,位于六道湾的孟村、量村中间地带,朝向浩瀚的大海,建有砖瓦房办公室和宿舍,还有鱼品加工场及仓库。退潮后从水产站往下走100多米,有一处海滩上散落着不少古瓷器残片,约有10亩面积。这一大片的古瓷片,是从何而来,历何沧桑,因何在此?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也没有人知晓。古瓷片任由海风吹、海浪打、海潮卷,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被人们彻底忽略了。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细心人,发现了牙笼湾的古瓷片,他就是作家蔡明康先生。他在1965年就任崖县(现三亚市)田独公社(现吉阳区辖地)书记,是文人从政,这一干就是14年。在此期间,这位被乡民亲切地称为“阿兄”的公社书记,足迹遍及田独的山山水水。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注意了解当地的人文遗址、历史掌故,见到这一片古瓷器残片,感到很惊讶!细看之下,应是古瓷片无疑,很想弄清年代、产地、窑口、来路等情况,但无据可查,束手无策,不得已而放下。他后来调任文化局、文联领导,还不时想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不甘!
  以后出现了几件事情,均与宋、明朝代有关,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对照了一些瓷器的图片和有关说明,以及查阅了有关资料,感觉到六道湾古瓷片在直观上与之相似度很高,或许可以勾画出一个大致轮廓来。
  一是考古部门多年探查西沙群岛各岛礁,出水了不少宋、元、明、清朝代瓷器,但以宋、明朝代瓷器居多;二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门于1998年、2007—2008年,在西沙群岛华光礁,发掘I号沉船遗址,先后出水文物7800多件、船板511块,文物价值惊人。这是南宋时期满载外销瓷器,从泉州港出发,欲往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在华光礁沉没;三是国家文物部门于2007年12月,在广东阳江海域整体打捞出水一艘古代沉船,被称为“南海一号沉船”。该船满载南宋精品,探测估计有文物6万—8万件,包括金、银、铁、瓷等器物。因体量惊人及价值连城,被形容为“满船尽带黄金甲”,专家估计古船的文物价值超过千亿美元。
  史书记载,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朝,清朝时期因海禁政策的影响趋于荒废,是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两宋时期,因中央政府对西北边陲控制力的衰弱,导致西夏和后来西辽、蒙占的崛起,阻塞了西域交通,陆上丝绸之路萎缩。明代时期,中西路上贸易陷于停顿。因此,宋明王朝积极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步伐。南海诸岛所处位置十分重要,是东西方海上交通航道的要冲,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主要是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经过南海后,到达波斯湾、红海,远至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中国瓷器的外销,深刻影响着世界。元代汪大渊,海外旅行归来后著有《岛夷志略》,其书记载,在宋代以前,居住在东南亚一代的原始居民,吃饭时“蕉叶以为盘”,“葵叶以为碗”,更多以“竹编”、“椰壳”为器;即使在中亚的发达地区,也多以木器、金属器作为饮食器具。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出,改变了他们的进餐方式,深刻影响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了那里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有危险水域和恶劣气候,就必定会有船只沉没。在历史上,宋元朝代以来,沉船的数量超乎想象。据说仅在南海,初步探明的沉船就大概有2000艘。南海一号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装货量较大,但也仅仅是中型远洋古船,而出土文物已是如此丰富,在真实历史上,各个朝代出海商船所装载的各种瓷器、金银商品之多,由此可想而知。
  所以,在远航的过程中,官方的航船多以安全为要,选择熟悉的固定航线。相反,民间的进出口贸易出于缩短航期、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较多采用省时、便利的跨洋航线。当然,另有目的或出于规避风险的航船,更愿意选择近岸航线行驶,便于随时登陆交往。
  根据以上线索,有了以下的推断:古瓷片是宋明朝代的民窑产品;航船因台风、迷航、近岸航行等原因,靠近或停泊在六道湾外海;为清理破损瓷器或减轻航行负重,将若干无用或低值瓷器抛入海;经过好几百年的海流推动、礁石击打、海浪冲刷,成了零碎瓷片被送到海滩上。
  尽管这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仅有参考用途,却也言之成理。至于是否符合事实,能否站得住脚,就有待后人及专家的发现和发掘了。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六道村散记
相关作品
六道湾的古瓷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