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大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41
颗粒名称: 民族风情景观
分类号: K892.4
页数: 13
页码: 28-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黎族民俗风情,包括黎族民居、寮房、竹筒香饭、山兰米酒、吃槟榔、黎族服饰以及黎锦等特色文化。黎族文化是三亚旅游的重要元素之一。
关键词: 三亚市 黎族 民俗风情

内容

三亚有黎、回、苗、壮等18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丰富独特。
  黎族民俗风情
  黎族人民是海南岛的土著居民。三亚是黎族同胞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黎族群众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节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如船形屋、竹筒香饭、三月三节和黎锦等。三亚黎族民俗风情具有内容丰韵淳朴、保留完好、群众基础雄厚等特点。
  黎族民居——船形屋 相传古时大陆一位美女为逃避魔王选美,跟意中人乘船飘流到海南,就地取材,用茅草、竹木和泥巴仿船形建成屋,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为黎族祖先。船形屋成覆舟式样,表示弃船而居。建国后,人民政府拨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民房改造,黎族居民现在已经建成不少瓦房和钢筋水泥楼房。
  寮房 在黎寨船形屋旁边,往往还建有小巧别致的茅屋,即黎族特有的寮房。据黎族习俗,儿女到十四五岁便不能与父母同居一室,一般另建寮房居住。寮房是黎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黄昏时刻,小伙子们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个前往姐妹寮房,通过对歌、吹鼻箫、打口弓和赠送礼物向姑娘求婚。
  竹筒香饭 这是黎族颇具特色的传统食品。黎族人出门远行,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便砍一杆鲜嫩竹筒,灌进山兰米和水,然后用香蕉叶或温纸与泥巴封口,点火烧烤半小时左右,劈开竹筒即成香饭。香饭有盐巴香饭、黑豆香饭和肉香饭等,添进黄猄肉、鹿肉和山鸡肉等野味的肉香饭最为可口。
  山兰米酒 即酒蜜,是用山兰糯米酿造的米酒。先将糯米煮成饭,然后加上用饼叶刺叶或山桔叶做成的〓饼,装进竹篮,盖上新鲜芭蕉叶或甜酒叶,三五天后装入罐子密封起来,半个月后就变成酒蜜。若将酒罐子埋在芭蕉园或屋旁大树下,三五年后就成为陈年蜜酒。此酒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甘美,是上乘饮品。
  吃槟榔 黎族人特别是妇女自古就有吃槟榔的嗜好。槟榔既可生吃也可干吃,生吃者将鲜槟榔果切成小块,每块配一片蒌叶和一撮螺灰,卷成一束后放进嘴里咀嚼。干吃者把成熟的槟榔果煮熟,切片后晾干,吃法与生吃方法相似。吃时口水慢慢变成浅红色,味道又香又甘又辣,久吃能使人上瘾。初食者会有醉意,两颊通红。黎族视槟榔为礼品,象征友谊和幸福。节日、婚嫁和款待宾客,都以槟榔相送,表示真情厚意。槟榔还是常用的南药,可驱除肠道寄生虫,防止龋齿,提神健胃。
  黎族服饰 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民族特色。旧时,男性习惯头上束鬓包头成角状或盘状,颈带银质或铜质项圈。女性头披绣花巾,上衣分直领、圆领、对襟、斜襟,边沿皆绣花,下着紫榴筒裙,长短不一。头巾、上衣和筒裙大多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或羽毛,有的还缀以贝壳、珊瑚、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花纹图案配色讲究,多采用红、黄、白等颜色。饰物一般为银质、铜质或骨质制品,有头饰、领饰、胸饰和股饰等。建国以后,大部分地区黎族的男女服装已改变成现代化款式,男女黎族青年衣着艳丽,色彩迷人。除了节庆日或礼仪需要,或深山地区,或少数老年人而外,平时,穿着古老民族服饰的人较少了。
  黎锦 黎家妇女精于纺织工艺,织出的黎锦做工精细,图案多变,色彩鲜艳,驰名全国。宋末元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就是在三亚境内,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并加以革新传播到中原地区的。黎锦纺织品和图案有水波纹、藤条纹、彩虹纹、云雾纹、槟榔林纹和古人舞纹等120多种。头巾、上衣、筒裙、花带和胸挂等精美的黎锦制品,不仅是黎家妇女心爱的服包饰,也是旅游者钟爱的旅游纪念品。
  黎族婚俗。黎族男青年向女子求婚,须经过一系列寮房对歌或三月三节对歌,如开门歌、答谢歌、试情歌、结情歌和赠礼歌。男女双方决定结为夫妻时,就直接向自己的父母表白。由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家订婚约,送槟榔。如果女方接受槟榔就表示同意订婚。此时,男女双方还要唱约婚歌。举行婚礼,一般要经过送亲、迎亲、饮喜酒、逗忍、舂米、对歌和收席几个程序。其中,饮喜酒分外热闹。酒席中间置一大酒缸,称为“座酒”。内插两根小竹管,旁边相对放着四张小圆凳。一对叫“正座”,另一对叫“陪座”。首先,由新郎和新娘互请喝“座酒”。接着,男女双方母亲互请喝“座酒”。尔后,参加婚礼的人按顺序一对男方亲戚、一对女方亲戚轮流喝“座酒”。对歌敬酒,欢声笑语通宵达旦。以上说的,一般指旧时婚俗。建国后,贯彻婚姻法,实行自由恋爱,提倡晚婚晚育,黎族的婚俗已有重大革新。
  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黎族祈求爱情与幸福的节日。每逢农历三月三日都蒸糯米糕点和粽子,借以拜祭祖先,祈求幸福。未婚青年则聚会、谈情。男子一般身背刀箭和猎枪,展现阳刚之气。女子则以香树叶遮面,娇柔腼腆。通过对歌和欢舞,有情人成双结对到树林中幽会。许多黎族男女青年就是在三月三节定下终身的。
  围猎 这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狩猎活动,现已演化为象征性节庆活动。古时,每到农闲或节日,黎寨全体猎手手持弓箭和猎枪,带着猎狗,登山围猎。之后要举行庆贺狩猎丰收的仪式,首领可获得猎物的头,打中第一枪的猎手可获得猎物的一条腿,凡参加狩猎的猎手均有一份,猎狗也同样分得一份(归主人),连旁观者也分得一份。
  歌舞 歌曲、音乐与舞蹈是黎家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节日、婚礼、建新房、贺丰收和谈情说爱时,黎族人都习惯通过歌曲、音乐、舞蹈表达心意,抒发感情。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席编词、出口成歌。传统乐器有鼻箫、口弓、洞箫、叻喇(笛子)等,民族舞蹈以竹竿舞(打柴舞)、舂米舞最为著名。
  苗族民俗风情
  饮食 食用主、杂粮与黎族基本相同。但建国前,苗族不种田,所有谷物均出产于山兰园。一家许多人吃饭,则用木瓯子蒸饭,山兰米经蒸熟后,有一股浓郁的香味。苗族最重狩猎,每逢过年杀猪或猎获物肉食有剩余,就切割成条片,挂在灶火上方,慢慢烘干,以备日后食用。
  居室 建国前,苗族主要生产方式为砍山兰,每二三年砍光就近的山林就搬家,因此,无固定村庄。临时村寨选傍山近水,背风向阳的坡地,居宅为竹木结构,茅草盖顶,一般有浮脚屋架,四周围竹笆作墙;长方形,中间有厅,两侧为睡房。建国后,下山定居,开始盖砖瓦房屋。
  服饰 特点极鲜明。妇女上身穿无领右开襟的外衣,长及膝盖,下围短裙布,腰系绸带,头顶束发,扎戴一副方形的有图案花纹的头巾,头巾后系有尺许长的飘带,在山风中走路,飘带和衣裙随风飘摆,极具风韵;盛装时,戴耳环、手镯;旧时赤足、打裹腿布。青年男女喜欢镶一枚“金牙”作装饰。男子穿右衽短曲襟无领衣,兴用铜钮扣,无铜钮则用布打结而成。裤子已改成汉装。建国后,青年人穿戴大有变化,常见西装、连衣裙及各式流行服装,但年长者及妇女大都保留着民族特色。
  春节 苗家度春节与黎、汉族不同。除夕各家杀鸡备肉菜,用粉米包糖肉粽子,深夜合家聚宴,直至雄鸡报五更,以糖粽祭家神之后停止饮食。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团聚家中,吃素食或不进食,直至当天太阳下山,再以粽子举行祭家神仪礼之后,才恢复荤食。初二日,互相拜年,青壮年上山行猎,猎获野物,除奖赏有功猎手外,余物由领猎者取归,向各家凑米煮粥,全村共食,同享福气,初三日照样行猎。
  新禾节 节期在山兰稻抽穗扬花的8月份,无固定日期,每年由村中掌历道公查通书择吉定节日。当日,全村各户杀鸡、买酒肉,备办香烛、元宝、摘取山兰稻叶片二三片蒸在饭中以祭祀祖先,预祝当年山兰丰收。祭祀后的食物,自家享用,不给他人。该节为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带有浓厚的山寨农家风情。
  团结节 二月初二日为苗族团结节,其方式一般是杀猎聚宴,全村男女参加村中长者主持的教育活动,要求后代要诚实、勤劳、保持良好的村风。
  三月三节 各家煮五色饭庆贺,青年男女游山对歌,互找恋爱对象,自由自主,不受任何人管束。
  安村节 旧时苗寨常搬迁,每迁一地就要卜求安宁,约定俗成,逐渐把六月六定为安村节,届时家家包糖粽吃素菜,斋戒3天,以示诚心求神庇佑全村平安。
  苗族与黎、汉族一样,也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节、冬至节等。
  婚姻 苗民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亲血缘不通婚。婚姻有由父母作主的(也征求子女的意见),也有由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但都要经过问卜、算命、送聘等程序。
  由于苗族男女一同参加主要的生产活动。妇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极高。有不少家庭招女婿入赘,一般情况是确定婚姻关系后,男子须到女家做工3~5年(年限长短不同,视岳家要求及女婿本人情况商定)作为向岳家的报答。年限既满,或生男育女之后,岳家便同意小夫妇回男方家庭生活。但春节期间,又得双双回娘家度新岁,直至正月初七才回夫家。这些风俗是母系社会遗留的痕迹,说明苗族较重女权。
  苗族婚礼一般要分3天(或2天)活动。第一天新郎接亲时的礼服内层穿白色衬衣,象征冰晶玉洁,中层穿民族服装,表示不忘本色,外层套长袍,显现礼貌庄重。又如陪郎要5人,一为正陪郎,一为对歌手,一为挑夫,一为护郎,一为女陪郎。接亲队伍在路上要等到太阳落山时才可抵达女家村口,同时鸣枪放炮,作为信号。听到村中有枪炮声回应,方可在女家代表带领下进村。进村时,陪郎撑着黑色伞护送新郎,先宿在岳家预定接待新郎的另一户人家。接着是摆酒宴,宴席上须有芭蕉心,用以象征爱情的专一;不许有狗肉、牛肉。第二天早饭后,新郎才到岳家同新娘拜堂,向岳父母及亲戚问安,接着家人背新娘出门,并派五名陪娘,伴送到新郎家举行婚礼。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妇,向公婆及乡亲道别,回老丈人家生活。一去数年,直到期限届满,再由男方派亲人带酒肉到女家宴请,说项妥当,把人接回。苗族男女爱情坚贞,新婚夫妇总是形影不离。即使是到邻里间串门闲聊,也是出双入对。未婚男女常在月夜调情,男青年喜欢排在路边拉起绳索拦留女青年对歌。歌声多用鼻音,配竹琴,曲调低回含蓄,月夜静听,如闻天籁,令人神思飘逸。
  丧葬 死人两天内安葬。旧俗非正常死亡者(如枪击、溺水、上吊等)一般在死处就近埋葬,不能和正常死亡的人埋在一块。
  丧事从简,人死后,其遗属头上顶着纸盖到各家致礼,请人们帮助料理后事。葬事完成后,请道公奠祭亡灵,祈祷安宁,并置水给人们洗手,设便宴招待大家,不讲排场。
  埋葬后的第三天,子女到墓地去整理周围环境,给坟堆加土,并插上木条为哀志,木条上吊挂三条白布,上有死者姓名。过去,苗族经常迁居没有扫墓的习惯,下山定居后,受汉族风俗影响,开始有清明扫墓活动。
  如上所述,苗族婚丧习俗,各地互有异同。建国以后,已树立起新的风俗习尚。
  崇拜祖先 共同敬奉盘古始祖,崇信鲁班先师,信仰仙公、仙婆、家家有神龛,礼奉先祖列宗,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要包粽子祭奠。
  崇拜自然、崇奉雷神 旧社会迷信土地公、灶王公等,砍山、狩猎之前要祭告土地公庇佑。本地区苗族自称从广西迁来,世代流传下来的山歌,多有赞美广西山水及歌颂鲁班造人、造房、造世界万物等传奇内容。
  苗民世世代代在深山区生活,熟悉山中鸟、兽、虫、鱼和草、木、水、石的特性,积累许多草药验方。苗医用的草药有神效:苗家猎手常采集一种名叫“中鸦央”的树汁来浸染箭头,每射猎,见血必死。因为此树汁有剧毒,也称“见血封喉”。
  回族民俗风情
  饮食 忌食猪、狗、猫肉,不养猪;自死动物不食,不经穆斯林亲手宰杀的牲畜不食。阿訇及中老年人戒烟、酒,外出者虽有烟酒癖,回乡后也要遵例,自觉约束。原有习俗进餐时,用手“抓饭”,或用小勺而不使筷子。
  居屋 建国前多为草屋泥墙。建国后渐渐改建砖瓦平房。近来,出现大量钢筋水泥楼房,装饰堂皇,现代化水平极高。室内布置整齐,保留着穆斯林风格。正门镌有阿拉伯文“平安”额字。各家建房均留有小庭园用地,有的园内种植菠萝蜜、椰子树、番石榴及花草等;有的把庭园辟为菜圃。
  服饰 民服尚白、蓝、绿、黑色,不喜红色。男服与汉族相同,礼戴白布小帽,帽前刺绣“清真言”或“真主至大”等颂文。宗教活动仪式上,阿訇头缠白布,穿布长衫。妇女上衣为右衽大前襟。曲襟上押铜(或铝、布)钮扣。前胸挂宽幅披布,遮护前襟,既是装饰,又可保护衣裳清洁。裤子的裤头、裤管都很宽,不时兴穿裙子。以彩色棉巾为头盖,遮盖至两耳。女孩有穿耳习俗,自幼戴耳环、耳珠,已婚女子戴耳坠。
  节日 “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为重要节日。
  开斋节: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俗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而活动时间比春节长,前后一个月,故称“斋月”。斋月从“封斋”(入斋)开始,以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戒期。凡成年健康男女都一同封斋,每日黎明起至日落前戒饮食、房事,连口水也要吐出,不吞咽下腹,旅行者和病人可宽免戒律。傍晚至次日凌晨四点为开斋时间,由阿訇击鼓传告,可以进食。“斋月”开始的时辰,以阿訇登上清真寺望月台,看见新月为准。斋月开始,虔诚的穆斯林便聚会清真寺,进行大净(沐浴)或小净(洗手、脚、脸),举行大礼拜。各清真寺灯火辉煌,人们情绪热烈,节日空气极浓。斋月二十七夜,称“益德尔夜”,传为真主颁降《古兰经》之夜。此夜节庆活动达到最高潮。穆斯林认为当夜是新年的开始,这一晚的生活预兆,决定了今后一年命运的吉凶,所以像汉族过大年初一一样,要尽可能获得吉祥象征。当夜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合家团聚,款待亲友。并且,事前已备了油香、蛋糕、煎饼、糯糕等一俟第二天黎明时分,互相馈赠,互致贺词,其情况与汉族“春节恭喜”相似。入夜人群又汇集到清真寺沐浴礼拜,念经祈祷。寺内礼仪完毕,各人再分散回家继续念经,求祷真主赐恩。有人念经礼拜通宵不眠者称为“座夜”。
  “开斋节”前,教徒们都争取多做善事,自愿施舍,向寺庙捐纳一定数量的“开斋捐”(回语叫“菲图尔”)。
  回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日。是日晨,全体穆斯林大、小净,晚上举行隆重聚礼,妇女、儿童也盛装观看。接着,亲戚、朋友之间,互相串门拜斋,互道“色俩目”(贺安)致意。然后入座念经,即使平时有积怨者,通过互相拜斋也获得化解。
  回族没有庆贺春节的习惯。春节期间,黎、汉族小商贩休闲度假,而农贸市场上回民商业行为非常活跃,大量鱼菜,靠回民摊贩供应。这种社会生活中的互补现象为海南其他地区所寡有。
  “古尔邦节”:节期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此节又称“忠孝节”、“宰牲节”。节前一天教徒做完晨礼。男人便陆续到墓地“游坟”,意同汉族的扫墓,是缅怀先人的一种活动。游坟者要座向坟墓,面朝西,脚向东,一边念经,一边给坟墓培土、插花,“赞颂亡人”,举双手祈求真主保佑亡人。游坟归来,开始宰牲,炸“油香”迎佳节。节日清晨,回民群集至大清真寺中沐浴,然后穿上节日服装,跟随“伊玛目”(礼拜主持人)到海滩上举行节日礼拜,恭听宣讲《古兰经》。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接受着宗教哲理的熏陶。沙滩礼拜结束之后,各自回家度节。富户常在节日宰牲施舍给贫民。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这是教徒缅怀真主穆罕默德、赞颂圣功、圣德、圣训的纪念日。纪念仪式在清真寺内举行。穆斯林聚会寺中,由管寺、阿訇、乡老等用油香、牛、羊肉汤款待各教友,又向各户馈赠生肉、油香。节日的开支,均由教徒们量力供赐。
  婚姻建国前,男女婚姻重在父母作主,婚礼均按伊斯兰宗教仪式举行,由阿訇主持,并作为当然的证婚人。建国后,随着贯彻《婚姻法》和落实各项民族政策所带来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加上各民族之间广泛的经济文化互相融和,回族青年男女在婚姻大事上有了决定权,民族之间已有互迎婚娶。但异族通婚是有条件的,就是要求他族来婚男女,遵循回民的一切生活习俗。
  回民的婚娶,一般习俗也要托媒订婚。订婚日多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的晚上,由男方家长携槟榔1000个,手镯一对以及面条、糕点之类礼品到女家,由姑娘亲自接待和收纳礼品,表示同意婚事。
  结婚礼也多选择“主麻日”举行,回民对婚礼十分重视,仪式十分隆重、热烈,宗教气氛极浓。
  婚礼前三天,双方均在庭院中搭帆布棚,作为迎宾场所。搭棚日称为“作锅”(洗头)。是日,新娘要挨家邀请女友到她家洗头。婚礼前二天,男、女双方全身沐浴(大、小净)换穿新装;同日下午,村中男、女友各自分别宴请新郎、新娘。同时,请村中谙熟仪式的成年妇女,替新娘梳妆、画眉、插花、戴好耳环、手镯、项链。是晚,新郎、新娘各在自己家宴请宾客,宴筵双行排席,以示“好事成双”。宴席间,年轻朋友唱歌,喜闹到深夜。回语称这一天为“阿斗格”。婚礼前一天,新娘家要宰牛待客,赴贺的宾朋均送礼。入晚,新娘须再次“大净”、换服,邀请宾客来家中喝茶、娱乐。
  婚礼在清晨举行,新郎家设“餐会”,群朋聚贺,气氛热烈。新郎向客人分赠槟榔,表示谢意,客人也馈送“礼金”。“餐会”结束后,迎亲队伍就前往女家接亲了。新娘出阁时,头披面纱,身穿礼服,缓步敛容,哭着向父母兄妹依依惜别。接亲队回到新郎家中时,鞭炮齐鸣,聚拥在门口的亲友、乡邻,热烈欢迎。下午3时,新郎家再设餐宴,请清真寺的阿訇、乡老前来主持婚姻仪式。其程序是:阿訇、乡老入座,新婚夫妇戴礼帽双双坐着,听候阿訇征询,其内容主要为:双方是否恪守教规?是否真诚相爱?答复合格后,阿訇开始念“尼卡哈”,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即向新郎额头抛送红枣、花生等果品,以示交好运;并要夫妻双方知感“安拉”赐结良缘,永世盟好。入晚,新郎以喜餐、喜糖、喜茶招待聚观的亲朋,人们尽情献词、唱歌、游戏通宵达旦。婚礼次日,新娘清晨起床,提早打扫环境卫生,然后自己买鸭或羊做一餐丰盛的饭菜款待全家,表明今后是本家成员,愿能永久和睦相处。
  生育 婴儿出生十二天,家长照例举行“餐会”俗称做“十二日”(汉族也有此例,称“出期”),当日宴请阿訇和乡老,给婴儿取“教名”。婴儿满周岁,俗称“隆随”,经济宽裕的家庭也设宴庆贺。女孩3岁穿耳环,9岁始皈依宗教,男孩12岁起有接受宗教教育权利。
  丧葬 回族有设置公共坟地的传统,三亚市在梅山、大蛋、番岭坡等处发现了伊斯兰古墓群点。现在,羊栏镇回族公共墓地有3处,即羊栏海滩、铜镜海滩、古场海滩。每处墓地有茔墓百座以上。其中,羊栏海滩达2000余座。回族的丧葬,严格遵循伊斯兰规矩。穆斯林称死亡为“归真”。老人临终前,先从卧房移至厅堂一侧,厅内绝对肃静,守候在旁的亲属,当人未咽气时,不准哀哭,弥留之际,须请阿訇来家中预为亡者念“清真言”,或做忏悔(“讨白”),祈求得到真主的宽恕和保护。亡者的遗体头置北,脚向南,脸偏向西,或头置东,足向西,头部稍枕高,看向西方,象征朝向麦加圣地。穆斯林规矩,力主速葬,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夜亡晨葬,不会延误过一天。人死后,亲属依例从清真寺借来公共棺柩(称“地保架”,内有活动尸床),先由阿訇给死者“大小净”,用布轻轻拭干,以5丈白布将尸体裹严,另用肥皂水洗涤尸床,再将尸体移置尸床上入棺,棺木上盖着有星月图案的绿布毯,再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前来吊唁的亲朋各自助“奠仪”。死者家属男子头缠白布带,女子盖白布巾,或臂上缠黑布作为服丧的标识。殡礼由阿訇主持,参加殡礼者,照例要“大小净”。殡礼过程中,亲属只低泣,致哀,不许大声号啕,以免惊动亡灵的安宁。棺柩抬往坟场途中,不哭丧,不放鞭炮,不丢纸钱。到达坟坑后,再由阿訇主持祈祷,接着抬死人入坑,尸体仰卧着,头朝西,解开白布裹着的尸体头部,让家属瞻仰遗容,最后诀别。埋葬之后,全场肃静,听取阿訇念“都阿”度亡。各人拱手摸脸,默默为死者最后禳求,然后才回家。
  回民丧葬,棺木公用,坟地公有,新坟只堆土,上面插树枝,置石块为标志。丧事简约,秩序整然,注重清洁卫生,除犯教规者外,各人宗教礼仪平等,不搞尊卑贵贱,不尚铺张浪费,不讲阔气排场,没有过分悲恸的气氛。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本书介绍了三亚是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聚集了国内最好的热带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产、海洋资源和优质海产品。内外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富足,市民积极开发各个领域,积极为大规模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介绍三亚的现状,诚邀各界前来投资、旅游或洽谈贸易,愿意与仁人智士共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寮房
相关专题
竹筒香饭
相关专题
山兰米酒
相关专题
吃槟榔
相关专题
黎族服饰
相关专题
黎锦
相关专题
黎族婚俗
相关专题
三月三节
相关专题
围猎
相关专题
歌舞
相关专题
饮食
相关专题
居室
相关专题
服饰
相关专题
春节
相关专题
新禾节
相关专题
团结节
相关专题
安村节
相关专题
丧葬
相关专题
崇拜祖先
相关专题
开斋节
相关专题
古尔邦节
相关专题
圣纪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