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殿瓦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城从前》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07
颗粒名称: 灵光殿瓦砚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3
页码: 191-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崖州的地方志《崖州志》中记载的一方古砚——灵光殿瓦砚。此砚是由汉代鲁恭王刘馀所建灵光殿的瓦片制成的,其上铭文是南宋爱国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所刻。探讨了灵光殿的建造背景、鲁灵光殿的毁坏时间、瓦砚的制作方法以及此方瓦砚的历史流转。同时,文中还对其他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崖州 灵光殿瓦砚 汉代

内容

“灵光殿瓦砚”载于《崖州志·杂志一》“金石”篇。“砚象穹隆,古色斑驳,质甚细润。磨墨处微凹,阔二寸。”
  灵光殿是汉景帝与程姬所生的儿子刘馀所建,故址在山东曲阜县东。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刘馀被立为淮阳王,第二年徙鲁,即改封为鲁恭王。东汉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其序称:“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建造灵光殿)”。东汉初年战乱,赤眉入据西京(西安),未央建章诸宫殿皆被隳坏,而鲁之“灵光岿然独存”。成语“鲁殿灵光”即出于此。从《鲁灵光殿赋》及其序的描述来看,这座灵光殿并不是主人日常起居的宫殿,而应是其时鲁国的宗庙。宗庙是宗法权力的象征。所以赋序说,灵光殿之幸存是“神明依冯支持,所保汉室也”;“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
  那么,鲁灵光殿后来又毁于何时?其殿瓦又何以能被制作成砚呢?北魏郦道元(466—527年)所撰《水经注》载:“孔庙东南五百余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由此可知,灵光殿在此前已经毁圮。秦汉时瓦的制法是先制成圆筒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板瓦仰铺于屋顶上,筒瓦则覆盖在两行板瓦之间。而据说汉魏时的未央宫及铜雀台等宫殿之瓦,“瓦身如半筒,面至背厚一寸弱,背平可研墨”,唐宋以来,人常以之制作为砚,俗呼瓦头砚。(参见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之“砚谱”)灵光殿之瓦与此类同,为人所用,便自不待言。
  既然古殿瓦砚曾为时尚,当不甚珍稀,然而《崖州志》所载的这方灵光殿瓦砚,则非同寻常。这方瓦砚的大雅高致在于其上的铭文。古人常在器物上刻铸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就是“铭”。此灵光殿瓦砚,“面上横镌‘尔质则坚,尔品则庄。虽属污泥,比德圭璋’。后署‘文山天祥’”。
  “文山天祥”即文天祥,文山乃其号。文天祥为南宋大臣,是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赴敌营谈判被羁留。脱险后继续坚持抗元,领兵攻入江西收复诸多失地。后为元重兵所败,被俘。文天祥誓死不投降,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囚禁四年,始终不屈,于狱中作《正气歌》,序称“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指牢房中的秽气恶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诗中赞颂历代为正义而斗争的先贤英杰的民族气节“凛烈万古存”。文天祥而后壮烈殉国,证明了自己是古仁人志士真正的同道。在这方灵光殿瓦砚面上横镌的铭文,与《正气歌》骨气如一,无疑是为文天祥所作。文山先生此乃托物言志,将这瓦砚人格化了:你的本质是坚毅的,你的品格是庄重的。你虽然是由泥土所烧制而成,但你的贤德与美玉制出来的圭璋一样,堪称忠诚的典范。先生是在以瓦砚自勉。
  不知文山先生何时得到这方灵光殿瓦砚而镌上铭文?是不是先生年方二十进士及第时所获赠?也不知先生这件珍品又何时何故割爱与人?是不是先生在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时的战前轻装而遗?
  瓦砚面上“左镌‘得忠贤之品题,珍永宝乎青箱’。后署‘阮亭’。右镌‘昔年遗瓦,所赏所珍。一朝新制,清浊攸分’。款题‘洪武辛未重九,瞿仙识’。字皆行草。”不知“阮亭”、“瞿仙”何许人也?尤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砚背铸有‘五凤二年,鲁三十四年’。字皆汉隶”。“五凤”是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其二年即公元前56年。而“鲁三十四年”,当是鲁恭公刘馀的纪年。所谓“铸”者,则应该是瓦器在制坯时加之印模以标示制作日期。如果《崖州志》的记述无误,这就蹊跷了。公元前154年刘馀封鲁恭王,至公元前56年,已过近百年,为何才是“鲁三十四年”?况且他不可能在位如此之久。再说鲁恭王“始都下国”便建成灵光殿,而此殿瓦却是制于近百年后的“五凤二年”?莫非其子或其孙袭其爵位为王,此瓦则是后代为重修灵光殿所制?
  据《崖州志》记载,此灵光殿瓦砚为“州人吉大文候补闽中携归,藏其家”。文山先生这方瓦砚几经辗转而终于流传到我们崖州,这也是值得一说的缘分了。

知识出处

崖城从前

《崖城从前》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该书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三亚市古城一方乡土二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馀
相关人物
程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