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天涯沦落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90
颗粒名称: 都是“天涯沦落人”
分类号: K296.6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高坑村在五华第一批试点搞土改,良凯的家庭因此被评为“破落地主”,遭到残酷的批斗,良凯被迫辍学流浪的经历,以及他在各种艰难环境下的抗争和努力。2009年,他的诗词集《平平仄仄》出版,其中记录了他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忧愁愤慨。
关键词: 高坑村 土改 批斗

内容

1951年,我们高坑村是五华第一批试点搞土改的村子,良凯父亲本来在华中教书,他家也没有什么土地,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家被评为“破落地主”了,他爸爸、妈妈被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遭到残酷的批斗,不久患肺痨的父亲就死了,他母亲带着15岁的良凯和他的弟弟良铎、良驹,妹妹佩兰在村中极为艰难地生活,本来读高中一年级的他,只能辍学、流浪。1952年春季,我初中没毕业,考上广东省立老隆师范学校,去读普师了。此后,我们基本上失去了联系。1952年秋,良凯通过努力考上了五华师范学校,根据学校规定他应该能享受人民助学金修完三年师范学业,并被分配当小学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可是,五华县教育局却强行剥夺了他享受助学金的权利,致使良凯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成了流浪者。
  良凯就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15岁的睿智少年,成了社会弃儿!良凯他抗争过——到台山农场去围海造田是抗争;参加大炼钢铁,重回石场锻炼是抗争;进砖厂当工人,回老家去种菜也是抗争……
  与此同时,我也跌了人生低谷。1956年刚出来工作,就身患恶性疟疾,高烧不退,三天三夜昏迷不醒,差点儿丢了性命。后来吃中药救了命,在家休养了半年,才恢复了健康。1957年转到九所中学教书,1958年又被错打成了右派,留校监督改造……
  1960年8月,我从海南九所回老家结婚,婚后和妻子一起回海南。一天,我到广州长堤路买船票时,突然撞见了良凯。本来想找个地方坐下来聊聊,可是彼此都有事,只好匆匆告别……
  2007年1月,我儿时好友高运来的儿子高恺敏在广州结婚,我和良凯都来向新婚夫妇祝贺,因此得以和良凯相见。此时适逢高坑村编修《高氏族志》,我极力推荐良凯参加编委会,理由是: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高氏族谱》是他祖父琴樵先生编写的,今天由他的孙子参与编写,具有传承的意义;二、他的文字功底好,又有编辑经验,让他参与编修《高氏族志》,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果然他为族志写了“前言”和几首诗词,“讴歌改革开放后的故乡新貌”,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扬。
  这次和良凯相逢,良凯向我倾诉了他几十年来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在文革中他差点死于非命的事,尽管他说得非常简略,但他的悲惨遭遇,还是让我深表同情,唏嘘不已……
  2009年1月10日,良凯的诗词集《平平仄仄》出版。
  2009年4月4日,我为他写了《读高良凯的〈平平仄仄>》,全文如下:
  良凯所以能出版《平平仄仄》这本诗词,有个漫长的准备过程。从他的“学前三章”中——“两代劬劳着意培,三龄习字四龄诗。与爷争笔常嫌细,每见新书总好奇。夜盼关公催闭目,日为大圣愿摇旗。……”“……放牛岗上谈三国,亲友面前背古诗。竟敢出题难长辈,几回马背孔明骑。”“……论古谈今声特亮,争强好胜当军师。”我们可以看到良凯是个“早慧儿”,有爷爷(琴樵先生)和父亲、母亲的着意培养,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读小学时,便是“书念两年便跳班”,“每期名次榜前三”的优秀学生。读中学时“读书偏爱读洋文,敢叫同窗叹望尘”的冒尖生了。对古典小说更是入迷,“《说岳》《聊斋》送日移,《水浒》《三国》伴鸡啼”……这些都为他的文字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良凯在《自序》里说:“1951年,14岁”时,曾“花了半年多时间,写出一本名叫《黎明前的黑暗》的小说”;“1954年起,无论工作在什么性质的单位,我都是义务编写黑板报、墙报的主力”,“也写一些诗歌、小品文向报刊投稿”,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57年某报刊拟聘请我为通讯员……背上这不该背的黑锅……从此,我万念俱灰,再不读书看报”;“再次与笔墨打交道就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了”,“上世纪70年代后,再没有什么笔墨交道了。一晃30个年头过去,到新世纪初,从而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一口气写了上百首长长短短、缅怀前尘往事的诗词”,“把想写的都写出来,既含心血,又是心声”,“寄托了老怀,也感受到一些慰藉”,这就是《平平仄仄》的由来。
  良凯半生的坎坷经历,跌宕人生,终于化作了一本《平平仄仄》,五百多首诗词,全方位、分层次、多角度尽情地真实地抒写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忧愁愤慨!
  良凯先生的人生是不幸的,五华解放初期“土改”运动的来临,击碎了良凯的理想,且听他的两首《陪斗》诗:“村前漫舞彩旗红,斗霸清匪声震空。十四童身花大绑,天真有貌理难公。声声泣诉非关己,默默低头好避凶。惩恶锄奸双举手,跪陪哀是主人翁。”“青春年少祸来时,红嫩膝头跪草皮。镇霸枪声闻咫尺,死囚污血溅人衣。群尸怕看还须看,此地儿童亦土匪。松绑归家方饮泪,长嗟公道奈何迟!”这是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真实写照,它再现了当年“斗争”场景的疯狂!1952年他考上五华师范学校,本来是有助学金的,可是却被取消了,无奈之下只好退学。他流浪了,去过“衣单夜冷风萧咽。麻袋蒙头,任毒蚊叼血!”的生活。即便如此,还要被“缉拿”:“乳臭未干已坐牢,惘然仰望铁窗高。残羹剩饭惊佳食,认罪招供看棍条。蒙辱始知尘世险,蹲监可炼好情操……”
  良凯先生的人生是幸运的。请读《鹊桥仙·探亲》:“自由空想,一身是罪,总把妻儿拖累。望穿秋水盼人归,盼得人归欢带泪。香巾抹汗,良宵苦对,莫问何为沉醉。纤纤玉手再温柔,难抚我心全破碎!”人常说“患难见真情”,“人生难得一知己”!你看,一个受管制的丈夫,一个在大城市做工的妻子,工人阶级恋囚徒,真是前世修来的福。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再读《南乡子·长情永志》:“手挽几斤油,腊肉香肠挂膊头。聚会全年供应证,无求,为了夫君润润喉。转眼过罗浮,一路风尘万种愁。此去人圆家似墓,惆惆,惨淡生涯多事秋。”
  良凯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历尽劫难,但是他对家乡却始终是一往情深。请看诗人对故乡的描绘:“一村风水荫谁家,前镇狮雄后跃蛙。山势酷同鸡展翅,土坡奇似老龟爬”。“两道溪流分左右,一坑坡地走高攀”。“小小山村寨顶高,浓荫蔽日晏晨朝”。几句诗恰似画家的彩笔,十分传神地勾勒出我们村的地形地貌,这是颇为不易的。再看“日里青苗埋疲影,夜同机杼伴更阑”,“代代勤劳温饱梦,年年困苦总交加”,这些诗句表达出诗人对过去乡亲们虽然世代辛勤劳作而仍然贫困交加的深切同情与哀怨,其善良的秉性可谓是跃然纸上!
  过去的悲凉,我们就让它永远过去吧,还是看今天高坑的新貌,请看诗人的新词《忆江南》:“高坑好,寨顶率群峰。旧日茅寮今别墅,闻名巨富是耕农。欢乐扫愁容。”“高坑好,茶树绿葱葱。户户香茗迎贵客,常常说笑旧时穷。今论泡茶功。”“高坑好,陋习转新风。大道东南西北贯,财源紧接家门通。老少祥和中。”它一扫过去的婉转愁苦的内容、凄凉悲切的哀歌,换来的是清新和谐的咏赞,充满吉祥的祝福!再读读诗人礼赞祖宗的《浪淘沙》吧:“念祖念三公,尤念伯松。高坑创业寄初衷。致力宗支新拓展,风雨川东。一去杳行踪,雾锁重重。惟留故址守尘封。梦绕魂牵廿四代,代代情浓。”“告慰众先宗,后辈人雄。更逢盛世国昌隆。苦苦寻根空一脉,遗憾无穷。再告族繁荣,村貌新容。校园重建祖基中。都说祖基风水好,飞凤腾龙。”我们读着这些通俗易懂的诗词,难道还不能体会良凯的那拳拳的赤子之情吗?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良铎
相关人物
高良驹
相关人物
高佩兰
相关人物
高良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高坑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