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乡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22
颗粒名称: 三代人的乡愁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55-1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人在海外侨居、乡情乡愁的话题。海南人自宋代以来已经在泰国扎下了根,有大量海南籍华侨在泰国,尤其在曼谷的唐人街聚居。本文采访了海南会馆永远名誉理事长陈修炳先生,介绍了他和他的家族在泰国的生活和乡愁故事,以及祖国改革开放带给他们的影响。
关键词: 海南 华侨 陈修炳

内容

海南省的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地是著名的侨乡。琼籍华侨的足迹遍及五洲四海,尤其以东南亚为最。而在东南亚,侨居泰国的海南人多达150万之众。从宋代开始的近千年间,他们的祖先乘船破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在泰国扎下了根。在近千年的侨居历程中,他们的后代已经自然地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与生活中,然而,这些身居异国他乡的海南人血脉里流淌的“中国血”和骨子里饱含的“故乡情”,依然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由于战乱和种种历史原因,在数百年的侨居过程中他们很难回乡探望,这份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演变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乡愁。
  俗话说“守得云开见月明”,泰侨陈修炳就是赶上了祖国改革开放并且日益强大的好年景,终于解开了祖父、父亲和自己三代人的乡愁。
  醒目的中文招牌、骑楼的建筑风格,鳞次栉比的商铺中销售着海南菜、华文书报……置身于曼谷唐人街的耀华力路,如果不看中文字下的泰文,很可能会将这里误认为是海口的新华南路和中山路。
  为了了解泰国海南籍华侨的真实生活,探寻海南籍华侨乡情乡愁的心路历程,笔者采访到了海南会馆永远名誉理事长陈修炳先生,由此拉开了陈修炳先生一家三代的乡愁故事。
  外出谋生,常习家乡话
  陈修炳先生1932年出生于泰国古都大城。由于贫困,他的父亲陈庆椿17岁时离开家乡海南文昌,几经辗转到了泰国,和先前来泰国打工的祖父团聚。
  “在那边,我们村里有一个叔辈,我父亲叫他阿叔,在河边有一间小小的人工锯木厂,我父亲来就寄住在那个乡亲的家里。跟他打工,一打就十年,省吃俭用,还剩下一千多块钱,回海南时26岁,当年结婚,三个月就来到泰国,第二年生下我,我现在84岁。”
  陈修炳先生虽然是在泰国生泰国长,但他的文昌话说得很纯正,普通话也说得比较流利。陈修炳说,这都是因为父母的严格教诲。陈修炳至今还记得,父母为了防止自己及弟弟和妹妹忘了自己的家乡,时时刻刻都提醒他们要讲海南话,不讲海南话就不给零花钱,因此,陈修炳四兄弟和妹妹,个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
  “我在泰国出生以后,我祖父也在泰国,是做中医的,他的一生喜好就是读书。我七八岁的时候他已经教我读古文了,有一篇《陋室铭》,我八岁的时候念的,到现在我还可以念得出。”
  陈修炳的父亲给别人打了十几年工之后,于1938年自立门户,创办了源兴利木材工业公司。也在这一年,为了让儿子接受到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父亲把6岁的陈修炳送回了海南老家文昌东郊镇的小学里读书。然而,1939年,侵华日军攻占了海南岛,家乡顿时陷入战争的苦海。父亲的美好愿望被打碎了,熬到1940年,只得将年满8岁的陈修炳接回泰国。对家乡已经产生深厚感情的陈修炳从此和父亲、祖父一起经受了整整30年的乡愁煎熬。
  “后来日本人打来,我们就退到云南去,在那边住了三年多。军官带枪来上课,连课本都没有。到日本投降我才回到曼谷,在泰国海南会馆念了一年书,我总共进学校念书两年,日本战败那会儿,华人都穷得跑到外地去谋生了。”
  回到泰国的陈修炳中学毕业后开始协助父亲经营生意。不久,年迈体衰的祖父带着对故乡的无限眷念和无力返乡的遗憾离开人世。1956年,父亲将家族生意毫不犹豫地交给了精明能干的长子陈修炳,这一年,陈修炳年仅24岁。“我17岁时已经帮爸爸做了两年工,那时候我家里不单锯木头,还锯柚木来造船。”
  继承生意,完成父亲遗愿
  1978年,父亲在与故乡海南分离了整整30年后,带着祖父的遗愿和自己的乡愁,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然而那时家乡的贫穷给了父亲强烈的心理刺激。
  “海南还不是很发达,刚开放,乡亲们知道我们在泰国有一个小生意做。他们缺少什么什么的,他都写信来求我爸爸,我们那个乡村很穷,非常穷。”
  回到泰国的父亲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他计划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力所能及地去改善一下家乡的状况。不幸的是,父亲没有来得及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就因病于1979年去世。临终前,父亲留下遗命,要陈修炳帮他完成五个心愿。
  “他说最重要的给家乡建学校、祠堂,修路,供电,建卫生院,这五个愿望我要帮他完成。”陈修炳牢记父亲的遗愿,努力经营家族实业。他审时度势,出于环保的需要,毅然关闭了为家族企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木材实业,推动家族产业升级转行扩展到养殖业、房地产、酒店业和百货业等诸多领域,进而形成泰国首都曼谷以外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陈氏家族,从此成为泰国华人中的佼佼者,甚至得到了泰国皇室的褒奖。
  “我们家庭的木业,整整做了65年。现在停了10多年了,我们变成做地产。”
  1980年,陈修炳带着父亲的遗愿和乡愁,踏上了故乡海南的土地。这是他从8岁离开海南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他到村里拜访了父老乡亲,到村外祭扫了祖先的坟墓,了解了故乡更多的真实情况,就更加坚定了完成父亲遗命的决心和信心。
  “起初建学校花了100多万人民币,做祠堂花了差不多40万,还有修路花了10多万,又拉电花了差不多七八十万。在东郊中学,我们捐了一层楼,在东郊医院花了差不多一百六七十万人民币。这就完成了我爸爸的五个愿望。”在短短数年时间里,陈修炳先生及其家族为家乡兴建学校、修建医院、打井、修路、建水塔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达700多万元人民币。
  “从1990年开始,我每年回去差不多整十趟。我对海南非常熟悉,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之间我回去差不多上百趟,每年的清明节全家人都回海南。”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2010年,国家决定在陈修炳的家乡文昌建航天发射场,陈修炳听说后十分兴奋,不仅全力支持航天发射场建设,带头移民搬迁,更是无私捐赠自己的祖宅给航天官兵居住使用,为此总装备部078工程指挥部专门致信感谢,并在他回乡祭祖时特意邀请他参观了航天发射场的建设。
  “我虽然生在泰国,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在现场看到心里很兴奋,很高兴。”2016年6月,文昌航天发射场迎来它的第一次发射,国人引以为傲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此成功升空,陈修炳作为特邀嘉宾亲临发射场观摩了整个发射过程,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生在泰国、长在泰国的陈修炳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海南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身为长子的他带着弟弟妹妹、身为父亲的他带着亲生儿女、身为大伯的他带着侄儿侄女乃至孙辈后人,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家乡寻根问祖、祭拜祖先,为的就是让中华的文化血脉、让海南家乡的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家族中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陈修炳的弟弟诚恳地说:“父母交代我们一生都不能忘记了祖国,不能忘记家乡,有能力的话要回到祖国做点贡献,这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永远都不能忘记的。重要的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但孩子们好像不太理解。”
  从儿女与自己的观念冲突中,陈修炳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化断代的危机,为此他专程送儿子、女儿和两个孙子回海南大学学习中文,学讲普通话和海南话。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儿子和女儿以及孙子辈由最初对祖国和家乡毫无概念的茫然,逐渐具有了清晰的中国情怀,产生了自豪的家乡感情。也就在陈修炳不断带领家人回乡祭祖的30多年中,祖国和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极大地鼓舞了陈修炳爱国爱乡的自豪感,也深深地影响了弟弟妹妹和儿女子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外的华侨当然希望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事业有成、爱国爱乡的陈修炳先生,在泰国华人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威望,特别是在海南籍乡亲中,成为大家心悦诚服的精神领袖。他先后被泰国的海南乡亲们推选为泰国海南会馆理事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和永远名誉理事长,还被推选为泰国海南陈家社理事长、泰国海南商会理事长,成为泰国海南同乡的最高领袖人物。
  今天,已近耄耋之年的陈修炳先生,仍在为祖国的强盛鼓与呼,为家乡的进步奉献奔波。
  对于祖父来说,乡愁,是一生的遥望和遗憾;对于父亲来说,乡愁,是面对家乡贫穷和亲友窘困的嗟叹和无奈;而对于陈修炳来说,乡愁,就是为了完成祖父和父亲的遗愿,向着故乡一次次洄游、一次次捐助、一次次奉献的努力。可喜的是,陈修炳在长达30多年向着故乡洄游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祖国和家乡的巨变,他可以自豪地告慰祖父和父亲,乡愁,已经烟消云散了,而中华血脉和家乡情怀,将在他的家族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修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