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尽沧桑是率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10
颗粒名称: 涤尽沧桑是率真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083-0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籍华侨林明焕的一生经历,讲述了他从国内读书到回到泰国创业的过程。林明焕在泰国创办猷丰工业有限公司并发展壮大,成为泰国制造业的佼佼者,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勇气、专业技能和华人传统的拼搏精神。
关键词: 林明焕 华侨创业 海南省

内容

2016年8月,我们远赴泰国曼谷,采访了部分生活在泰国的海南籍华侨。旅泰海南籍华侨们热情的接待、熟悉的乡音、传奇的经历,还有因为祖国的日益富强而溢于言表的自豪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个性鲜明、性情率真的老华侨尤为吸引笔者的注意,他就是担任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和海南商会第一副理事长的泰国猷丰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明焕老先生。
  “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海外侨胞的尊严,过去上哪去,一说你是中国人,人家都看不起。”
  “现在你说你是中国人,你这个腰杆子可以挺起来了。”
  “中国的地位提高,国际地位提高,不受人欺负了,我们在海外的华侨也感到非常的光荣。”
  林明焕率真耿直的个性在泰国的华人圈里是很出名的。随着采访的深入,林明焕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率真耿直的个性在我们眼前慢慢清晰起来。
  从泰国偷跑回国读书学习
  祖籍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桂林洋村的林明焕是旅居泰国海南籍第二代华侨,1934年出生于曼谷。少年时代的林明焕就读于曼谷的华文学校育民公学。“我15岁,泰国的学校就关了,我是想念中国字,父母也不给我回去,我就偷钱跑回去的。”
  林明焕自己也想不明白,虽然自己一出生就在泰国长大,但对中国、对家乡、对中国文化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和向往。1948年,他偷偷一个人跑回海南,先后在海口一中、建华中学读初中,尔后转往天津市三中。高中毕业后,林明焕在北京速成大学技术学校深造,学成后一直从事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他一生热爱的事业。“跑回去以后,谁都不认识,就申请助学金,就拼命地读书,直到毕业,直到工作为止,都是国家培养的。”
  早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林明焕还有过报名参军的经历,不过后来由于阴差阳错,他最终没能走进军营。“在建华中学的时候,就考到部队,我想当海军,但他们安排我到后勤,我不感兴趣,就不去。”
  林明焕说,自己从小就个性独立,只要是自己热爱的事,他一定会拼了命去做。反之,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事,你就是骂他打他,他也坚决不做。立志当海军而不得的林明焕于1977年返回泰国曼谷。
  返泰国创办“猷丰工业有限公司”
  “回到泰国是因为我父亲去世以后,在泰国有财产,姐姐让我做生意。但是我说我是学机械的,不会做生意,我不要遗产了,我要去帮人家打工。”性格倔强而率真的林明焕面对父亲的遗产和姐姐的苦口婆心依然故我,宁愿放弃遗产继承权也不改初心。
  “当时我的工资跟日本工程师的工资一样高,5万块钱,一辆卡车3万多,那我为什么不拿?所以我赚了一点钱,之后找银行借钱,我就这样发展起来的。”通过打工赚得了第一桶金后,林明焕开始自己创业,创业方向还是自己热爱的机械工业。1978年,他自立“猷丰机械工业”,为汽车、摩托车制造零件。1984年,企业扩大生产,1988年再扩建为“泰国猷丰工业有限公司”。
  公司初创,工厂仅有10多名工人,厂房仅有排屋100多平方米。然而对在机械制造领域天赋神聪的林明焕来说,草创的简陋和艰难都不算挫折,他相信实打实的制造业就是实业,他相信自己手里的技术就是制胜法宝。他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在80年代至90年代制造业风起云涌的泰国异军突起。
  “依靠银行的借款,我稳步地走起来,三年建一个厂。”看似轻松的言谈,其实包含着太多的艰辛和苦涩。虽然在泰国创业凭的是实力,但毕竟是人家的地盘。那时候,华人在当地的地位还不高,而以华侨身份回国,再从中国来到泰国,再度成为华侨的林明焕,创业根基当然比不得别人,更比不得当地的泰国人,他除了比别人尤其是比当地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和辛酸之外,没有别的选择。“很辛苦,发十几个人的工资,有时我自己连饭都没得吃,还找亲戚借钱。”
  凭着自己的机械专长,更凭着华人坚韧不拔的拼搏传统,30多年来,林明焕以信用和科技为本,从小作坊发展到如今数家占地百亩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成为泰华社会白手起家的佼佼者。2008年以来,受金融风暴影响,世界经济遭遇巨大冲击,不少企业萎缩,甚至倒闭。然而,林明焕却在这次经济大萧条中启动大手笔,大宗置地,新建9座厂房,计划打造综合性一条龙生产的现代化大型工厂。
  “对于兄弟来讲,我是最穷的一个。所以我有这个志气,就是说一定要学成功回来。能够做,我一定要想办法做,所以我这个性格也是很要强。”个性率直的林明焕不但是个成功的实业家,也是个不忘父母恩情的孝子,“猷丰工业有限公司”名称中的“猷丰”二字,就是父亲的名字,他希望用这种方式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情系海南,热心公益事业
  和大多数华侨一样,林明焕身在异国,心向祖国,情系故乡。他热心慈善公益,一次次为祖国地震灾区和故乡台风灾区伸出援手。他心怀故园桑梓,时刻不忘家乡的贫困乡亲和基础建设。“我赚了一点钱就要回去帮助我们的海南子弟啊,作为华侨要帮助一下。”
  林明焕没少为家乡和家乡的乡亲们操心。林明焕认为,华人华侨就像长时间漂泊在外的游子,比如父亲和自己,亏欠家乡太多,为家乡和乡亲们做再多的事都是应该的。在最近的30多年来,他以各种方式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为贫困乡亲的脱贫想办法。现在儿女们长大了,他又希望儿女们接力把这份对于家乡的爱传递下去。“我家里头都讲普通话,而且有时间我就带他们来看看家乡,他们也愿意来,我们的根在这,不要忘本。”
  林老先生先后担任过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海南商会第一副理事长、泰国中华总商会会董、泰国林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和泰国海南林氏宗亲会永远名誉理事长等社会职务。现为海南会馆名誉理事长。他说,决不能虚担这些头衔,既担了这些头衔,就要团结泰国的海南乡亲为家乡做点实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跟老前辈老是这样讲,社会经验我是没有的,我也是跟你们学来的,要互相帮忙嘛。”
  事实上,林明焕老先生在担任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等职务期间,就充分意识到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为家乡建设和为乡亲谋福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借助团队的力量,则可发挥巨大的能量。因此,林明焕充分利用华人社团特别是海南社团的力量,团结尽可能多的海南同乡,一起为家乡的建设和贫困乡亲的脱贫出谋划策、鼎力捐助。
  自从1977年返回泰国后,林明焕与家乡相隔了将近30年,直到他担任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和海南商会第一副理事长期间,才再度与家乡“亲密接触”起来,而这期间,家乡已经变得让他差点认不出了。
  “每年回去都不一样,祖国富强、建设不停,作为一个海外华侨也感到非常高兴。过去,常常要寄钱回去,但现在他们有吃有穿,生活得比我们还幸福。”
  与乡亲相隔了几十年,当林明焕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回到家乡的时候,起初与乡亲们的确有某种陌生感。俗话说,炉火越烧越旺,亲戚越走越亲。这30多年中,随着林明焕不断回国办事、回乡祭祖,他和乡亲们很快就熟络了。亲不亲,家乡人,打断骨头连着筋。现在,林明焕与家乡人已经完全没有了隔阂。乡民们都夸:“林老先生,只要是做善事啊,都有他的份,怎么说都说不完。”
  严于管家,传承中华文化文脉
  林明焕管工厂是一把好手,管家庭也相当民主。在他的家庭里,讲究男女平等,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和普通的海南人一样,林明焕最重视的,还是儿女孙子的学习,也唯独在学习上,他对孩子们就不那么民主了,要求十分严格。“我家男女平等,不管男女,只要你肯读书,你就读。钱没有不要紧,你有学问了,你就有钱。”
  林明焕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儿孙们因为久居异国,尤其是去西方国家留学之后而逐渐丢失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家乡的政府部门来泰国或投资或合作办几所华文学校,以此让中华文化基因在华侨子弟中延续下去。
  “主要是我们这些人岁数大了,还会一点普通话,到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就很少会了。所以希望国家富强了可以来泰国办学校。教育要从小学开始。要不然,现在育民学校都是外国人、印度人,你都不是真正的海南人子弟了。”
  采访林明焕老先生是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几乎没什么话题禁忌,什么都可以问,林老先生也什么都愿意说,这种率真的性格,深深地感动了笔者。不过,最让林老先生兴奋的话题,还是关于祖国和家乡的。只要一谈起祖国和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他的话就充满了自豪感。“中国的变化年年都不一样,改变了很多,不但是海南岛变,北京也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有国才有民,有国才有家。”
  没有丝毫的客套,没有话题的禁忌,更没有回避、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林明焕,一位率真可爱的老华侨。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林明焕老先生的访谈自始至终都非常接地气,这位经历了80多年岁月沧桑的老人,还像一位血气方刚的小伙一样,精力充沛,敢爱敢恨,敢怒敢言。这就是他从未改变的真性情,正如他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虽阅历人生80余载,却始终不变!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