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亚文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87
颗粒名称: 序《三亚文史》
分类号: K250.6
页数: 2
页码: 318-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政协文史编写组搜集整理的《三亚文史》,该书是以史实为基本依据,记录地方传闻、家谱琐记、名人志士等内容的史料,用历史的、科学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和评价,具有史料价值。文章还指出,该书的出版为地方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三亚文史 史料

内容

《三亚文史》问世,是全市史学界的一个喜讯。
  这本书由三亚市政协文史编写组搜集整理,所辑录的史实、风土民俗、世事变迁,以及历代知名人物和近代革命斗争中的英烈,都力求用历史的、科学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介绍和评价,使之尽可能符合当时社会背景,触类旁通,具有史料价值。
  古崖州,峙立南疆,历史悠久,居神州一叶屏障之地位。历年来,通过考古和挖掘,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古文化遗址相继出土,如18000年以前人类聚居的“落笔洞”,藤桥一带出土的伊斯兰古墓群。这些古迹反映了崖州古代文化的渊源概况,更是黎、汉两族聚居地区的历史见证。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崖州俗称蛮荒,实属藩镇,昔人少记,古籍缺载,给后人的考查和鉴别带来困难。因此,《三亚文史》编写组肩负重任,以抢救、挖掘,整理与出版本地区的古籍、史料为职责,为古崖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文明的发扬与发展做出衲衣一针的贡献。
  马坚教授1953年在他的《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一文中说:“……伟大的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同胞的祖先几千年劳动的果实,但不完全是他们独立创造的。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多多少少也有些贡献。”马教授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马教授本人是少数民族,故措辞过谦。其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灿烂的华夏文化无疑是各兄弟民族祖先共同创造的结果。
  《三亚文史》,以史实为基本依据,同时也不囿于历史的局限,对地方传闻,家谱琐记,皆以其左右当时社会的举足轻重为原则而决定取舍。兼之一些传闻多有“张冠李戴”,挂一漏万之弊,因为当时这些人物,大多没有载入国史,后来才日益为人民所重视。因此《三亚文史》便担负起这种记述、补充和订正的任务。由于年代悠久,崖州一些名人志士的书稿、史迹以及有关事件和大事年记,大抵多有收藏,目前仍在搜集中。
  纵览全书,瑕瑜互见,即使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的社会全貌,也一时材料难周,故有不少可辑录入本书而未及者。
  本书将陆续分期出版。继刊“萧规曹随”,宗旨不变。并盼史学界人士指引线索,使《三亚文史》日臻完备。限于水平、时间、不尽不实之处,在所难免,期待着史学家们研究、鉴别,不吝指正。
  自去冬以来,市政协几次召集本市各界人士座谈,征稿,得到积极支持,获益不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以及各党派、团体、仁人志士的多方面史实、事迹。广大作者秉笔撰史的热情,也鼓舞着《三亚文史》的编辑者们,更加充分地挖掘在本地区蕴藏的丰富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巩固和发展爱国民族统一战线,为总结历史,教育当代,启迪后人的神圣职责,而尽心尽力。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