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潘先㮙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80
颗粒名称: 致潘先㮙先生
分类号: G252
页数: 1
页码: 303
摘要: 该文主要是致谢潘先㮙先生赠送的《海南民族研究论集》第一集,并表达谦虚的态度,解释自己目前的职务及工作内容。文章中还有提到自己的写作感受和担忧,认为自己缺乏自然之灵气,留下的文章作品不多。
关键词: 潘先㮙 致谢 写作感受

内容

潘先㮙先生:
  4月23日赐寄的《海南民族研究论集》第一集,业已收阅。深感先生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先生在赠书扉页上的签题,称我为“常委”,其实不然,我虽在文化部门做过多年的“守株”工作,奈仅疲于尽职而已,旧话重提,实感赧颜之至。目下廉颇已老,驽驽劳迟,又岂敢奢望“常委”之高位,令先生爱慕空悬,顿感无言以对尊望。而今我任市政协委员,实际负责市文联具体工作,兼主编《鹿回头》文学期刊,偶尔抽空帮助市政协文史科搞点有关文史方面的资料,仅此而已。又,拜读赠诗,颇觉褒意有加,先生借以鼓励之情跃然纸上,虽惶然愧受,却鞭策难安矣。我性爱笔耕,常蘸海水为墨,抒发情怀,多年来虽蹙眉深思于斗室,至今仍觉关山难度,为文、为诗,自感缺乏自然之灵气,更恐误人,所以留下的拙作不多。
  先生赠赐,确有误传和溢美之处,特附一笔,立此存照。
  顺致
  健祺
  蔡明康
  1993年5月3日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先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