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先生喝剩的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77
颗粒名称: 高晓声先生喝剩的酒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95-2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搬家时发现了高晓声先生喝剩的海南米酒,并回忆了他和高晓声先生的友情和高先生的酒道经历。为了纪念高先生,作者将这瓶酒收藏下来。
关键词: 高晓声 海南米酒 酒道经历

内容

今天帮老伴搬橱柜,忽然发现半瓶海南米酒静悄悄地蹲在橱架上面,一看酒色依然清醇玉白,秀色可餐。
  啊,我想起来了,这是高晓声先生喝剩的酒,这瓶酒是他第二次离开三亚前夜,托我带回家里放好,等他下次来三亚时再喝的。
  我平日滴酒不沾,因此这瓶酒一搁下来便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是去年3月9日,高晓声先生偕同李士非伉俪南来三亚度假。老友相聚天涯,便少不了“烟搭桥,酒开路”。我忝末座作陪,看他和李士非先生在桌上打“酒战”。
  席间,高晓声先生把酒当“营养品”喝,十分豪饮。难怪高先生少年时代便有了“酒龙”之美称了。
  高晓声先生老家苏南。那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因此当地农民都以鱼为主食。他们做菜时为了烧掉腥气,所以每家灶前都备一把锡酒壶,壶中装满黄酒,做为佐料杀腥。高先生少年时已经学会了烧得一手好菜的本领,所以母亲常常派他当“火头军”。他趁大人不在时,就抱起酒壶,昂着脖子,咕噜噜地偷喝。他妈一直认为是壶子漏酒,谁又知道原来是漏进高先生的嘴里。
  1958年,高晓声先生被屈打成“右”派。劳动改造那阵子,由于他个子小,身体差,没人要。为了更好地“脱胎换骨”,高先生拿起工具,主动下乡帮助农民改建炉灶。他手巧心灵,科学性强,砌出来的炉灶款式新颖实在,省燃料,炊烟少,好使用,备受农民欢迎。炉灶砌成,便杀鸡具酌,邀往做客。高先生酒德极好,酒在口头,事在心头,不因喝酒而糊涂误事。
  高晓声先生“老马识途”,对酒道很有经验。有人劝他戒酒,他便劝人戒饭,性嗜酒已经达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最高境界。他更有一个怪癖,有酒喝时一般不尚和女性同桌,并告诫朋友切勿和女士斗酒。人问为什么,他便直言:“女将上阵,必有妖法。”在文坛这个圈子里,很多人都熟知高晓声先生这句名言。
  高晓声先生又“发明”了酒能创造美的理论。是的,酒喝得恰到好处时,的确能创造出人的俊俏和秀美。对了,我想起了李太白举杯邀月的神韵,史湘云醉卧花丛的风采,不喝酒是“克隆”不出来的。这也难怪高先生切肺改胸后人刚康复不久,便又和酒兄“破镜重圆”,从此,他便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晓声先生真无愧为“住世为酒人,出世为酒仙”的酒虎诗龙。黄酒、白酒、国酒、洋酒,什么样的酒,他全能对付。然而,他寄存在我们家里的这瓶海南米酒,自然是再也喝不上了。
  为了忘却的纪念,我特意在高晓声先生寄存的这瓶酒的盖子四周,小心翼翼地用白蜡加以密封,同时又在酒瓶身上标贴着“高晓声先生喝剩的酒”之纸条,和我收藏的古玩,放在展室的玻璃柜里,以志这位“风雪衣单知岁晚,江湖酒病与年深”已经远行的文坛宿将。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晓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