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元宵嫁鼠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71
颗粒名称: 崖州元宵嫁鼠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266-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海南岛崖州地区流传的元宵独特民俗“嫁鼠”。文章详细讲述了这一独特的民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流传情况,并描述了当地人在元宵夜用海棠油灯点燃,追赶老鼠的场景。现在这一民俗已经经过改良,变为全家一起唱歌的欢乐夜晚,但仍有浓厚的元宵味。
关键词: 崖州 元宵 民俗

内容

元宵嫁老鼠,是古崖州人民的淳朴民风,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历代盛行不衰。
  崖州嫁鼠民谣,一唱一和,曰
  公敲锣,
  婆打鼓,
  元宵嫁老鼠。(合)
  公没米,
  婆没薯,
  农人好辛苦。(合)
  老鼠精,
  听吩咐,
  寻个好家给你住。(合)
  四所村,
  陈家府,
  老昌伯屋是大户。(合)
  有田庄,
  有老谷,
  还有鱼肉你滋补。(合)
  元宵夜,
  嫁出屋,
  老鼠精啊快开路。(合)
  这首嫁鼠民谣,庄谐兼而有之,让人听后捧腹。直到今天,仍然传唱不衰。
  崖州农村每年一入新正,就开始有“灯火烘春”的浓烈年味。新年还未来到之时,家家户户灯烛早见繁盛,嫁鼠用的灯油、灯盏也提前准备好。特别是元月十五,真是“天上元宵,人间灯夕。”元宵夜农人就在谷囤旁、磨笼边、灶头上,以及平日老鼠经常穿梭行踪的地方,就以碗屁股做灯盏,拧棉花为灯心(或灯心草),倒上盈盈的海棠油,让油灯通宵达旦地点燃着,此一举动,崖州人俗称“元宵嫁老鼠”。
  崖州元宵夜,各家灯火,旮旯角落,一齐通明。灯影散尽远近,月影幽静高深。海棠油灯悄悄地发出了噼噼啪啪的响声。因为老鼠胆小怕光怕响,它们一时感到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平日弄得江翻海扰、逞性妄为的老鼠群,此时便也不苟“言笑”,销声匿迹,平心静气,安分守己地“屈蹲”在地洞里,绝了那肆行奔窜和大劫无忌的行径。元宵之夜的情景似是老鼠已经远嫁出家去了,真的是去得无影无踪似的。
  崖州“嫁鼠”的因缘,是老鼠对庄稼的危害。我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老鼠失却本性它们便成妖怪。村子里曾经发生过二斤老鼠背走三斤鸡的故事。这些都是奇特的灾异现象,因此,老百姓叫它们为“鼠贼”。奶奶还说壬子年(民国元年),村上老鼠结群衔尾过村前溪,村里人也叫此异象为“鼠妖”。另外,还有更重要的缘由是旧时官府盘剥民粮,衙门每年向农民征收田粮入官仓时,规定每100斤谷子要扣除一斤作为“鼠耗”。这是官方巧立名目加收民粮的手法之一。在旧社会,农民为了减轻负担,确保颗粒还家,所以他们常常和官衙发生矛盾。因此农民便托元宵“嫁鼠”的民间风俗,用这一方式,从一个侧面谴责“老鼠”伤农来反映官方坑农,民不安生的苦难境况,道出了人民无奈的愤懑。
  现在崖州人仍然保留着元宵“嫁鼠”的旧风俗,但是在其做法上,今天已经不再使用其海棠油点燃而改烧蜡烛“嫁鼠”,在内容上与昔日相去甚远。如今元宵嫁鼠夜,只见大哥大姐,带着小弟小妹们,坐在院落里,改唱着少年儿童喜爱的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浸润心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又增添了浓浓的元宵味。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