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民俗:看指纹、摸螺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70
颗粒名称: 三亚民俗:看指纹、摸螺子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263-2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崖县)民俗中的“看指纹、摸螺子定亲”传统,包括对顺口溜的解释和如何进行看指纹、摸螺子活动的流程。同时强调了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崖县民俗 看指纹 摸螺子

内容

看指纹,摸螺子,是三亚(崖县)人的传统民俗。
  它有一个“顺口溜”,十分优美动听。这个顺口溜是孩子们成长的云梯,孩子们自小就在这个顺口溜中自由自在地尽情遨游,满足了他们少年时代的好奇心。直至今天,三亚民间,人人都能背唱如流:
  一螺脚飞飞,
  二螺走脚跛。
  三螺没米煮,
  四螺有稗蒸。
  五螺多田庄,
  六螺发稻行。
  七螺骑白马,
  八螺坐红轿。
  九螺口苦涩,
  十螺话难说。
  十句顺口溜中,三亚人认为“七螺骑白马”和“八螺坐红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且用“骑白马”对“坐红轿”更加胜出前人一筹地以“白兰地”对“黄梅天”。前者的意境更加切合农村实际,又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是绝妙的好对句。
  常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三亚民间在婚嫁风俗中,除了“红纸合命”外,还有“看指纹、摸螺子定亲”的民俗。乍听起来觉得怪诞,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因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以及生活习惯的诸多不同,所以,就形成了民风民俗的多元化和乡土化。
  我们村里的阿林二婆,人生观音面、长颗菩萨心。她看指纹、摸螺子十分精准。二婆更是百家千户的义务“120”,看指纹,摸螺子,随叫随到。所以村里的大嫂、大姑、大娘、大婶们,常常携着孩子上门讨句吉利话,回家好睡觉。
  二婆看指纹、摸螺子前,首先做个摸螺动作过门。她的脑子好,会弯转。如孩子十个指头仅有三螺者,她便说:好哇,好哇。海螺肉甜,溪螺汤香,侬稍等下子,让二婆一起摸它回来。啊!侬真好彩,二婆摸到了。然后她就在孩子的指尖上,轻轻地用手“摁”了一下。最后说,好啊,有了,有了,“四螺”。四螺上崖州歌诀了——“四螺有稗蒸”。乖,真好呢,趁着螺子青鲜,快给妈拿回家去蒸稗吧。
  民风民俗,具有较强的认识意义和文艺价值。三亚“看指纹,摸螺子”是地方文艺的创作素材和源泉。今天,海南文艺团体各路团队所演出的优秀节目之一《摸螺》舞蹈,或者是从三亚民俗的“摸螺子”时的表情、动作中,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后搬上了舞台,成了文化界的艺术精品吧。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