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疍家名称及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23
颗粒名称: 三亚疍家名称及其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109-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的“疍家”人,包括他们的迁移史、名称由来、生活习俗和住所情况等。同时,介绍了该族群在旧社会中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关键词: 三亚疍家 名称 习俗

内容

泛舟江海,舟楫为家。
  题记
  三亚“疍家”人,他们在何时何地迁来三亚居住,至今仍众说纷纭,或说从福建迁来,或说从广东南迁。同时对“疍家”名称也存在着多种解释。有些人认为“疍家”乃为“客家”。因为“客家”乃由北方迁来南方,当他们南迁的时候,肥美的地方早已有人居住,迟迁者留住山岭之旁,有的漂泊河海之上;近山岭的叫作“客家”,住水面的叫作“疍家”,这种传说都没有史实证明。
  最近,我从中山大学图书馆获得《疍民的研究》一书,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作者是海南著名学者陈序经先生。据该书载:崖县(今三亚市)有“疍民世居的保平港、大疍港……”
  三亚市“疍家”,原为广州南岸一带陆居的“疍民”。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由于盗贼和兵灾的双重压迫,他们携妻负子,漂流入于崖州。据《疍民的研究》称:“疍民始于崖县濒海的保平、大疍、望楼港诸处定居,间种山园,置产,养牛,耕种,登陆附籍。”后不堪农情之恶,而移居三亚港,造船入海,以渔为业,从此便定居于三亚港南海之滨。
  为何称他们为“疍家”:说法多至六种,而两种是主要的。
  据《疍民的研究》称:“疍民世居艇船,以艇船的形状似蛋半剖形,上盖以蓬,又像其他一半,故曰‘蛋艇’。因为艇形似蛋,也叫‘蛋家’”。
  考屈大均先生《广东新语》,卷十八册《语蛋家艇》条目:“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
  又细研《远征中国记》一书,系英国人秉钦在公元1842年著,也持此说。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某年江水泛滥,他们一切财产都付诸东流,他们无法来纳税,请求免税一年。第一年曾得到政府允许,到了第二年,他们同样无钱纳税,可是此次政府硬要他们纳税,结果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以蛋代钱”。这样相沿下去,直到一班新的政府人员,不准他们“以蛋代税”,他们没有法子,每遇政府人员收税的时候,人即迁移下艇,他去以避。政府见他们逃避不纳税,下令没收他们岸上的土地,同时不准他们再登岸居住。他们从此漂流江海,“以艇为家”,“蛋家”这一名词也就从此而来。
  三亚“疍家人”,男人多留平头,女人已婚的多梳髻,未婚者多梳辫。《琼州府部棠考》载:“疍妇髻垂后,或插簪包金,戴平头藤笠”。每年端午这一天,包粽子,饮黄酒,门口挂青艾,以“辟邪”。次日,男人则鼓角擂吹,人呼橹击,以舟竞渡于海,女人多浴港湾披发而归,谓之吊屈原。
  居家大方简洁。住所大概分为:屋、栅、簰、艇四种。栅傍水而筑,全部基础多用杉木。水涨时,从远处看去,好像浮在水面上一样。栅顶尚盖铁皮,地板厚约五公分。世世以船为宅。贫者架竹为簰。
  人胜水性。自称“龙种”,籍称“龙户”。民爱音乐、戏剧、国技和象棋等。在一般雅人韵士心目中,他们生活在一叶扁舟上,容与中游荡漾于清风明月之间。岂知在旧社会里,“疍民”从早至暮,春去冬来,出没在烟波里。捕鱼者少得鱼食,过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疍民们的生活依然穷困着……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