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中正中学遗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18
颗粒名称: 崖县中正中学遗闻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三十五年起,崖县国民党利用蒋介石的名义设立中正中学校,经过考试甄别录取学生,并且介绍了其中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经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局的变化,中正中学校最终改名为榆亚中学校。
关键词: 崖县 中正中学 遗闻

内容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季,崖县国民党——党、政、军“三位一体”,为了“恭迎”蒋介石次年(1947)六十岁大寿,他们出于政治功利之盘算,便借主子“中正”之大名,想来吮吸其政治乳水,因此即紧锣密鼓,一齐发力,操办设立起“崖县中正中学校”,此一谋略,颇为好棋。
  当年他们利用旧日的经济部(今三亚市人民武装部地址)原有的厂房、住所、礼堂等设施,改建成为中正中学的教室、礼堂、饭厅和教员宿舍等。此外,学校大门,也换旧得新。校门口两边的砖柱上,写着孙中山的一副联语,上联:养天地正气,下联:法古今完人。经过改造了的设备,看上去,倒也有几分平心静气和善气迎人的感觉。至于学生宿舍,也借得了王鸣亚官邸(曾作崖县粮食局办公楼)三层楼作为学生的住所。
  一切筹办妥当后,接下来学校即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向全海南岛扩大招生。当年计划招正取生100名,备取生20名共120名(初中班)。办学人为了宣传扩大其影响,在张贴招生布告的同时,也张贴了聘请张发全(张发奎胞弟、大学教授)桴海抵三亚任中正中学英语教员的消息。因此,全岛学子闻讯,都纷纷赶到三亚报考应试。其中许些学生,慕名中正中学,想来这所学校(择校),开卷磨剑,也来做个“插队青年”。所以,一时报名的学生约有1700人之多。中正中学入学考试不出作文题目,语文科考试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按试卷编号,单号卷,默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双号卷,默写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学生入学后,经过考试甄别,分中一、中二两个班上课,每个班60人。
  近日,我访问了当年中正中学中一班学生洪国治(三亚市港门村社区人,92岁),老人说,那年考试,三亚共设二十多个考场,场所借三亚中心小学的教室用做考区。考试后三天,就放榜公示考生名次。梁树勳(三亚市港门村人)、陈家远(三亚市红纱人)、刘名英(三亚市羊栏人、回族),前三名考生都是崖县人。三江考才,独领风骚。可足以证明,崖县学子,不是俗人。
  我早就听闻,原中正中学廖树藩先生(三亚崖城人),学识渊博,善教语文。洪老告诉我说,廖先生的经验,就是三国东吴孙权教吕蒙读书的话:“始就学,笃志不倦。”廖先生当年就和学生讲过三个读书的小故事:捡蘑菇、打野鸡,还是捉松鼠?要订好读书计划;蜜蜂采集百花与酿蜜,博与精的方法;宋朝人怎么知道周朝的事?读书要善于思考,要学会“举一反三”。一本书就是一个先生。以上都是当年先生说过的话。这个教导到今天已经有70个年头了,现在洪老依然不忘。
  国民政府,每况愈下。由于诸多原因,崖县国民政府行函告示曰:
  崖县中正中学校,从明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1日起,改名为崖县榆亚中学校。以后不得启用中正中学之名章。
  特此
  告示
  崖县国民政府(公章)
  民国三十七年11月12日
  校长室接到县府告示后,立即将其原件张贴在学校的揭示处。
  第二天上早操课时才发现,已经有个崖县的“崔颢”,在告示下面的空白处,妙笔生花,文从字顺地,补题了两行极为有趣的文字,曰:
  刮民政府一张白纸黑字告示,
  中正中学民国三十八年夭亡。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崖县中正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