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讨伐龙济光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04
颗粒名称: 崖县讨伐龙济光述闻
分类号: K825.2
页数: 3
页码: 49-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济光是民国初期军阀,扩充军队,独霸一方,大开赌局,聚敛钱财,强行变卖寺庙房产,欺压百姓,最终被陈炯明赶到了海南岛。沈辉是龙济光的爪牙,在崖县推行田赋“改革”,一年田粮,三年预征,甚至四年预征,还拍卖官产,没有上缴省财政厅,却交给宣抚使龙济光。崖县公产被龙济光一人独吞,引发了城乡上下的游行示威。
关键词: 龙济光 民国 人物

内容

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民国初期军阀。1907年拥兵一万六千多人。扩充军队,独霸一方,史称“济军”。
  龙济光,团练出家,德不配位。1913~1918年,先后任广东安抚使、都督兼民政长(省长)。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专制广东三年,大开赌局,聚敛钱财,不久调离广州时,所盘剥得来的黄金、白银等财物用三年时间竟搬运未完。一口独吞,永不满足,声名狼藉。
  龙济光,胡作非为,一手遮天。为挺袁世凯(袁侄女嫁龙第九子)称帝,强行变广州药师庵的房产入官户,拍卖后所得巨款,悉数交到了袁世凯的金库里。那时候,他一方面与扎裤尼姑上床,一方面又强迫师姑还俗。不从者,便匪言寇语恶骂说,不肯还俗的,就卖你妈。造成社会不安和部下不满。不久,袁世凯一死,龙济光便被陈炯明赶到了海南岛。
  1917年1月,沈辉到崖县任知事(县长)。沈辉是龙济光的爪牙。沈辉到崖县,龙济光给沈辉配备“济军”100名,长枪100杆,以加强田粮和地方税收的劫夺。
  龙济光在海南,老奸巨猾,匿身州县,舞法扰民,他给沈辉出“点子”,要他立即在崖县推行田赋“改革”,一年田粮,三年预征。沈辉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真是心如蛇蝎。沈辉变本加厉,却把三年征擅自改为四年预征。更恶劣者,借口全县的“嫁妆田”,俗称“先己田”,说什么过去起征点低,要预征五年,以偿还官仓的损失,所补交的数量将由官府征收田粮入仓时一次性代行扣除。
  “嫁妆田”,是崖县民间在分家时,由祖父或父辈主持,特意留给他们孙女或女儿的一份“己业”,其收入每年放利生息后,全交与女儿作为嫁妆的花销,体现长者的爱怜之心。崖县民间,有此古俗。
  由于龙济光的“预征法”,断去了女子的嫁妆添购,所以那时农村女子长大了不能出阁者为数不少。因此民间怨声载道,故便有了“盗不入大女家”一句老话的流传。
  龙济光的预征手法,农民怀恨于心,想找个方式发泄。崖县民间,许些人有文化,他们读过《红楼梦》,知道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是贾府中的四位丫头。曹雪芹为了表现贾府书香门第源远泽长,所以暗以:琴、棋、书、画艺术命名。崖县人粗懂曹老先生的意思,他们便用语义双关的方法,也给自己的子女命名为:“易贞”(预征)、“弘精”(横征)。恰到好处,两者字音相同,来表示对龙济光的鱼肉乡民和苛征暴敛的愤怒。
  龙济光、沈辉,狼狈为奸,灯下设盟。龙济光指使沈辉,拍卖崖县官产、公田。据《三亚古今纪事》:“民国六年(1917)10月,崖县知事沈辉,拍卖官产七起,卖价连同照费,共获光洋4212.96元,没有按照规定上缴省财政厅,却交给宣抚使龙济光。”
  龙济光一人独吞崖县公产的消息,不翼而飞,传遍了全县,一时城乡上下,群情激愤。在崖城地区,以青年学生和思想进步青年陈英才、黎茂萱等为发起;在保港地区,由麦宏恩等人为骨干;在藤桥地区,以李茂文、李光灿、胡太昌等人为首,组织发动所属学校师生和乡村民众数千人,然后以崖城、保港为中心(藤桥地区在藤桥市),他们排长队,举旗帜,呼口号,一起走上街头、村道,游行示威。学校师生,走在前头,高唱《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除军阀,
  除军阀,齐奋斗;
  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齐奋斗。
  歌声一字一句,旋律简单,容易上口,词意旗帜鲜明,表现出当时人民群众、学校师生,群情激昂的革命斗志,情绪饱满,步伐坚定地走在游行示威的道路上,一时震惊崖县官衙。据《三亚古今纪事》:“崖县知事沈辉,惊魂未定,挟官印潜逃,地方各界推举郑绍才(崖县铺子市人,清举人,笔者注)为代理知事。”
  1918年,龙济光从琼州渡海偷袭雷州半岛,又遭李烈钧部,打得割须弃袍在“潼关”,夺船避箭在“渭水”。只好率残部乘船渡海北上,来到北京寄食于段祺瑞门下。后买宅定居于北京朝阳门大街。1925年3月9日病逝,葬于北京铁塔寺,结束了他的军阀生涯。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龙济光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作品

国民革命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