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崖县梅山交通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03
颗粒名称: 神秘的崖县梅山交通站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4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共崖县县委为了加强和西南临委的联系,建立梅山交通站的过程以及交通员面临的困境和斗争。同时也介绍了梅山乡党支部及全乡人民团结一心,展开勇除汉奸、智解保长的斗争,并通过“分化互解”和“打拉并举”的方法,将大多数敌伪人员争取过来为抗日事业所用。最终,梅山交通站在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下,为崖县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 崖县 梅山交通站 抗日战争

内容

1939年3月,中共崖县县委,为了加强和西南临委(琼崖党委派驻昌感的党组)的联系,及时地获得敌人情报与开展对日斗争,因此决定建立梅山交通站,并把建站的任务交给梅山乡党支部和乡民主政府去完成。
  梅山乡党支部在琼崖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艰难竭蹶的处境下,愉快地接受了建站的光荣任务。
  从梅山到西南临委,全程有100多公里之遥,而且沿途平原有日军设防布守;山区更有敌伪军驻扎巡逻,真是:四邻多垒,岗哨林立,荷枪实弹,戒备森严。但是梅山乡党支部紧紧地依靠人民,神秘般地开辟出“一海二陆”的交通线。“一海”:即梅山——角头——望楼港——莺歌海——昌感县的墩头和西南临委联系。“二陆”(平原区和山区)。平原区:梅山——桔棵——中灶——望楼港——新村——新丰——老孙园——七寒头和西南临委接线;山区:梅山——桔棵——山脚——抱笋——草岭——红五——山公穴——翁公头坡和西南临委联络。
  交通站的任务是“三送”:送公文,送情报,送党、政、军(青年抗日入伍新兵)人员的安全过往。事关大局、责任重大,既要做到交通顺达,又要做到万无一失。因此,梅山乡党支部“伯乐相马”,十分认真谨慎地从“青抗会”和“民兵中队”里,遴选出机智灵敏、胆大心细的孙光林、麦亚保等人当交通员。他们吃着自家饭,穿着自家衣,为了抗日,交通员奋不顾身,生死存亡,首当其冲,来去如风地走险在交通线上。有时陆上交通突然出现敌情,马上随机应变改走“海上”。以三条路线作为“足球场”似的常常和日军“踢球”。如踢边受阻时,立即将球传中过渡,等待机会创造条件去“破门”的“游戏”。梅山交通员在这三条交通线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日军斗智斗勇,搞得敌人焦头烂额,人不知,鬼不觉的。“有时一次接送的人数,竟达四五十人之多。地下交通线的建立,沟通了党组织上下级之间的密切联系,极其有利于抗日工作的开展。”①
  村子里的汉奸,怀疑梅山交通站是“青年抗日会”所为,所以他们便向日军告密,因此敌人在1940年春季里的一天,突然举兵“围剿”梅西村、梅联村(角头村)。鬼子一进村,就丧心病狂、穷凶极恶地逐户搜捕群众数十人,并且惨无人道地杀死两名“青抗会”成员,又纵火烧民居,房屋夷为平地,财物一扫而光。紧接下来,便是“清乡”,推行十天一“围剿”,五天一“清乡”,所谓“彻底治安肃正”的方针,其目的是恫吓、威慑群众对交通站的保护和支持。
  不久,日军在汉奸、特务和伪保长的配合下,在梅山的战略要地位置上,筑工事、设兵防,阴谋“封锁”梅山交通站和西南临委的联络。因此敌人便在梅东村的牛头岭、梅西村的高土墩、长山村的白土园,分别筑起了三座碉垒,同时又有日军三个派遣队驻守,实施:“三相”——防地相连、环海相接、守兵相望,日夜死盯着梅山抗日根据地和交通站的一切动静……
  为了坚决打击日军和汉奸的破坏,确保梅山交通站的畅通无阻,梅山党支部在县委的领导下,指引全乡人民团结起来,开展勇除汉奸,智解保长的斗争。他们那时采取了“分化互解”和“打拉并举”的方法,向汉奸、保长指明,日本人早晚总是会回去的,大家都是梅山人,不要和自己的乡亲伤和气,喻以民族大义的教育。经过不断的斗争,大多数的敌伪人员,都给争取过来为我们所用。从此梅山再也没有汉奸给日军通风报信了,因而敌人就失去了耳目,变成了“耳聋”“眼瞎”。就这样,梅山交通站便更加神秘地活跃在崖县抗日斗争的最前沿。
  梅山交通站,是一个神秘的交通站。1941年9月,琼崖抗日独立大队第3支队,奉命执行战略东移来崖县,县委派李大和、孙惠公当向导,前往乐东县乌槐岭接应。“3支”近200人全副武装,由李、孙二人引路进入了梅山交通站路线开始东移。他们暗渡陈仓,越过封锁,顺利地到达崖县梅山。“3支”在梅山活动数天,筹足军粮和补充军备,经仲田岭最后抵达万宁县六连岭抗日根据地,完成战略东移任务。然而一贯主张“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自命不凡的“皇军”,却一点儿未曾发现过梅山交通站的“蛛丝马迹”。梅山交通站和它的无名英雄,长期在崖县的抗日斗争的艰难岁月里,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人们所称道和尊崇的。

附注

①《崖县革命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