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熀与烧旗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民间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004
颗粒名称: 王熀与烧旗沟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文章讲述了明末清初时期崖州北厢壮丁王熀领导下的黎汉义军组织抗清斗争,但最终失败,王熀在烧旗沟处与义民们告别并烧掉印信和旗帜,来纪念这段历史,人们把烧旗沟以及周边地点都与“大兵”联系起来,成为一段悲壮的历史。
关键词: 传说 旗沟 王熀

内容

(汉族)
  在天涯海角游览区东侧,有一条溪流从北面山中流来注入南海,溪流名叫烧旗沟。这个名字的来历与一位崖州志士组织义民抗清的历史有关,这里有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明末清初,清王朝强令汉人剃掉头发,表示忠于清朝,对不愿剃头归顺清朝的人们残酷杀害,全国各地爆发了反抗清朝的斗争。崖州北厢(现三亚市崖州区官塘村)有一个志士名叫王熀,他的父亲等十二位崖州君子抗拒剃发而被砍头,因此怀着一肚子仇恨,发动了崖州的黎汉义民千余人,开展抗清斗争,先后攻下了崖州,感恩、昌化、儋州四城,他又联络海南各地的民众和李自成的余部,一连收复了十几个州县。王熀立下无数军功,被南明朝桂王授予总兵职务。但后来受到奸臣的排斥,被降职为副总兵。然而,他以反清复明的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跟随桂王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抗清。后来,清军攻下云南,桂王逃亡缅甸,王熀只好带领义民返回崖州。
  王熀带领跟随他抗清的崖州义民,回到天涯海角下马岭。这里是崖州东路的第二重关隘,往西几铺路就是崖州城了。他就地安营扎寨,了解民情,观察时势。寻找继续抗清的时机。崖州府得知王熀带领一支义军在这里活动,便派兵前来围剿。王熀义军英勇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数百人的义军大部分战死了。王熀带领幸存的义民突围入山,过了一段时间才又回到下马岭脚下。
  王熀深知灭清复明已经不可能了,非常忧伤痛苦,吃不下,睡不眠。他像发疯一样,有时望着大山狂呼大喊:“我的大明天下啊!”有时又面朝大海擂头捶胸:“我的大明江山啊!”义民们见此情此状,都流下悲愤的眼泪。
  这天,山风呼呼,海浪哗哗。王熀一早就把义民们召集起来,带到小溪流入海口近处。在沉重的鼓角声中,王熀掏出印信,脱下杆上的旗帜,放在小溪流的沙滩上,然后带领众人跪拜。王熀声音沉重地对义民们说:“明月被乌云盖住了,大明江山已落入清军之手。大家今天就此分手,回家与亲人团圆吧!”说罢,一把火把印信、旗帜烧了。
  为了纪念抗清志士王熀和崖州义民,人们后来就称这条溪流为烧旗沟。溪流入海处的港口禁港,也改名为烧旗港,溪流上的木桥叫大兵桥,溪流旁的田叫大兵田,附近的黎村叫大兵村。

知识出处

三亚民间故事

《三亚民间故事》

出版者:南海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海南岛和其他地方一些地方风物的传说,包括鹿回头、金鸡岭、螟支洲等;文化起源的内容,包括天涯海角的祭祀、石门子仙女赐姓氏等;动植物篇的故事,包括海螺姑娘、龙蹄、劳鸟养鸡等;风俗篇的内容,包括端午节、土地公庙等;人物篇,包括鉴真和尚、王幌等;故事篇的不同主题,包括机智人物、幻想、生活、笑话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景禄
责任者
王隆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