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广州交通学校去“上山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54
颗粒名称: 我从广州交通学校去“上山下乡”
分类号: G640
页数: 3
页码: 247-249
摘要: 该文记述了作者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前往海南岛南岛农场接受再教育的经历。他们住在用泥巴和茅草混合而成的茅草屋中,参加大开荒进行农垦和体力劳动。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毒蛇的威胁。这段经历让他从一个城市学生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垦工人。
关键词: 上山下乡 海南岛 再教育

内容

1968年,广州的中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上山下乡”的热潮,我就读的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为了完成“上山下乡”的光荣任务,在各级领导和军代表的动员下,我们投身到“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报名到海南岛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就在启程的前几天,我的爷爷专程从香港赶回广州,对我千叮咛万嘱咐,教我如何打包行李,如何防晕船,如何补充食物,并要求我与同学搞好关系,团结一致,互相照顾。
  “红卫轮”搭载着我和我的同学们,也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希望,经过了一天一夜乘风破浪的海上航行,28日早上顺利到达了海口市的秀英港。
  利用在海口市逗留一天的时间,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听听海南人讲的什么话,后来我学会海南话也正是从那时候的好奇心开始的。
  第二天,南岛农场派了一辆大货车到海口来接我们。
  南岛农场位于崖县中部,与高峰、羊栏、育才三个公社相邻。从海口到南岛农场场部,汽车要开13个小时才能够到达。先走榆亚东线到崖县县城三亚镇,再走榆亚西线到羊栏公社,然后右拐走三十多公里到场部。
  榆亚国道当年是土路,一路上,汽车扬起的黄土纷纷撒落在了我们的身上。至于从羊栏公社到农场的三十多公里的黄土路,这条烂泥路修在半山坡的路段又窄又陡,仅够一台大货车通过,汽车在山路边一直在爬坡,路中间还有很多被雨水冲刷形成的道道沟壑,导致汽车一路爬坡,一路颠簸,险象环生。这样的山路我们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在海南我们是第一次经历了,大家都紧张得不敢张开眼睛看,任由汽车在山间小路颠簸着缓慢前行。好不容易才到达了南岛农场场部,已是傍晚时分。
  接下来我们全体同学都被安置在了永红队,那用泥巴和茅草混合而成的茅草屋,就成了我们的住房。床是用四支树杈架的床架,最漂亮的当属那床板,几块用树木锯平的板子往架子上一铺,就是床铺了,比起那些用竹子编成的竹片当铺板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屋顶是用山上割下然后晒干的茅草编成茅草片,铺上去的。队长赵成业还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把砍刀,一把锄头,一顶草帽,这就是我们用以“战天斗地”和“修理地球”的劳动工具。
  在学校我们学的是汽车驾驶、维修的专业,但到了农场却并没有让我们学以致用。我们就这样戴着草帽参加大开荒,扛着砍刀和锄头,到深山老林去爆破石头,砍岜,扛树,挖环山行,垦荒植胶,每天收工回来,人累得都不会吭声了。不几天,我们的肩膀和手都打起了水泡,磨破了皮,手掌都无法张开,衣服也不能洗,以后,水泡慢慢地变成了硬硬的老茧。满手的老茧,黝黑的脸庞,一身的汗水,两脚的泥巴,不用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真的从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学生,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垦工人了。
  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对毒蛇的侵害。记得有一次我们早上外出后回到了宿舍,我突然发现在床铺枕头边有两颗发亮的圆点,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时就吓得马上跑出了房间并且大喊了一声:“我床上的是什么东西啊,会发亮光的!”当时就有一个同学马上点亮了一盏马灯,在马灯的微弱灯光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条灰黑色拇指般粗细的毒蛇。“蛇!”“有毒蛇!”这时,大家被吓得惊慌失措地大叫起来,这毒蛇把我们都给吓蒙了!接着大家“轰”的一下子都纷纷夺门而出,但也有大胆的同学抄起了木棍砍刀要去灭掉这条毒蛇!而这毒蛇趁着大家都跑到了屋子外面的机会,也消失得不知所终。从此以后,我们每天下班回宿舍和睡觉前都要检查两遍,以防再有毒蛇伤害人。
  除了在房间出现毒蛇外,在洗澡房里也时常有竹叶青蛇出现。我们队当年男生的洗澡房只有一间,大概有一平方米,还是茅草房。那天,日落西山,劳累了一天满身汗水的我提着水桶,到水井打了一桶水,就进去洗澡,当时没注意,洗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竹叶青蛇,正瞪着眼睛看着我,吓得我脸色铁青,大声喊叫着“有蛇!”“有蛇!”没有穿衣服就跑出了洗澡房!这么近距离地面对活生生又到处爬行的毒蛇,我是第一次!这可怕的、深刻的阴影我是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年物质匮乏,供不应求。在伙食方面,食堂常年缺荤少肉,多是蔬菜、酱油水和豆酱水。队里养的猪是逢大节日才杀一次,大家难得有机会打打牙祭。虽然国家每月每人供应四十斤大米,但由于肚子里缺少油水,再加上体力劳动强度大,四十斤大米都不够吃。所以,有时候吃不饱就会扛锄头上山去挖当地苗村、黎寨的村民收过而没收干净的木薯或地瓜,然后或烧或煮应付一餐。后来,知青们就只好几个人合伙托人从三亚买回一些咸鱼来下饭,再后来我们就向老工人学习,自己养鸡鸭,以此增加营养。还有就是向广州的父母亲求援,让他们通过邮局邮寄一些花生油、腊肠、腊肉、白糖、咸鱼和肥皂等食品和生活用品来改善生活。
  在艰辛的日子里,每当我们的同学收到了家里寄来的食品时,都会请大家来分享。因此,知青岁月中结下的情谊我们回城后至今仍然保持着,坚守着,犹如家中的兄弟姐妹般亲切,一人有事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帮忙克服和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年,一年一度的招生、征兵工作开始了,我们也等到了考大学及应征入伍的机会。那时我们风华正茂,青春热血,都纷纷报名,可毕竟名额不多。就这样,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回城读书、继续深造、应征入伍、保家卫国的机会,这使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
  1969年农垦改制为兵团,成立了汽车连,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汽车驾驶和维修这一专业技术终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同学们重新被安排到了汽车连,有的还被安排到了其他缺乏汽车驾驶员的团去当汽车司机,工资也按技术等级发放,还补发了差额,我们的学历也得到了承认,这对我们之后的回城工作奠定了基础,我直至退休,一直都在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
  岁月流金也留金。海南这片热土留下了我们的青春足迹,留下了我们的黄金时代。历史记载了我们艰辛的努力和付出,农场老工人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以及生活上的照顾,使我们深深地懂得了在人生的路上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已经成为历史的青春年华,融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曾经的“知青岁月”!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冼志杰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岛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