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港公社农场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89
颗粒名称: 保港公社农场的变迁
分类号: F323.6;F306.1
页数: 5
页码: 363-3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崖县保港公社农场的历史演变,包括建立“保港五料作物场”的过程,第一次迁移和建立“泥塘分场”,第二次迁移和改称“保港公社农场”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该农场的上山下乡和安置知青的历史。
关键词: 崖县保港公社农场 上山下乡 知青

内容

知青上山下乡是时代的潮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出面组织的一项大规模行动。无论是从发动和组织的基本动因,还是从经济和社会的客观现实,这个潮流的兴起,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时的保港公社农场,为本公社的唯一知青安置点,也是这一时代、这一潮流中的产物。该农场自1974年正式接收、安置了上乡下乡知青,拉开了保港公社农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序幕,为崖县知青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保港公社农场知青点的变迁
  “保港五料作物场”的建立
  保港公社农场的前身是“崖县保港公社五料经济作物场”(以下简称“保港五料作物场”),始建于1962年初,位于保港公社头灶大队盐灶大桥东边的“落海四园”,地名叫“恩穴埌”。当年,羊杰臣、周建民分别担任保港公社党委书记、社长。为了发展公社集体企业,公社决定从隶属的港一、港二、临高、保平、头灶、沙埋等6个大队中,抽调回乡知识青年、基干民兵30多人为骨干人员,在保港公社盐灶大桥东边的“落海四园”建起了“保港五料作物场”。
  建设“保港五料作物场”的动员会,在保港公社大院召开。公社任命在1961年曾经出席全国青年民兵积代会、被朱德总司令授予“青年民兵积极分子”,并奖励1支半自动步枪的黎启智为第一任场长,还任命了潘祥太为会计员、陈国丰为出纳员(后回港一大队当书记)、林咸仁为技术员。当时,由于物资紧缺、经济条件差,公社只给上述人员佩戴大红花,另外发放毛巾1条、口杯1个。但是,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是人们都讲无私奉献,大家的情绪高涨、精神饱满,会场上锣鼓声、口号声响彻云霄,现场气氛热烈。
  建场伊始,在黎启智场长的带领下,实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全面发展的办场方针,大面积垦荒种植,在“恩穴埌”开发种植了椰子树50多亩,在“跑马坡”开发种植了椰子树30多亩,在沙埋“猴子山”开发种植了椰子树50多亩,又种植了胡椒、克香、香茅、甘蔗等作物50多亩。还种植几十亩水稻,实行粮食补给,生产发展初见成效。
  “保港五料作物场”的第一次迁移
  1965年是“四清”运动后期,公社领导班子换届,新上任的公社党委书记王啟正为了扩大“保港五料作物场”生产规模,决定把该场搬迁到沙埋大队辖地的沙埋山坡上。并要求公社各大队都给该场新盖一间茅草房,作为新的场部。同时,保港中学也在沙埋设立了分校。至此,“保港五料作物场”完成第一次迁移。
  保港公社辖下的沙埋大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生产大队,大队社员全是黎族同胞。沙埋山坡背靠连绵的大山,前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溪,有一条公路直达村前,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景优美。
  场部迁移到沙埋后,根据既定生产方针,一方面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组织全体员工开垦荒山,抓紧种植香茅、枫茅和椰子、甘蔗等作物300多亩;另一方面为改善员工居住环境,自己动手建窑烧砖盖瓦房,发展势头非常好。
  建立“泥塘分场”及第二次迁移
  在沙埋这个地方,可供开垦荒地并不多,生产规模仍有局限。场领导经过多次勘察,觉得后岭的“泥塘”地带土地广阔,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砍柴火蒸制香茅油也方便,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分场,以种植香茅作物为主。于是大家齐心合力,建起了“泥塘分场”,并垦荒种植了100多亩香茅。
  但“泥塘”地带是高疟区,人烟稀少,湿气较重,蚊虫较多,发疟疾病的人不断增多。加上在发展初期,场里比较困难,各方面都需要开支,没有多少经济收入,年终结算很低,连看病都没钱报销。故此,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泥塘分场”工作,已经去了的场员又搬回沙埋总场。
  公社看到“保港五料作物场”的发展有困难、人员思想波动大,采取了如下措施:从港二大队调任黎启楠书记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从港一大队调任苏华亮副书记为副场长兼副书记,任命首批志愿退伍兵周永森任民兵连长,加强了农场领导班子力量,还把原公社郎芒畜牧站划归农场管理。
  尽管如此,但原有的底子薄、条件差、投入少、任务重、生活艰苦等问题,并没有改变多少,人心仍然不稳,思想波动较大。加上处于“文革”初期,会议多,干扰多,也成为不安心的因素。农场实行工分制,开会或出公差都是记工分,吃的是有钱饭(要花费),做的是无钱工(没进账),日复一日,难以为继。年终结算下来,每人一年分红不到100元,看病借钱多的还超支。
  沙埋总场到了最后,正副书记、民兵连长、部分人员都不愿干了,至1970年底只剩20人。公社看到如此情况,只好做出决定,把总场从条件较差的沙埋,搬迁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基干连”。
  改称“保港公社农场”及安置知青
  保港公社的“基干连”,位于波浪桥地段的国道西侧,原是保港公社农业试验站,后来用作公社基干民兵每年集中训练的基地。之前,公社已有划拨的30多亩农田、旱地,配备了相应人员,成为生产垦荒、粮食自给、自食其力,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
  “基干连”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稻田肥沃,三面环水,背后是辽阔无边的郎芒田洋。埌上椰林茂密,满眼青翠,风景独好,酷似一座风景如画的水上椰岛,是开垦种植、拓展生产、安乐居家的好地方。
  “保港五料作物场”1971年搬到“基干连”以后,开始了新的创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2年初,根据县里的有关通知要求,公社又将“保港五料作物场”改名为“保港公社农场”,自此,开始安置上山下乡知青及回乡知青。
  有名的崖县“港门”墟镇,是保港公社(农业)、港西公社(渔业)、水上公社第四船队(水运)三方机构及民众聚居地,非农业人口多。以上两个公社,每年都有不少初、高中生应届毕业,需要有合适的安置渠道。
  1972年,整个崖县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但在头两年,县城及厂矿、部队的知青,由县知青办负责动员及安置,各公社机构及墟镇的知青由所在公社自行安置。到了1974年,县知青办才对所有上山下乡知青,做统一动员安置。从这时起,各个公社农场就承担了安置本地上山下乡知青、实施“再教育”的重任,此间也吸收不少回乡知青到来农场。
  大概是在1972年,保港公社从头灶大队将麦亚恩调任公社农场场长,安排保港中学1972届高中毕业生陈有顺、陈有道、王身好、陈明德等人到农场工作,并任命陈有顺为副场长。1973年,安排回乡知识青年王乃昭、陈秀清、麦明洪、麦光妹等人到农场工作。1974年,麦亚恩因故辞去场长职务,陈有顺转任老师,公社又从临高大队将陈七弟调任公社农场场长,委任陈振花为副场长。
  “三陵分场”的建立和撤销
  1976年,陈七弟因故辞去了农场场长职务,陈振花也因被招工离职,公社任命黎绍琪为公社农场场长,黎秋福为副场长。
  农场新任领导目光远大,组织部分知识青年到三陵水库创办分场,并在水库下边开荒种植100多亩甘蔗,还培育了几千株橡胶苗,准备扩大种植,发展前景美好。但是,三陵水库地处山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甘蔗种植运输困难,加上当年天气干旱,草木枯干,不慎失火造成甘蔗被烧毁,损失惨重。
  当时的三陵水库,是乐东县八公里麻风站病人出入的必经之路,本来麻风病就让人望而生畏、噤若寒蝉,加上某天有个麻风病人猝死在路边,年轻人闻知都很害怕,担心自己会被传染,后果将不堪设想,谁都不敢再去了。那时,黎绍琪已被安排到农业局工作,黎秋福被推荐上商业学校,三陵分场就此撤消,全部搬回试验站“基干连”场部。
  知青安置点的历史使命
  崖县知青办自1974年统一动员、安置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公社农场当年接收了陈振花、杨小英、郑辉琳等人,他们也是农场的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县知青办有文字记载。
  作为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欢送会在保港公社大院举行。当天,由保港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陈作兰带队,在锣鼓喧天,激情豪迈的热烈气氛中,知青们身披用红布扎成的大红花,步行直奔公社农场场部“基干连”,沿途受到保港公社民众、农场领导和职工们的热烈欢迎。
  1975年,农场接收、安置了上乡下乡知青杨小良等人。1976年,接收、安置了上乡下乡知青孙定珍、陈善祥、郑辉干、林兰等4人。1977年,接收、安置本地区上乡下乡知识青年黎绍勇、黎绍斌、钟秋桃、杨少雄、郑通超、裴志远、陈少华、陈洁英等8人。
  自1962年至1978年的十几年间,保港公社农场除了接收、安置上山下乡知青,还先后接收、安置了本地区初、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陈有顺、陈有道、郑通礼、王身好、陈明德、王乃昭、陈秀清、麦明洪、麦光妹、王召荣、林尤娥、周石妹、陈传珠、符先发、陈英丽、陈先娟、林竹霖、刘衍容、陈炳南、李少妹、秦伟发、陈儒达、王乃仁、陈世春、林元富、周春妹、陈世发、林竹雄、苏海雄、麦明通、麦伍福、陈秋泰、苏石姑、李文明、羊月娥、麦光妹、蔡德璋、陈仕美、陈帝花、刘荣昌、邢国兴、陈有花、黄亚孟、邢福跃、邢光杰、林浦福、林家雄、王身辉、王身凤、陈秀娥、陈世福、陈家儒、张树彬、陈寒凤、王春月、王月春、王惠琼、苏盛珍、苏圣云、苏圣姬、麦明洪、林明德、麦新、陈才高、陈育姬、陈鸿仕、陈运月等67人。
  1978年,保港公社从港一大队调任黎绍武为公社农场场长,又将原公社坝头猪场及缝纫组划归农场管理;1980年,在黎绍武的主持下,农场土地全部分给场员承包;1997年,保港镇政府收回全部被承包的农场土地。至此,保港公社农场的历史宣告终结。
  保港公社农场从建场到完成它的使命,历经十多年。历任领导及场员,包括上山下乡知青及回乡知青,为创建农场、开垦荒地、扩大规模、发展生产,付出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无愧于那个年代。此外,还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三陵水库、福万水库等水利工程大会战,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通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