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教往事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87
颗粒名称: 路教往事回忆
分类号: F323.6
页数: 4
页码: 352-355
摘要: 该文章描述了作者在1974年参加的农村路教工作队中的经历。作者被分配到黎族村落新村一队,体验了艰苦的生活。作者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路教工作队 黎族村落 增收

内容

1972年7月,我从崖县港西中学高中毕业,回到我父亲所在的水上公社第四船队,参加船队的生产劳动。1974年初秋,崖县县委、县革委会决定在农村开展第二期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运动,我被抽出到藤桥公社路教工作队赤田工作组当队员,这在当时是件很光荣的事,这时我刚满20岁。
  我分到新村一队
  开展路教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当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农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增收,以及培养青年干部。这天上午,几个公社的路教工作队来到县委大院内的老榕树下,参加崖县第二期路教工作动员会,会后将要奔赴农村。路教工作队的人员,主要是从机关及各单位抽调的基层干部和年轻人,以及上山下乡知青、回乡知青。
  当时,县委副书记王春辉驻点在藤桥公社,县财办主任周承富是藤桥公社路教工作队队长,县林业局局长黄学明是副队长兼赤田工作组组长,县商业局的王占武是工作组资料员。赤田工作组总共十七八名队员,有从基层来的陈联志、陈福鼎、梁振山、容天梅等人,还有潘秀梅、吴月新、陈萍、黄剑冰、邢丽珍、王秋红、韦迫强、黄定发等知青。
  会后,藤桥工作队人员坐车往藤桥公社,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后,各位组长就带自己的队员前往大队,这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去赤田大队的道路不通车,我们工作组的一行人,只能背着沉重的行李,艰难地徒步前往。李其育文书中午就来接人,由他在前面带路,一路经过藤桥糖厂边上的西溪、绿色的田野、崎岖的小道,走了约一个小时,到达赤田大队队部。
  黄副队长与该大队的支部书记商量后,对工作队员的去向做了安排,我被分在新村一队。各位生产队长已来到大队接工作队员。我带着自己的行李,跟在生产队长后面,一起来到了新村一队。这是个黎族村落,远离墟镇,靠近大山,人烟稀少,偏僻落后,仅10多户人家,有王、黄、符、文、董、罗6个姓氏,散居在西溪河畔的一个小山丘上。
  夕阳被大山掩没,天色渐渐暗下来。生产队长物色好的房东,是罗姓贫协主席,往后就要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房东也叫“三同户”。他家的二格旧茅草房有8米宽,宽敞的前面摆设了饭桌、长椅及杂物,左边往内是卧房,右边往内是大厅。男女主人约40多岁,养育了三个孩子,大男孩14岁多,女孩十一二岁,小男孩快满9岁。
  我已连续走路2个多小时,这时感到很疲惫,肚子也饿了。男主人待我放下行李,立马招呼我和他家人同席用餐。在一张陈旧的木桌上,盘子里盛着捣碎了的山辣椒拌盐,瓷碗里盛着略有发酸的苞米粥,我端起饭碗三口两口的,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直到三碗过后,我才有了饱的感觉。
  大厅约有10多平方米,里面放着两张简易木板床,一张是大男孩的,另一张就归我了。男女主人与女儿、小男孩住在卧室,另有两张床。小男孩身体发育不正常,快9岁还不能站立,经常随地大小便,哭哭啼啼,不时闹出动静惊动全家,真是苦了这一家子。
  我度过了难熬的夜晚。上半夜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下半夜什么时候睡着了,全然不知道。次日天还没亮,我就早早下床了,到院子外面去踱步,用力吮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来自深山老林的小溪流水,从小山丘的脚下绕过,再向东边流去。微微的山风,吹拂着不远处的树林,树梢在轻轻摇曳。我心里很惬意,很快淡忘了昨夜的不适。
  村子里,已经响起奇特的“交响曲”,有小孩哭闹、公鸡打鸣、牛叫“哞哞”、狗声汪汪、鸟儿吱喳叫,等等。山村的早晨,朝气蓬勃,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把这里当成家
  我早上吃过稀粥,跟着队里社员去参加田间劳动,顺便了解生产情况。一队的水田不多,东一块西一块的,大多地势较高,属于“望天田”一类。附近就有溪流,苦于没有抽水设备,只有“望水兴叹”。周边有南田农场种植的大量橡胶、油棕,很是茂密,它们使得邻近的水田光照不足,水稻长势不大好。海边一带的水稻已经拔节孕穗,这里的水稻还处在分蘖期,成色青黄。队长介绍说人均水田面积不到一亩,历年收成不太好,二造加起来亩产不到300斤。我想起昨晚的苞米粥,知道百姓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决心尽力帮助他们。
  他们对解放军、工作队很有感情,称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工作队”。我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在晚上生产队集中记工分时,读一些统一发放的有关资料,或念一些报纸上的新闻。由于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和海南话,我感觉得到,我们的宣传、宣讲并没有产生多大效果。但是,我们关心群众生活,帮助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真抓实干,黎族社员给予响应和支持。
  我与他们一起劳动,同甘共苦,把生产队当成自己的家,凡事亲力亲为。很快就融入他们之中,完全打成一片,下得水田,上得高山,成了地地道道的乡民。我有时向他们学习黎族方言,有时又教他们讲普通话。黎族同胞见我诚恳待人,个性活泼,个个都愿意同我交朋友。很多时候一到晚上,他们就拿出自酿的山兰糯米酒或地瓜酒,邀我共享,不醉不休。
  山区仍然贫困,生活仍然艰难,日子仍然清淡。所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是这次下乡搞路教的主要任务。
  我与生产队长商量后,一起做了如下决定:安排几个体力好的年轻人负责开垦山寨附近山坡,准备种植橡胶等长期经济作物,解决以后的用钱问题;在农闲时让人带山货或农产品到海边同渔民交换渔获,改善日常生活;组织生产队的男劳力开挖引水渠,增加水浇田的耕种面积;搞农田平整和开沟挖渠,防止山洪冲击和积水浸渍;抓好大积绿肥、施用基肥、田间除草、及时追肥、保水保肥等项基础工作,努力提高晚造水稻收成。
  很快就到年底了,我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总算没有白费,生产队先后种植了20多亩橡胶树,晚造平均亩产也创造了300多斤的历史最好纪录,每户人家的生活都有了一些起色。
  我和队友们
  参加路教工作队以后,我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回过家,也很少与家人联系。直到除夕的那天上午,各大队的工作队员到藤桥镇墟开会和聚餐,过后看到几位队友要坐一辆车回三亚镇,我也向组长请了假同行,经三亚镇回到阔别半年的家乡。
  还是老家过年够热闹,家家户户都清洁干净、杀鸡宰鹅、准备丰盛食物,大人小孩都穿上了新衣裳。当除夕夜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人们都在迎新送旧,我却对新村一队的黎族同胞心有牵挂,不知他们过年过得怎么样。仅在家住了三天,我就赶回黎族山寨,与生产队的社员共同努力,争取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陈福鼎同志驻点在赤田大队扁担生产队,他是我的老乡,也是水上公社第四船队的副书记,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给过我不少帮助和指导。扁担生产队位置较为偏僻,靠近南田农场29连,离我住的山寨隔着一个山头。那时通信落后、交通不便,要与他会面,得步行个把小时,所以平日联系不多。
  那时候,工作队员们每隔上一段时间,就要到赤田大队队部集训一次,工作组资料员一般都会提前通知,主要内容是汇报情况、交流经验、接受新的任务。而队员们在下面蹲久了,也想与队友相聚交谈,希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工作、增加感情,集训本身就是个很好机会。同时,组里也会想办法买些猪肉,或买只山羊,要不就买上几只鸡,改善一下伙食,调理一下疲乏的身体。
  转瞬之间,就到了1975年的3月份。新村一队种的橡胶树苗又长高了许多,春耕工作也进行得有声有色。在村子里,随着生活的改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队长的大女儿出落得一副好模样,说是快要嫁人了,她每天都在屋前的小院子里,忙着缝织黎族姑娘出嫁前的婚装。房东小男孩的怪病经过医治,也有了明显好转,听说用不了多久就能站立起来,我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
  藤桥公社的路教工作已实现预定计划、任务定额,皆大欢喜。崖县县委、县革委会特地在藤桥公社召开总结大会,县委书记黄子桂在会上宣布第二期路线教育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绩,通报表彰了藤桥公社路教工作队,表扬了一批表现突出的工作队员,还有10多人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是这次入党的队员之一,内心的激动和满足,难以形容。在3月25日那天,我和许多人站在鲜红的党旗面前,庄严地举起自己的右手,一字一句、表情严肃地宣读了入党誓词,这幅画面成为我生命中的永恒定格。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唯一的宗旨,我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成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