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知青生涯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82
颗粒名称: 忆知青生涯二三事
分类号: F323.6
页数: 3
页码: 334-336
摘要: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山下乡期间做伙夫的经历、农场的积肥管理方法以及自己在水稻杂交试验田上的耕作和管理过程。
关键词: 伙夫 积肥 杂交水稻

内容

第一次当“伙夫”
  我在1975年10月初上山下乡到崖城公社经济场,同一批的知青共有十多人。场里房屋本来就不够住,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住房就更加紧张了。因此,尽快建造一两幢瓦房,彻底解决住房难问题,便成了场领导的工作重点。建造房屋必先备料,场部决定自己解决桁桷用料,于是抽选了10人组成伐木队,准备进山砍伐一周,这里面就有我和几名知青。
  在我到来的第八天,几辆摇摇晃晃的木轮牛车(在砍伐过程,水牛拖木下山,牛车运输木材),载着我们和一应生活用品、伐木工具进山了。砍伐地点叫“笔架山”,约有十公里路程。担心太阳爬高了天热难耐,我们一大早便出发,在十点钟左右到达。带队的老场员见我是初来乍到,对山里事又不甚熟悉,便“照顾”我担任伙夫,每天负责大家的早、中、晚三顿饭。这一煮就是七八天,是我难得的一次人生体验。
  刚立稳脚跟,大家便各就各位:有搭建临时居住草寮的,有磨刀擦斧弄锯的,有四处看山“踩点”的。我不忘职责所在,一到目的地,便在大家的帮助下,垒起石头灶台,捡拾干柴枯枝,开始生火烧水,张罗中午的饭菜。煮饭耗费体力不多,看似是件轻松活,其实不然,正所谓“难家不会,会家不难”。我之前从未下过厨房,在学生时代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依赖父母成了习惯。现在一下子要做10人的大锅饭,难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老场员谭大哥看到我围着锅台干着急,就笑吟吟地走了过来,问清了我的情况,然后耐心地教我:以每人每餐半斤米计算,每次放5斤大米;按1∶2的米、水比例,每次放10斤水;每人一餐的食用菜蔬,约是半斤;菜蔬单煮、合煮均可,差不多煮熟再放油盐调味。当我汗流浃背、满脸灰垢把饭菜做好时,时间已过晌午。但不管怎么说,我毕竟是把饭菜给做“好”了。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做饭菜,当时正略有几分得意,却见谭大哥端着饭碗走过来,悄悄地对我说:“米饭夹生及糊底太多,是火候不均匀、没有搅拌、撤火太慢,今后要注意!”听他这么一说,我便往锅台那边去瞧,果然有明显的焦糊味,还有未膨化的生米。
  顿时,我感到难为情,涨红了脸,担心大家吃不好会影响工作。看着我怯生生的样子,大伙都举着饭碗冲着我微笑:“青年仔,饭菜不错,你看我们都吃得很香,以后加油哟!”
  听着大家言不由衷的“赞誉”,我觉得更加不好意思,为自己生活常识的欠缺而自惭,但也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总结经验,每顿烧出好饭菜,让大家吃好!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终于做到了,大家很满意,我也很满足!
  积肥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见肥料对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农场对肥料的重要性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为此制定了一套管理方法,除了要求定期清理圈养的猪牛羊三畜和鸡鸭鹅三禽的粪便外,还号召大家积极割飞机草等可供沤肥的杂草,将其剁碎后集中堆放在一个类似二级粪池的大土坑里,经过中和发酵后,液体肥料挑到橡胶苗地、胡椒林、菜园等生产基地浇灌,固体肥料则送到水田里给秧苗施肥。可以说,“积肥”,与农场其他生产劳动一样,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常态。
  一个深秋的黄昏,我和同场知青王珍雄两人从水田返回场部,路过坡田洋一片已收割的田间时,隐隐约约闻到阵阵异样的味道。或许是长期积肥养成的敏锐的嗅觉,我立刻意识到这片稻田里一定有名堂。于是,我让王珍雄跳进公路左边的稻田,我则跳进公路右边的稻田,分别循着这怪异的味道去探个究竟。果然,在附近一大片干涸的稻田里(水稻收割前已放干水)有一层厚厚的鸭粪。
  原来每年秋收后,就有一帮外地的“饲鸭哥”赶着几百上千只草鸭子来到稻田里,用手指宽的毛竹片编成50厘米高的围栏,白天把鸭群放养在收割后的田地里,让草鸭子吃秋收后散落的稻谷,晚上再把鸭子赶回围栏圈养,这样既不浪费粮食又节约饲料成本。看情形,原先在这里的鸭群已经转移到别处收割的田地去了。说来也怪,刚才还觉得刺鼻难闻的鸭粪,此时此刻,却忽然变得“好闻”起来。要知道,这一大片鸭粪将给我们农场的经济作物和农作物提供多么优质的养料呀!
  我们见时间不早,顾不得多想,便大步流星赶回场部,套上一辆牛车带上铲和锄头,连夜在这几块圈养过鸭群的田地里又是铲又是刨的,几乎一片鸭粪也没有漏掉。当月牙儿露出弯弯的脸蛋时,我们也已在“吱吱嘎嘎”的牛车欢笑声中踏上归途。
  那一晚,我和王珍雄两人共收获了几百斤的鸭粪,每人各得积肥30个工分。
  杂交水稻初尝
  在崖城坡田洋有不少来自外省的南繁育种队租水田种植杂交水稻,这些杂交的种子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很高。当时通过改良品种增加粮食产量是一门新鲜事物,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也想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我的想法得到了场长的理解和支持,他特地为我划拨两亩土壤肥沃的水田给我当实验田,还安排知青冯群成当我的助手。对水稻杂交的耕作,我可以说是完全从零开始,首先必须要学习水稻品种杂交的理论知识。我通过书信联系了在广州华南农学院的堂哥,他热情地在信上给我讲解水稻杂交的知识以及田间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寄过来一套《科学培育和种植杂交水稻》资料丛书,让我对水稻杂交的气候、季节、温湿度、种苗公本和母本的挑选、禾苗生长过程、肥料、水位的控制等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从七月初到十月底这三个多月时间里,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杂交水稻试验田上,犁田耙地,拔苗插秧,施肥控水,整天与助手一起肩扛锄头,手拿笔记本、温度计、卷尺,行走在田间地头。特别是扬花传粉关键的那几天,我们俩人每天除了吃饭,几乎都泡在小腿肚深的水田里,靠两个人的双手,面对面保持四五米整齐的距离,长时间地弯着腰,节奏均匀地重复扬着手中那条细小麻绳进行人工花粉传授。直到深夜,我们才把两亩地的花粉传授完毕。此时,我们的双手早已布满大小血泡,腰也直不起来了。当我们两人面对面瘫在田埂上,看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时,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
  这年十月中旬,田洋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的试验田经验收,每亩收成种子产量71.6斤,比同期其他外省南繁育种队的产量还高出3斤多,这是当时全县水稻杂交种子最高亩产。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国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