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81
颗粒名称: 种菜记
分类号: F323.6
页数: 5
页码: 329-333
摘要: 农场的知青们食不果腹,想自己解决吃菜难的问题,于是成立了种菜小组,在荒坡开辟菜地,但因缺乏种植技术和专业知识,一些蔬菜长势不佳。于是,种菜小组组长想到了向当地老农请教,得到了丰富的种菜技术和经验。回到农场后,种菜小组成员开了碰头会,认真总结了过去的失利,学习了新技术和经验,对种菜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关键词: 知青 种菜 自力更生

内容

1975年11月下旬的一天早上,符文山场长把我叫到了场部办公室,脸色凝重地对我说:春琳呀,看来咱们要想办法自己开个菜园子,从根本上解决农场吃菜难的问题啦,不然,知青们的身体真的要垮掉了!是啊,自我们这批知青来到三亚镇雅亮五七农场近三个月来,几乎顿顿吃的都是从山里采来的竹笋和野菜,偶尔才吃上三五顿从十多公里外的立才农场农贸市场买回来的新鲜蔬菜。前些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把农场与外界连接的道路、桥梁冲垮,外面的车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农场一时成为“孤岛”。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和“买卖”,我们就真的只能靠盐水煮竹笋、野菜,熬地瓜熬粥糊口度日了。
  经这么一折腾,问题可就来了。知青们居住在山区恶劣的环境里,每天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况且知青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原本就很需要补充营养,现在竟连着十多天不见青菜、不闻油腥,小伙子们已开始面呈菜色,食不果腹。此情此状,符场长那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身为农场的一名知青,我何尝又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当符场长这么一说,我当即表示支持。“好!”符场长一拍桌子:“咱们现在就看地去!”说着便带着我前往离场部两百多米的一处较平坦的荒坡。
  我站在一块石头上举目环顾,但见荒坡四周灌木成片,荆棘丛生,乱石杂陈,荒草没膝,心里不禁打起了鼓:“场长,这山坡上能种菜吗?”符场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坚定地说:“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但我们要发扬当年南泥湾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树立起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就是石头缝里也要让它长出菜叶子来!”
  符场长掷地有声的话语,无疑给予我极大的鼓舞。按照场部的安排,当天就成立了种菜小组,由我、文永四、陈品新、彭鸿金、蒲裕文5位男知青和邢梅凤、陈海琼、陈英柳3位女知青共8人组成(当菜园进入正常管理后,小组减至5人),我当组长。第二天,我便带着种菜小组一行8人,扛着锄头、钩刀、铁锨、十字镐等工具,迎着初升的旭日,向新的战场——荒坡走去。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用双手血泡、浑身伤痛,在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坡上,开出了一块三亩多的菜地。接着,我们顾不得歇口气,及时对这块菜地进行了清理和平整,并将其拢成一行行菜畦。
  我们开辟菜园子的行动得到了三亚镇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慷慨援助,镇领导特地派人给我们送来了各种菜籽。当我们将专门用于培育菜苗的苗圃修整好后,便适时播下菜籽。经过我们种菜小组的精心培育,三四天后,苗圃里便先后长出一丫丫、一丛丛的菜苗来,有大白菜、椰子菜、豆角、葱、蒜等等。看着这一畦畦娇美、鲜嫩的菜苗在我们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想到不久以后,这些菜苗将变成一碟碟香喷喷的菜肴,一碗碗热腾腾的菜汤,摆上场员们的餐桌,大家心里那个美呀,简直无法言语。
  大约十天后,我们便将这些菜苗分别移到预先拢好的菜畦里种植。从这天开始,我们种菜小组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挑着水桶到雅亮河去打水浇菜,以保障菜苗的生长需求。
  雅亮河流经我们场部附近的一条山壑,离菜地有六七十米,并不算远。可是,若按每人每天要挑三十多担水计,每人一天往返不少于四五公里。而且,我们的菜园平均坡度约为30度,每担水约60斤重,走在山坡上比平地挑一百斤担还费力。像文永四、陈品新、彭鸿金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组员,几趟下来,犹自气喘吁吁,我和几位女组员个子较小,力气单薄,更感吃力,每次从菜园的低处挑至高处,往往要歇几歇。但是,所有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为农场种菜,彻底改善场员们生活的热忱和决心。每天早晨,当东方天际露出几缕霞光,我们种菜小组一行8人便又挑着水桶上路了。
  然而,万事开头难。种菜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课,光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得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和专业知识。不然,往往是徒劳无功的。由于我们对种菜技术只有一知半解,对其中的“奥妙”并未真正领悟,很快便“领教”了教训。
  我们将育出的菜苗移植到菜畦后不久,一些蔬菜就出现了卷叶、曲心甚至枯黄的状况。其他如豆角、西红柿、丝瓜等情况虽没那么糟,但长势均不乐观,产量相当低。三亩多的菜园子,采撷下来的“成果”,还不够全场三十几号人吃上两个星期。
  看着小组成员的艰辛劳动并未换来预期的回报,困扰大家的种菜自给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身为种菜小组组长的我,心上犹如压了一块石头般沉重。晚上躺在竹床上,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符场长那双殷切而期待的眼睛,还有场员们一张张泛着菜色的脸。我暗下决心,非要好好学习和掌握种菜技术不可。
  我首先想到了附近黎村苗寨的农民们。这里的农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不少的瓜菜,一定掌握和积累了丰富的种菜技术和经验。对,就拜他们为师,向他们讨教。第二天早上,我就带上两名小组成员一起到青法村、雅亮村去找一些有种菜经验的老农民,虚心向他们请教。我们的诚意打动了老农们,并得到了他们的认真传授和悉心指导。用老农们的话说:种菜如绣花,一亩菜十亩田。意思是说,种菜是一项亟须细心、耐心的精细活,种一亩菜地要花上种十亩稻田的功夫才能种好。一般来说,荒地开垦出来后,要经过几番翻晒、浇水、施上底肥,待其成为“熟地”后才可种植蔬菜。种菜不光需要足够的水分,更需要充足的肥料,如人粪、猪粪、牛粪等,同时还要勤于除草、培土、松土、灭虫等。
  带着这些宝贵的种菜技术和经验回到农场后,当晚我便召集种菜小组成员开了个碰头会。会上,我认真总结了我们此次种菜失利的原因和教训,详细向大家介绍了从老农那里学到的种菜技术和经验,并勉励大家要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务必完成组织交给的种菜任务。经过这次碰头会后,大家对如何种好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今后的种菜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尽管我们种菜小组的种菜“首秀”就这么“草草收场”,但第二场“好戏”紧跟着又“闪亮登场”了。
  这一次,我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严格按老农传授的技术和知识,重新对菜地进行了全面的翻晒、浇水、除草、打上底肥,等过些日子,菜地真正成为“熟地”后,再予平整、拢畦、移植菜苗。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摆在我们种菜小组面前的两大任务便是:为苗圃浇水、为菜地积肥。就我们当时的条件而言,保证苗圃的“供水”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有“得天独厚”的雅亮河。可是,肥料供给就有些“青黄不接”了。
  五七农场本有一个简便厕所,但全场几十号人每天的排泄量,远远填不满三亩菜地的肥料缺口。因此,我们便在菜地一角挖了一个储粪池,以备储粪之用。此后,我们种菜小组每天除了要育好菜苗、及时移植菜苗外,还得隔三差五地到附近的村寨或田间地头去拾猪、羊、牛粪。由于这些家畜的日常排泄并非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随地大小便”,走到哪儿拉到哪儿。因此,我们每人便头戴一顶草笠,肩挑一副箩筐,手拿一把铁耙,像地质队员探宝般,走村串寨,爬坡涉水,循着家畜的脚印,嗅着粪便的方向,一坨坨、一团团、一堆堆地去捡拾。看着大家这般打扮和动作,爱开玩笑的文永四还打趣地说:你看我们像不像电影《地雷战》里偷地雷的小鬼子!惹来了大伙一阵爽朗的笑声。
  说起来,拾粪并没有开荒、挑水的活累,但也轻松不到哪里去。从上午八九点上路,直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归队,一担在肩,从不离身,还不时弯下腰身,扒拉粪便。时间一长,两边肩膀常磨出肿块来。最具“挑战”性的是,捡拾的粪便中,时有不少“鲜货”(即刚排泄出的粪便),不论是人的还是畜的,在太阳底下一晒,再经风儿一吹,那味道谁都受不了。
  一次,我很不走运,从早上拾到中午,才将粪便勉强装满前后两个箩筐。见时候不早,我赶紧抬起腿就往菜园储粪池方向走。其时,正午的太阳正火辣辣地从头顶上直射下来,那些刚排泄的湿乎乎的“鲜货”,在太阳的炙烤下,热腾腾地不断散发出阵阵恶臭,直往人鼻孔里钻;一大群绿头大苍蝇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先是围着前后两个箩筐嗡嗡乱飞,到后来便直往我的身上、脸上乱扑。凡我所经之处,路人无不捂着鼻子躲到一边。此时的我,只觉眼花脑涨,头重脚轻,有好几次几乎要摔倒在路边。但最终还是咬紧牙关,摇摇摆摆地将这一担粥糊糊臭烘烘的粪便挑回菜园储粪池。这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
  众人捧柴火焰高。在我们种菜小组近一个月的同心协力下,种菜所需的粪便逐渐增多。由于有了足够的粪便储备,我们第二轮的菜地,不但从菜的规模上加大投入,而且从菜的品种上也给予“扩容”。除常见的白菜、丝瓜、豆角、葱、蒜、西红柿外,还加种了茄子、苦瓜、辣椒、萝卜等。为了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还在菜园子的边角上,种上了木瓜、南瓜等瓜类。
  看着这一畦畦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菜地,我们种菜小组的年轻人干得更欢了。上午,我们一起挑水浇菜,给菜畦除草、培土、施肥;下午,我们浇完水后,又一起给丝瓜、苦瓜搭架,或给西红柿、茄子剪枝、灭虫。累了,我们便在菜园子里席地而坐,谈生活、谈友谊、谈爱情、谈理想……此时此刻,菜园子俨然成了我们袒露内心世界、放飞青春梦想的一个人生小舞台。
  的确,在远离尘嚣的大山深处,在单调寂寞的五七农场,小小的菜园子总能给我们增添些许乐趣和热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别看菜园子才三亩多,在我们的精心“剪裁”和“润色”下,一年四季,她总能随着季节的变幻而呈现不同的色彩,散发着不同的芬芳。常引来蜂飞蝶舞、蝉吟蛙鸣。
  自此,困扰五七农场场员们的“吃菜难”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大家天天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喝上醇香清甜的菜汤。一度面黄肌瘦的年轻场员们的脸色也日渐活泛起来,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更令我们种菜小组感到骄傲的是,到了蔬菜收获的旺季(当年十月至明年三月间),我们还能将富余的蔬菜挑到雅亮、育才农贸市场去卖,并将挣得的钱买回鲜鱼、猪肉给场员们改善生活。至于那些上不了餐桌,进不了市场的“菜脚”(即蔬菜中的老叶残枝),我们将其收拢起来,装入麻袋,送到场里的猪圈去当猪食,让农场的猪哥们也与大家一道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微澜知沧海,方寸见天地。在五七农场的“版图”中,我们种菜小组耕耘的三亩菜地,不过“小菜一碟”。然而,这块并不起眼的方寸之地,却是五七农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一样为农场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扛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一代新场员的情怀和风采。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春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