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35
颗粒名称: 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分类号: K296.6
页数: 15
页码: 7-21
摘要: 本文讲述了1955年到1983年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关键词: 崖县 知识青年 大事记

内容

1955年
  是年,毛主席为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写了按语:“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高兴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1月,广州青年董志伟、何绍雄、张群英、李林威、梁细佬等5人倡议成立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团广州市委给予热烈支持,并会同市青联组织创建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目标为海南岛。
  12月5日晚上,广东省委书记兼省长陶铸等省市领导,接见并勉励第二天将开赴海南岛的垦荒队第一队全体队员。
  12月6日,第一支垦荒队80人(共有7200多人报名)启程,其后各队陆续出发分赴海南各地。
  1956年
  2月28日,第四批630名垦荒队员从广州乘船出发,于3月初到达海南岛,其中110人到琼山县土桥区,其余的分到琼东(现琼海市部分)、澄迈、文昌、崖县、临高、保亭等地。
  3月间,共有100多名垦荒队员相继来到崖县,组建了崖县广州青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广青社”,社址在荔枝沟抱坡岭,习惯称“旧总社”。罗顺燕任社长,副社长
  潘巨林,会计叶丹渔,驻社干部伦启良。
  1958年
  3月11、18、25日,再有100多名垦荒队员分三批到来,“广青社”人数增至200多人,社址移驻水源池,是为“新总社”。
  4月8日至17日,海南行署首次召开青年垦荒队代表会议,提出“鼓足干劲,组织垦荒生产大跃进”的口号,倡议与全国兄弟垦荒队开展竞赛活动,不少垦荒队员被选派出席。
  年末,“广青社”随着公社化的推进,加入了崖县鱼雷人民公社,成了其下属的东海农场的一部分。
  1959年
  7月1日,东海农场从公社分离,“广青社”改制(从集体到全民)并参与组建崖县示范农场。当年,示范农场在已开垦的土地上,移植种上“广青社”已育好的油棕幼苗,以及试种少量橡胶树及其他作物。
  1960年
  1月3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广东省省长陈郁的陪同下,视察了南滨农场油棕园。
  5月,以垦荒队队员为主体的示范农场文工团,荣获崖县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海南解放十周年文艺汇演第一名。
  下半年,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来到海南岛,视察过崖县示范农场后,建议改名为崖县半岭农场。
  1961年至1963年
  海南区各县开展精简、压缩城镇人口工作,没有接收外地知青,也没有动员、安置本地知青。
  1964年
  8月,海南行署召开城镇下乡知青安置工作会议。海南行署安置办《1964年安置任务及安置经费计划统计表》载明:计划人数1180人,计划预拨款212400元,其中崖县100人、18000元。但没有安置纪录,无法查实。
  8、9月间,广东省召开知青积代会,并组织知识青年代表巡回报告团,到海南岛重点县作巡回报告。
  1965年
  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置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对安置工作表示“国家关心,负责到底”。海南行署安置办制订“一手抓动员,一手抓巩固”的工作计划。
  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热情关怀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
  5月17日,《羊城晚报》发表头条文章:《广州青年扎根宝岛半岭农场艰苦创业》,报道了广州副市长钟明率领工作组到崖县半岭农场看望和慰问垦荒队员,对他们的表现和成绩给予高度赞扬,勉励再接再厉,表达了广州市民对远在天涯的子弟的关怀。
  5月22日,《羊城晚报》报道:《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报告团向街道青年介绍建设宝岛体会》,来自半岭农场的垦荒队员陈保江、吴筑良、侯汝能、罗浩权4人(均为场、队干部,前3人高中毕业,罗浩权为初中生)报告团,应邀在几天内对广州市各区及主要街道作了18场报告,有8000多名街道青年及家长听取了汇报。
  5月24日,《羊城晚报》继续报道:《五百名街道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走上革命征途本市举行大会欢送建设海南先遣队》,前往迎接的海南五料作物管理局代表及陈保江、吴筑良、侯汝能、罗浩权4人,也应邀参加欢送会。年内继续有以“先遣队”名义的广州知青奔赴海南岛。
  1968年
  12月1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巨大的反响,掀起“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高潮。
  6至12月间,广东各地及外省市大批知青上山下乡到海南参加农垦建设,当年各农场安置知青2万多人。其中南滨农场在6月开始安置广州、湛江、汕头、茂名、海口等处知青(场志记载,未涉人数),立才农场在9月安置首批广州知青234人(场志记载)。
  下半年,为安置当年到来的外地知青,动员及安置本地城镇知青,崖县革委会成立“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简称“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
  10月29日,广东省革委会向广州市、各专区、县革委会,批转生产组和知青办公室《关于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
  12月2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向生产组、人民商业服务站,呈送《关于知识青年需要物资供应的报告》,要求协助解决安置到农垦农场的外地知青棉胎、蚊帐、被褥等物品。
  12月,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计划动员本地城镇知识青年250人,其中100人到农村、150人到垦区农场,但最后没有落实。
  是年,海南行政公署革委会下文分配2400名广州、海口等地上山下乡知青给崖县,计划安置在南田、南岛、南滨、立才4个农场1900人,以及安置在雅亮、育才、马岭、崖城、羊栏、高峰、荔枝沟7个公社500人,但农场安置记录残缺,公社没有实际接收。
  1969年
  年初,崖县县城三亚镇紧跟全国形势,迅速行动起来,本地老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报名上山下乡,掀起本地知青第一次上山下乡热潮。
  2月下旬,薛家祥、黎和生等19人到三亚镇农场插队落户,他们是本地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3月8日,彭惠玲、李玉琴等7人到羊栏公社水蛟大队插队落户。
  3月15日,何良驹、杜森林等6人到田独公社大茅大队插队落户。
  3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知青办下文分配1500名广州、汕头、海口等地上山下乡知青给崖县,拟安置到育才、雅亮、马岭、崖城、高峰、田独、羊栏、藤桥、荔枝沟等公社,但计划没有落实。
  4月1日,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海口市,建制10个师。海南设有7个师,原国营农场改为95个团和1个独立营。三师所辖20个团,分布在保亭、乐东、崖县境内。崖县辖境的南田、红星、南岛、立才、南滨,分别改为三师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团。
  6、7月间,广东省汕头专区潮安县为了适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势,也为缓解本地人多地少、就业机会不足的压力,动员一批知青及墟镇居民,到海南岛农村插队落户。
  8月15日,崖县接收潮安县(含潮州区)知青及城镇移民302人(含1名广州知青),安置到藤桥(龙海、保境大队)、田独(大茅、新村、田独大队及公社农场)、荔枝沟(红花、罗蓬大队及公社农场)、羊栏(水蛟、槟榔、妙林大队)、育才(红卫、龙密大队及公社农场)、崖城(水南一、水南二大队)六个公社。
  8月25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向县财政金融服务站,发出《关于拨给潮安县知识青年、城镇居民来我县农村落户经费的通知》,共拨给藤桥、田独、荔枝沟、羊栏、育才、崖城等公社10140元。
  8月,立才农场安置来自广州、海口、湛江、汕头、茂名等市知青504人(场志记载)。南滨农场全年安置来自广州、汕头等地知青480人(场志记载)。
  9月20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向县财政金融服务站,发出《关于拨给潮安县知识青年、城镇居民来我县农村落户经费的通知》,共拨给藤桥、田独、荔枝沟、羊栏、育才、崖城等公社9500元。
  9月23日,崖县革委会生产组下发《关于上山下乡知青安置工作的有关通知》,主要内容包括安置经费开支、粮油供应、家庭种养、计划商品供应标准等问题。
  9月26日,崖县革委会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座谈会”,有20名上山下乡知青及城镇居民代表应邀出席。
  10月3日,崖县革委会生产组向县粮油服务站革委会,发出《关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口粮补助的通知》。
  10月17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按5个农垦农场(团场)的申报,核实补助布证知青人数为:南田1968年372人,1969年105人;红星1969年205人;南岛1968年207人,1969年135人;立才1968年233人,1969年263人;南滨1968年316人,1969年250人。
  10月14日,广东省革委会继下发《关于一九六九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再下发《关于一九六九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10月至12月,海南的兵团各师团组建了以知青为主的篮球队,从而带动群众性的篮球体育活动。还陆续组建了以知青为主体的武装值班连(简称武装连),人员编制及武器配备参照野战军,达80多个连,具有3个师的兵力。
  10月下旬,兵团准备招收本地知青,海南知青办公室下文分配给崖县动员指标150人,县城三亚镇及红沙圩镇不到5天就有250人报名,但最后没有接收。
  11月13日至16日,崖县革委会在县城三亚镇召开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会议,有44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知青代表26人,贫下中农代表11人,公社带队干部7人。
  12月,兵团召开第一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先进集体24个、积极分子30名,受表彰个人都是知青。此前,各师团普遍召开了此类会议,表彰了大批知青先进集体和个人。
  1970年
  4月10日,崖县接收潮安县85名上山下乡知青及城镇居民,其中单身5人,另14户80人,安置在育才公社新村、那受大队。
  5月20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军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报告》(中发〔1970〕第26号文件)。广东省革委会5月27日召开电话会议。崖县革委会郝辅轩副主任负责抓贯彻落实,配有2名专职干部。生产组、计划办公室具体抓,有知青安置任务的公社、大队有专人抓。
  5月29日,郝辅轩副主任作了《关于贯彻毛主席亲自批示“照办”的中共中央26号文的文件精神》的讲话。他接着带领县安置办公室、银行、财税站、粮油部门负责人,以及安置知青的育才、崖城等6个公社及三亚镇知青工作负责人,共12人分成三个组,到育才、崖城等6个公社的20个大队及三亚镇农场传达26号文件精神,并进行检查。
  6月21至23日,海南区召开贯彻中发〔1970〕26号文件座谈会,各县负责知青工作的领导干部出席。与会代表学习了26号文件及省有关贯彻文件精神,汇报了情况,交流了经验,研究了措施。
  7月,海南全区共组织93个检查组,对知青工作进行普遍检查。
  9月上旬,崖县革委会在三亚镇召开崖县上山下乡知青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会议,安置上山下乡知青的育才、崖城等6个公社及三亚镇农场的57名下乡知青、回乡知青、贫协代表、家长代表出席会议。郝辅轩副主任在会上作题为《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道阔步前进》的讲话。
  10月27日至11月1日,海南行政区革委会在海口市召开首届“海南地区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大会”,全区18个市县的6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应邀出席大会。
  崖县革委会《关于贯彻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中共中央26号文件的情况报告》提及:两年内共安置知识青年190人(三亚城镇34人、广州1人、潮安县153人、外省2人)、潮安县城镇居民249人。
  1971年
  1月17日,兵团召开第二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4900名代表出席大会,表彰先进集体19个、先进个人16名,受表彰个人多数是各团场的知青。此前,各师团普遍召开此类会议,表彰了大批上山下乡知青。
  崖县5个团场有不少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广受赞扬,如三师十一团(南岛农场)的三件事:1970年8月创办以知青为主体的橡胶速生快长样板连;1971年9月创办样板连小学,广州知青袁家宁任教,有学前班至三年级的学生30多人,为本连队职工及周边农村的汉、黎、苗三个民族学生;东莞知青张秀珍坚持科学割胶和精心培育高产树,把落后林段改造成丰产林段,荣获割胶标兵称号。
  12月22日至28日,省革委会在广州市召开“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广州市、各地区(自治州)、各县(市)革委会,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各地区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负责人共171人。
  据垦区农场场志等资料介绍,从1966年起,约有6000多名广州、海口、湛江、汕头(含潮州、潮安、潮阳、普宁等县区)等处的知识青年和部分社会青年,上山下乡到崖县5个垦区农场,其中南田农场有1000多人、立才农场2061人、南滨农场1000多人,南新农场、南岛农场各有千人左右。
  崖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12月15日《崖县1971年知青工作总结报告》提及:从1969年以来,已有418名潮汕、广州知青(1名)、城镇居民,以及本县32名城镇知青,到育才、崖城等六个公社及三亚镇办农场安家落户。
  1972年
  海南区全年没有接收安置外地知青,也没有动员本地知青到生产建设兵团,而是自行动员和就地安置本地城镇知青。
  3月1日,广东省委向广州市、各地区、海南自治州、各县(市)、公社党委、革委会批转《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知青安置办公室随后下发《一九七二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意见》。
  3月12日至14日,崖县革委会在藤桥公社召开全县知识青年工作会议,传达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中发〔70〕26号文件、周总理的重要讲话。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许清泉,在会议上做了动员指示。共有53人参加会议,其中有公社领导7人、专职干部5人、大队干部12人、贫下中农代表16人、知青代表13人。
  5—6月,崖县革委会有关负责人两次主持召开三亚地区(当时三亚镇是县城所在地)各级领导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布置有关动员、安置事宜。
  5月13日,崖县县委、革委会认真贯彻广东省委3月1日批转《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并拟定《一九七二年初、高中毕业生动员安置方案》,对于吃商品粮的高中毕业生411人、初中毕业生未推荐上高中的439人,有如下安排:三亚镇及各厂矿、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人员子女,由县知青办负责动员安置到镇办农场及育才、羊栏、田独、藤桥等公社农场,以及荔枝沟团结菜场;南海、港西、天涯、梅山、水上等公社的渔、船民子女,回公社参加渔业和船运生产劳动;红沙、藤桥、崖城等公社及椰庄农场的圩镇知青,由本公社负责安置到街道工作或动员到农村插队落户。
  5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通什镇举办美术创作展览,应邀参展者大多来自兵团。共展出作品80多幅,包括了国画、油画、宣传画、水粉画、木刻、剪纸。
  6月上旬,许清泉主任亲自主持县委、革委会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动员和安置工作,强调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各级党组织包干负责,还做出了相关决定,要一抓到底,坚决完成任务。
  7月3日,广东省革委会生产组下发《关于一九七二年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通知》。
  7月7日,崖县革委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有: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做好动员教育工作;明确动员对象与范围;动员中要注意的问题。
  新建立的“崖县革命委员会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领导小组”,成员有邓业堂、罗汉章、吴清庆、王国雄、何敦壮、王淑等人,由邓业堂任组长,罗汉章、吴清庆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称“崖县革命委员会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简称“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从各处抽调工作人员,由罗汉章、邓明道分别任正、副主任。
  7月9日晚,崖县县委、革委会在三亚大桥旁边的崖县工人文化宫,召开全三亚地区(即县城范围,下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佘绍聪、邓业堂、陈昌运等常委出席大会。
  7月10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下发《一九七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安置工作方案》,明确动员工作分为准备工作、宣传发动、落实安置三个阶段,并从计办、文办、三亚镇、崖县中学、红旗中学抽调6人参加知青安置办公室工作,在县图书馆办公。
  7月15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编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简报》第一期,在两年间总共出了10多期。
  8月13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向县革委会常委呈送《关于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支预算报告》,购买物品有:每人送竹笠一顶、《毛泽东选集》红皮本一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单行本一本。
  8月26日,崖县县委、革委会在工人文化宫,召开有三亚地区数千人参加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许清泉主任亲自主持和讲话,隆重欢送覃业地、吴玉菊等58名第一批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山区安家落户。在10月10日、12月22日,又欢送第二、第三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9月6日,海南地区计划委员会、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知青安置办公室下发《关于从上山下乡知青中招工问题的通知》,强调要做好推荐、审查、接收工作,正确掌握招工条件和履行招工手续,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
  12月26日,崖县革委会下发《关于一九七三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慰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活动的通知》,并分片召开座谈会,邀请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参加。
  县委常委、革委会领导对知青工作十分重视。县委书记许清泉,副书记王祥彬、林克全等人分别主持了共计十二次三亚地区党支部书记会议,在群众大会做动员报告,县革委会副主任邓业堂亲自写动员计划和编上山下乡简报,县革委会常委庄学章亲自送子女下乡。
  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崖县七二年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等资料提及:本县全年上山下乡城镇知青总人数达155人,其中安置在抱龙林场55人、三亚林场51人、羊栏公社(妙林大队、海坡大队、公社经济场)37人、育才公社经济场12人。
  1973年
  3月1日,县知青办向县革委会常委提出《关于七三年应届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的报告》,主要内容是:本年度应动员下乡对象370人,其中城区273人,藤桥、红沙、崖城54人,其他公社43人;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子女280人,由县统一安置到羊栏、林旺、藤桥、崖城、育才五个公社;海、陆军子女50人,由部队安置;水上、南海、椰庄、三亚镇所属郊区应届毕业生,回原地参加生产劳动;公社以下非农业人口应届毕业生,由公社安置。
  4月25日,因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1972年12月20日给毛主席写信,反映其儿子李良模下乡插队生活困难问题,毛主席复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很多,容当统筹解决。”引起中央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贯彻毛主席的复信批示精神,对知青下乡、管理、返城等政策作出调整,还制定了《1973年至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方案》,发到各级党委,要求各地据此制定自己的规划及实施办法。
  崖县根据复信批示精神,组织工作检查,落实各项政策,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对城镇上山下乡知青的安置方向、管理方式、核算方法等问题,随之进行调整。
  7月1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拟定“标语口号”23条,供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参考用。
  8月,兵团召开知青工作会议,各团场负责知青工作的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表彰了先进集体,树立了先进知青典型。
  9月初,全省知青工作会议在广州市召开,各地负责知青工作的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邓业堂副主任等人返回即向县委常委作了汇报,崖县县委决定加强领导和贯彻落实,并成立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9月8日,崖县革委会知青安置办公室制订《1973年至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预计1973年至1980年8年内应上山下乡3900人,年均438人。
  9月,全国大专院校开始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许多知青被录取读书。
  9月19日,中共崖县县委下发《关于建立县知青办公室和青年农场的通知》,决定建立“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简称“崖县知青办”)和“崖县青年农场”,任命原县劳动局副局长邓寅森为县知青办公室副主任,并解决编制,配备干部,开展工作。
  9月28日,崖县知青办制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草案),主要内容包括: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经费标准;插队及建立集体所有制场、队安置经费的使用范围;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林场安置经费、开支项目,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加强知识青年下乡经费的管理。
  11月20日,崖县知青办向县委常委会及县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关于县知青办制订以战线动员安置的报告》,建议工交、财贸两大战线子女下乡到青年农场后各办一个生产队,以队独立核算,工交青年65人、财贸青年56人,各战线派干部下去当队长、会计。其他战线,农林水、科技卫生、党群和三亚镇57人,分配到团结菜场和羊栏海坡插队,港务局50人在羊栏公社农场安置,海军子女40人安置到田独公社农场,陆军子女32名安置到荔枝沟公社农场。
  12月14日,榆林要塞第一批32名部队子女,上山下乡到定点安置点荔枝沟公社农场,部队派出1名带队干部。
  12月25日,榆林基地第一批26名部队子女,上山下乡到定点安置点田独公社农场,部队派出2名带队干部。
  12月27日,崖县工交战线、财贸战线110多名职工子女,上山下乡到新建的崖县青年农场,分在工交连、财贸连,两个战线各派出2名带队干部。
  自1973年起,部队子女身份的知识青年列入“县知青办”的统一安置范围。此外,还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兵、招工,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组织审查”的程序,按名额、分批次组织实施。
  崖县知青办12月17日《崖县一九七三年知识青年工作总结》提及:全县已有288名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一年来有45名加入共青团,有23名参加了州、县、社、队领导班子,有2名推送海南、州卫生学校学习,有18名评上先进工作者。至12月12日,本县已有36名城镇知识(社会)青年上山下乡。在12月底之前,三亚镇,县工交、财贸、农林水、党群战线,三亚港务局,将有200名左右城镇知青上山下乡。是故,本县全年上山下乡城镇知青总人数约为230多人。
  1974年
  1月8日,崖县知青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通报1974年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情况,以及通报县林业局局长黄学明诱奸、摧残上山下乡女知青的重大案件。
  6月15日至20日,崖县县委、革委会在县城三亚镇召开崖县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与会代表134人,其中知青代表67人,贫下中农代表18人,革命家长12人,带队干部和安置单位代表37人,会议时间五天。王祥彬副书记致开幕词,邓业堂副主任做了主题讲话,王春辉副书记做了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伟大指示,认真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
  6月,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恢复原来农垦局和国营农场的建制,海南垦区分设广东省海南农垦局和广东省通什农垦局,知青成为农垦职工。崖县辖区内南田、红星、南岛、立才、南滨5个垦区农场,隶属通什农垦局管辖。
  7月4日,崖县革命委员会下发《关于一九七四年知识(社会)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和安置任务分配的通知》,决定从1974年起,将崖县知青办的动员安置范围扩大至红沙、藤桥、崖城、港西、保港等公社家居圩镇的知识(社会)青年。
  7月,崖县组建第二批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队,开始抽调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参加,当做干部苗子培养,这些知青经历了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教育引导农民的角色转换。
  7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广阔天地育新苗》,报道兵团三师十二团(立才农场)等单位的先进事迹。
  10月,海南区团委和区知青办联合组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报告团,由来自全区各地农村、林场的上山下乡、回乡的12名知青代表组成,分东西两路出发作巡回报告。
  12月10日,海南区知青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纪念毛主席“1968.12.12”指示发表六周年的通知,举办纪念会、座谈会、文艺晚会。
  崖县知青办12月28日《崖县一九七四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基本情况和一九七五年工作初步意见》提及:本县全年共动员安置517名城镇知青,分到9个公社及崖县青年农场、抱龙林场、三亚林场安家落户。
  1975年
  2月2日,中共崖县县委组织部下发《藤桥等公社配备专职知青干部的通知》,配备颜熙山(藤桥公社)、谭文球(羊栏公社)、范树桐(崖城公社)、符日忠(育才公社)、王兴利(田独公社)、邢福清(荔枝沟公社)等6名专职知青干部。
  7月初,崖县青年农场改称国营三亚菜场,继而改变仅安置县工交、财贸战线干部职工子女的格局,扩大安置范围至各行业子女,当年接收上山下乡知青280多人。
  7月15日,崖县革委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一九七五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安置工作的通知》,计划安置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上山下乡450人。
  8月5日至9日,广东省委在广州市召开《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广州市、海南行政区、各地区(自治州)、农垦、林业等处组成11个代表团,共有15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海南行政区代表团80人、自治州代表团30人(不计主管知青人员),崖县城镇知青代表出席三四人,南田等5个农垦农场知青代表出席10人(7男3女)。
  8月8日,海南行政区革委会知青办下发《关于海南农垦系统直属工厂、医院等单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农垦系统直属工厂、医院、干校等单位的干部、工人子女,户口在城镇的,纳入户口所在地安置计划。县国营农场自行安置,按县城上山下乡的待遇执行。
  11月,自治州革委会在通什镇召开自治州知青工作会议,为期四天,有112人出席,其中有州、县知青办负责人,还有若干公社领导干部、安置点负责人、带队干部。州委羊德光副书记做题为《加强管理教育,迅速动员,组织上山下乡知青投身到农业学大寨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的总结发言。
  崖县知青办1976年1月6日《一九七五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基本情况和一九七六年工作初步意见》提及:全年原计划上山下乡城镇知青人数480人,实际上山下乡知青609人,超额原计划27.3%。
  1976年
  3月16日,海南行政区革委会知青办下发《关于农垦系统直属单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补充通知》。
  5月下旬,崖县革委会在三亚镇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代表大会,知青代表68人,还有贫下中农、革命家长、带队干部、安置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7月中下旬,崖县知青场等知青点组建知青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了县文体办、县知青办联合举办的全县知青文艺会演。
  9月1日至20日,自治州党委在通什镇州党校新建地址,举办知青骨干学习班。由县知青办符良光带队,从12个知青点中选派16名知青骨干参加学习。
  11月下旬,自治州体委及州知青办联合举办首届知青篮球、乒乓球运动会,地点在州府所在地通什镇。崖县组成37人的知青代表队,其中有男知青15人,女知青17人。
  1977年
  5月18日,广东省委批转《关于积极做好一九七七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报告》。
  8月26日至31日,海南省行政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海口市召开,共有853名代表出席会议。崖县代表团共有39人,其中包括25名知青个人代表、5名知青集体代表、1名带队干部、2名贫下中农代表、1名家长代表。
  1977年,是本地城镇知识(社会)青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总共动员安置493人。
  自1972年至1977年,在上山下乡知青中,计有65人入党,767人入团,43人参加各级领导班子,36人被推荐上大中专学校,17人应征参军,还有一批人担任了赤脚医生、民办教师、辅导员、文艺宣传队队员、科研技术小组骨干。
  1978年
  1月11日,自治州最后一次知青骨干学习班在州党校结束。崖县共有37名知青参加此次学习,其中男知青17人、女知青20人。
  2月2日,广东省革委会下发《关于组织力量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的通知》。
  2月15日至18日,海南区知青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主题是传达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重要指示,国务院知青办召开的各省、区、市知青办负责人座谈会精神。
  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如何统筹解决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12月12日,下发《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简称《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1980年
  9月24日,广东省知青办、省农行、省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印发<知青经费物资和闲置财产清查处理办法>的通知》,并附以《关于知青经费物资和闲置财产清查处理办法》两份。
  11月7日,崖县知青办制订《关于知青经费物资和闲置财产清查处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清查处理范围、清查处理原则、组织领导及方法步骤、检查验收、加强管理。
  1982年
  3月,崖县知青办与县劳动局于1982年3月合署办公,共同承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城镇待业人员的安置工作。
  12月底,崖县知青办《一九八二年底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分布情况统计表》提及:1982年底在农村总共172人,其中三亚菜场11人、羊栏公社3人、红沙公社10人、藤桥公社4人、育才公社7人、崖城公社10人、保港公社1人、三亚林场64人、抱龙林场62人。
  1983年
  6月17日,崖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县劳动局与县知青办机构合并的决定》(崖府〔1983〕106号)文,同意县计委《关于县劳动局与县知青办机构合并的请示报告》,明确有关合并事项。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三亚市档案局有关知青历史档案
  2.《海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概述》(李朱全)
  3.《海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程程)
  4.《海南农垦(兵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蔡耀雄)
  5.《海南农垦(兵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蔡耀雄)
  6.《通什(五指山)知青上山下乡述略》(吉德全)
  7.黄警徐、覃业地、李瑞雪、程彪等人撰写的知青回忆录
  8.《三亚市志》(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9.南田、南滨、立才三个农场场志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梁生刚
责任者
郑通礼
责任者
许政平
责任者
伍永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