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为了大地的丰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18
颗粒名称:
为了大地的丰收
其他题名:
记藤桥镇农民技术员黎辉洪
分类号:
F326.13
页数:
3
页码:
282-2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黎辉洪的专业制种致富经历,他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掌握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代省外育种队繁育不育系、代鉴定杂交水稻、玉米优良品种和自己制种等三条门道经营,逐步扩大承包土地面积,成为专业制种能手和致富典型。
关键词:
黎辉洪
制种致富
科学制种
内容
黎辉洪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凭着自己掌握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闯出了一条专业化制种致富的路子。几年来,他先后为北京、福建、江苏、江西、安徽、广东等省市36个科研单位和本省的有关单位制种累计5000亩,鉴定农作物品种5万多个,收获粮食种子180万斤,创值近600万元,还给国家交售余粮近10万斤,成为遐迩闻名的专业制种能手和致富典型。
1962年黎辉洪毕业回乡务农。1965年全国掀起大规模南繁育种热潮。黎辉洪所在的生产队来了许多育种队员,他们的育种技术吸引了这个好学的青年农民,他虚心向育种技术员学习,经常跟随他们观察和记录杂交水稻、玉米的生长情况。由于他刻苦好学,终于掌握了科学制种技术和管理方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日后自己制种打下了好的基础。
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村里也有一些农民认为种田不如经商,便弃农从商,使不少土地变荒。而这时的黎辉洪却不去随大流,认准了种田也能致富,于是向集体和个人承包土地,开始走他的科学制种道路。他首先承包荒地40亩,为江苏淮阳地区等十几个单位进行水稻制种和鉴定工作,获得了亩产320斤的好收成,共收水稻种子1.28万斤,按每斤售价2.5元计,当年收入达33000元。经过这一次制种成功,更坚定了黎辉洪的决心。1984年,他承包的田地面积扩大到300亩,当年就创值30万元,纯收入达5万多元。从此,他承包的土地逐年扩大,最多时达100亩。至今,他承包土地面积累计达5000多亩。他主要通过三条门道经营:一是代省外育种队繁育不育系。过去,省外有关单位要派人来亲自繁殖,既浪费人力,又增加开支。因此,1983年起,他便主动与南繁育种队联系代理繁殖不育系。他先后为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市十几个科研单位和育种单位繁育不育系母本,产量达30多万斤,创值270万元。这一作法既方便对方,节约开支,自己又得利。二是代鉴定杂交水稻、玉米优良品种。自1985年起,他每年都为外来单位鉴定水稻、玉米品种,其内容包括纯质、抗性、繁殖力、产量等。这项工作难度较大,资料、数据要求严格。鉴定一个样品可得补助2.5元,还可自留样品。黎辉洪不但按质按量完成各种资料、数据和各生产要素的记录和整理工作,还获得亩产850斤以上的好收成。自1985年来,他共为委托单位鉴定样品5万多个,收入达18万多元。三是自己制种。他与上海、南京等省市有关单位联系,组织回优质杂优种子进行繁育,产量达280斤,最高可达320斤。1984年来,他累计自制种子300多亩,产量达96万斤,创值325万多元,获纯利25万元。其自制的种子除满足当地农民需求外,还大批量供应通什、陵水、万宁等市县的农民。
他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他勤奋好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结果。他先后订阅十多种农业科技杂志和报纸,其中有土壤学、农业新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杂交水稻、玉米栽培技术、广东农民报等,还经常收听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农业科技讲座,积极请教育种专业技术专家。他白天在田里观察、记录、施肥、灭虫,晚上又在灯下学习研究杂交水稻、玉米的栽培技术,对生产各要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比较,并根据杂优种子对土壤、肥料、农药等方面的适应性,进一步研究培植、施肥、排灌等操作和管理技术,总结了一套杂优种子的栽培经验。因此,他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赞赏。江苏省农技部门赞扬他技术过硬,繁育的种子优质纯正;海南种子公司称:他繁育的种子可以免检。最近他通过考试,被三亚市政府授予“农业助理技师”的技术职称。
知识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本文是《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序以及对乡镇企业家的采访报道,探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管理经验,展示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拼搏和创新。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