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海洋文化的参与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33
颗粒名称: 崖州海洋文化的参与者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273-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通过一位海南岛崖州渔民的讲述,文章介绍了海南渔民的生产经验和文化特色。包括如何通过天气、水流、季节等因素选择出海和找寻捕鱼区域,渔民的工作危险性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海南岛特有的建筑骑楼,休渔期和开海节等文化传统,以及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关键词: 海南岛 崖州渔民 海洋文化

内容

时间:2019年10月26日
  地点:崖州区东京社区居民委员会
  海洋文化,就是源于海洋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在海洋孕育下的海南岛文化,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位崖州渔民,透过他的眼睛去看世界。
  打鱼不是一项谁都可以胜任的工作,先不说每日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就光是船在海里的颠簸就够受了;而且做渔民不像你们想得那么简单,只要有体力就可以,它还需要很聪明的头脑,比如从季节判断水位和水流流向。好比现在吹的是东北风,浪比较小,像你们这种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平安出海,但是一到五六月份,风向转为西南风,那个时候浪就不会那么平缓了,船头也会被浪头冲击得东倒西歪的,很难平稳行驶。还有风云判断天气,因为海上的天气变化很快,掌握不准草率出海很可能有去无回。
  如果海况正常的情况下,根据每十五天一个海水周期或者你们说的潮汐,就可以去不同的区域捕鱼。我们对海域都有划分的,就是根据前辈提供的路线和经验,比如以往看到有人满载而归,大家就会问他今天去哪里捕鱼了啊,对方也很乐意分享,就这样口口相传把每一片海域的名字定下来,到不同的季节就可以去相应的地方打鱼。
  十年前,这一带百分之九十都是渔民,但现在几乎都外出打零工了。
  我们这里的本地人口虽然有七千多人吧,但实际上真正以捕鱼过活的只有不到三千人。因为现在外来船太多,还都是大船用很密的网拖网捕鱼,一直从这里开到三亚才停,不论大鱼小鱼全都网进去,而且鱼多了会把卵也挤破,所以不管哪个季节鱼都很少。况且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要读书,像我们这一辈的,都送孩子去念书,想让他们有个好文凭,懂点技术,所以渔民就更少了。还有就是渔民为了节约成本,差不多都是家庭船、夫妻船小单位作业为主,技术跟不上,安全得不到足够的保障,所以渔业在海南的危险程度和矿业差不多,大家如果有别的路子,肯定选其他谋生方式。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父亲还有几个合伙人晚上十点钟一起出海,开船差不多四个小时后,在凌晨两点的时候撒网,网刚刚撒下去风浪突然之间就特别大,浪飙到有四米多高,海面下的暗流拖着网把我们的船往远处拖拽,时间太晚我们看不清也联系不到别的渔船来帮忙。过了一会儿情况好一点,但是渔船依旧很难操控,就只好等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开船,但是昨晚的暗流已经把我们拽得很远,再加上海况依旧很差,我们晚上七点钟才回到家。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妈妈哭得红红的眼睛,她以为我们的船已经翻了,再也见不到我们了。当时我们带了满舱的鱼回来,很少见那么多鱼的,但是当时大家都顾不得那么多,只剩下惊恐和疲倦了。
  我们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骑楼。混合了南洋风格还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现在这种风格的房子随处都能看见,最开始盖这些楼是南洋回国的商人,用珊瑚和贝壳磨成粉盖的,是雪白的。但是后来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而且会有苔藓长在上面,就变成黑色了。我们这儿第一座东关骑楼老街始建于1928年,1929年后开始大批兴建,因为渔民当时都是以船为家,只能攒够钱才能上岸定居。可以说看骑楼就是看渔民走上岸的故事。
  我们每年的五月一日到八月十五日是休渔期,这个休渔期每年是铁打不动必须遵守的,一方面是因为受台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自然的敬畏。休渔期一结束,我们就举行开海节或者叫开渔节,要上香祭拜的,但是因为打神拆庙和“文化大革命”,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地崇拜,就是说把自己收获的多少寄托给神之类的。我们举行的开海节只是一种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祝愿风调雨顺满载而归。我们知道捕获多少鱼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头脑,就比如有经验的船老大,他会带大家远离危险的地方,去找鱼多的地方。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鹿回头的故事,据说有个黎族的青年猎手,追赶一只梅花鹿到南海之滨,梅花鹿闻声转头,结果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原来她是仙女下凡。仙女与青年猎手一见钟情,结成夫妻,在南海之滨安家。那里被后人称为“鹿回头”。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椰子的。听说从前林邑王与越王一直为争夺海南岛这块地盘交战不休,但越王因为一次胜利就喝醉了,被林邑王派去的刺客杀死。林邑王把越王的头挂在柱子上用箭射,结果箭尾变成椰子叶,越王的头就变成椰子。
  渔民分为两种,一种有田,一种没有田,在禁渔期有田的渔民可以种地,而没有田的渔民只能花平日里攒下的钱,甚至会把一年来赚的钱都在这段时间内花完。而国家的补贴主要面向有田的渔民,对没有田的渔民补贴太少。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大船太多,而且有很多都跑到近海,会把我们的船撞翻。
  近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但是希望给没有田的农民能多一点补贴;让大船都到远海去,不要威胁到当地的渔民;还有一点就是希望对外来渔民的数量有所限制,禁止行业间的不平等竞争。
  听完他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颇丰。渔民是海洋文化的参与者、拓荒牛,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多角度地体察到渔民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对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渔民是海洋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如此丰富的海洋文化。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麦安全
责任者
侯奕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