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我有一个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30126
颗粒名称: 在农村,我有一个家
分类号: G72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与农民们共同生活、劳动的经历,以及农民们对他的关爱和帮助。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与“三同户”的深厚感情、农民们的纯朴和热情,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珍视和感慨。
关键词: 贫下中农 再教育 佛山市

内容

那是一个北风凛冽的冬晨,往日冷落的市镇好象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原来,一批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学生今天就要回校了,众多解放鞋踏在石板上的“嚓嚓”声,不同声调的谈话声,似乎给这个北江河畔的市镇,增添了生气。
  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纯洁的感情就如清洌的泉水一样,点点滴滴积储在心湖里。所以,临走这天,每个“三同”户都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上的活计,象梁山伯祝英台十八相送一样,行行复行行,将我们送到码头。我的“三同”户大婶牵着她的小儿子柱儿也来送我。
  到了市镇,大婶趁我不在意,拐进一家糖烟酒商店里买了一包饼干,急步走到我面前,把那包饼干递给我:“阿黄,拿着路上吃吧!”我不好意思伸出手,因为我知道,平日大婶的宝贝儿子都难得有饼干吃。大婶平时很少买零食的。但大婶硬是往我手里塞,说不拿就是看不起她们一家,我只好噙着两眶热泪接受了……
  我下乡的地方是粤北山区的一个穷县,我的“三同户”共有十口人,六个小孩,两个老人,还有户主森叔夫妇。老的老,小的小,只靠森叔夫妇下田赚工分吃饭。那时的工分值很低,一天辛辛苦苦干下来还赚不到一元钱。
  农民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再受教育”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我们。相反,森叔一家把我当作他家的第十一个成员,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虽然他们住处局促,还是安排了一间小房给我。森婶到河边洗衣服也没忘带上我的脏衣裤,有好吃的,也猛往我的碗上挟。我是从城市来的,不习惯干繁重的农活。去挑泥填堤坝,不到几天,扁担就把柔嫩的肩膀磨出了个大“馒头”来,痛得我直呲牙;是森婶用热水帮我敷洗,消肿去瘀。春插的时候,跟农民一起下田插秧,我把秧苗插得东歪西倒的,竖看不成行,横看不成线是森叔手把手耐心地教我,使我渡过了劳动难关。
  三百六十个朝朝暮暮的劳动生活,使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三百六十个朝朝暮暮的亲密相处,使我明白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白驹过隙,往事如烟。但我仍时时记得:在农村,我有一个家。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梅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