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水泥村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9906
颗粒名称: 家乡的水泥村道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主要报道了作者回到家乡,目睹了村庄新铺设的水泥村道。过去村庄的道路状况非常糟糕,不平坦且泥泞,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然而,最近几年家乡发展迅速,经济状况改善,村委会得到集体积累资金约十万元。村民和外出工作的干部众筹资金,加上自愿捐款,不久便筹集了十五万多元用于修建水泥村道。这条宽4.5米、长1750米的水泥道路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改善了村庄环境。文章最后,村民村长生哥请作者帮忙抄写捐款者名单,一起去欣赏修好的水泥路,展现了人们对家乡发展的热情和付出。
关键词: 佛山市 水泥村 改革开放

内容

我家乡新铺了一条环村的水泥村道,我决意回乡看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从县城骑自行车回去了一趟。到达村口时,只见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村中心。村道上,不时有汽车、手扶拖拉机、摩托驶过,去趁圩的村民,三五成群,脸带笑容,高兴地步出村口。我下了车,穿着皮鞋的双脚踏上水泥路,一步一声清脆的格格响,显得格外精神。
  走在这水泥道上,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我的家乡地处围田区,是个有近二千人口的村庄。过去,这条村道是条烂泥沙路,弯弯曲曲,路面狭窄,高低不平,路旁堆满红砖、垃圾。晴天烟尘滚滚,臭气熏人;雨天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每到收割季节,载运粮食入库的车辆挤在一起,常有口角相争,甚至出现打斗。村民都渴望有条好路行,可是由于没有资金,修路的事只好年复一年地搁置下来。
  这几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家乡带来了生机,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千元。村委会还组织富余劳动力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也一年胜一年,到去年底,全村集体积累资金近十万元。
  村民有了钱,集体有了钱,修村道的事又提了出来。村干部采用发动村内外干部群众和港澳同胞捐资解决资金群众个个拥护,人人捐资,有的捐五元,有的捐十元。我们外出的干部也出钱出力,有的捐五十,有的捐一百,也有的捐一、二千元的。有的还主动找单位设计,找施工队,帮助购买水泥。结果,很快就筹集资金十五万多元,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一条长1750米、宽4.5米的水泥村道就铺好了。
  我来到村委会办公室,一个头发有点花白的中年人正在抄写什么,旁边放着几张大红纸。走近一看,原来是村长生哥,只见他聚精会神地在抄写,消瘦的脸上挂着舒心的笑意。我忙上前打招呼:“生哥,你在抄写什么?”他转过头来一看是我,忙把毛笔放下,起身向我迎过来。“呀,你回来啦!你字写得好,来帮我抄这份芳名。”他搬张椅子让我坐下,斟了杯红茶递给我。我喝过茶,按照生哥的指点,认真地抄起捐资修村道的人名,一共抄写了四大张。抄毕,生哥说:“走!一齐去看看我们村的水泥路。”
  我们边走边谈,一直走到村西水泥路的尽头。回头一望,一线长长的、平展展的水泥路,在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十分好看。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