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8102
颗粒名称: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分类号: D263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一些青年人口头禅“不拘小节”的问题,指出其实际意义是掩饰损人利己的借口或欠缺社会公德的表现。文章强调了重视“小节”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 不拘小节 社会公德 道德

内容

一位朋友来借书,言明一个月后归还,可半年过去仍无影踪。三催两请之后,连主人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借者却毫不在乎,“理直气壮”地宣称:“我就是这个脾气,不拘小节!”
  又有一位小伙子,在集体宿舍里常常开夜车读小说,一直熬到下半夜,因电灯长明影响睡眠,几位同居一室的工友苦不堪言。“我就是不拘小节!”这个“夜猫子”“振振有词”念的也是这么个“理”,依然如故……
  “不拘小节”,时下在一些青年人当中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口头用语。看来很有一议的必要。
  诚然,一本书早还迟还甚至不还,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被借者也无须过多计较。但生活中如果据此便天真地以为“不拘小节”便是“随便”、“马虎”,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那些口口声声“不拘小节”的人,从来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对别人“小节”甚至“大节”都可以“不拘”,对自己却未必:一旦有了什么利益相损,就会立即“认真”起来,一点也看不出“马虎”。可见,如此“不拘小节”,实际上是掩饰损人利己的一种借口。
  当然,也有一些并无此“用心”的人,他们“不拘小节”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动作,比如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等等。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着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个人欠缺社会公德的表现。这些行为同样不可取。
  “言而有信”、“尊重他人”、“讲究公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今天社会所要提倡的优良风尚。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要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就不可愁视“小处”。虽然是“小节”但也是“节”,这是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作为社会的一员,岂可不“拘”?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未名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