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比「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6370
颗粒名称: 何必比「阔」
分类号: J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些影片编导者通过制造虚假生活场景来吸引观众,导致影视界出现比“阔”的风气。但这种做法引起了观众的反感和厌恶,宣告这类影片的“死刑”。相比之下,《暴风骤雨》等影片的真实性更受观众欢迎。因此,真正艺术魅力的影片不在于金钱堆垒的虚假镜头,而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本质。
关键词: 影片 虚假镜头 生活本质

内容

人们往往习惯于从银幕联想到自己周围的生活。可这几年不知怎么搞的,某些影片的编导者们精心制作出来的一个个画面,似乎故意要跟现实生活拉开距离,叫人感到越来越陌生,明明是一位普通的青年工人,他住的房间却象宾馆里的高级套间一般华丽;明明是一名身负重任的工厂经理,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一忽儿走出舞厅,一忽儿又奔进酒吧;至于出现在银幕上那些个体户们,他们的「高消费」生活,更是连外国亲、王都得为之羡慕,难怪有人把《霹雳行动》戏称是「法国影片」,《一夜歌星》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大陆而是发生在香港……
  当人们开始对银幕上那种虚假的生活场景产生反感甚至厌恶时,也就同时宣告了这类影片的「死刑」。平心而论,这些影片的编导们原先只是想通过那一幅幅摆「阔」镜头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提高影片的上座率。他们也曾确实获得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影视界一窝蜂而起,竟相比「阔」,结果势必是倒了观众的胃口,美好的愿望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这也许是近来娱乐片热逐渐「降温」的一个原因吧!
  不比「阔」那么究竟比什么?
  笔者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摄制于五六十年代的影片《暴风骤雨》,给我启发很大。影片中的「老孙头」赶的那辆破马车,戴的那顶旧棉帽,以及他那段富有东北地从方特色的「熊瞎子手掰包米」的说白,都让你觉得这才是发生在那个时代里的一切,因此,真正的艺术魅力并不在于那些靠金钱堆垒起的虚假镜头,而是它有没有真实地反映了生话的本质。真实,才是一部影片的灵魂。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金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