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巡城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374
颗粒名称: 水乡“巡城马”
分类号: F713.2
摘要: 这篇文章可以概括为对“巡城马”这个职业及其面临的变迁的描写和反思。文章描述了作者所在的小圩里出现的一位名叫锦诚的巡城马,他以替居民代购物品的方式谋生。文章介绍了锦诚代购物品的范围和工作方式,以及他为“巡城马”这个行业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购物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不再需要“巡城马”这个职业。最后,文章呈现了作者重新遇见锦诚时的对话,展示了他对生活变迁的淡然态度和新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 巡城马 职业 遭遇变迁

内容

十多年前,我曾在南海县某小圩生活过。那是珠江一条无名支流边上,一个非常闭塞的小圩。正因为闭塞,一种专门代客进城购物的行当便应运而生。而操此行当的只有一个名叫锦诚的中年人,居民们都亲热地称他为“巡城马”。
  那时,从小圩到广州,搭小火轮要两个多钟头;陆路交通只能靠步行走小路,中间迷要过渡。“巡城马”固然可以搭小火轮往返,但他每天全部收入就只那么几角钱到块把钱,除了船钱水脚,哪还有什么赚头?于是他每天天未亮就起来赶路,往往到太阳西沉甚至满天星斗才回家。
  居民们请他捎的东西,真可谓五花八门,有买衣物布料的,有买米面制品的,有买钟表、五金器材的,有买海味杂货、锅碗瓢盆的,甚至有买豉油酱醋的。总之,每大他都是挑着满满当当一担货,热汗淋漓地回来,并要在当晚将货送给各家各户。真可谓快捷妥当,童叟无欺。
  代客购物,他凭发单结账。收取的“手续费”相当微薄:按货款提取5%。有一次,一位居民请他买两大袋用来填充枕头的“油甘子”叶,他只收取6分钱手续费。有人说:“天哪,挑两大袋东西,走几十里路,才收6分钱,这脚骨力不是太不值钱了么?”又一回,一位客户托他代配几粒钮扣,他“巡”了几条马路才找着。按规矩,该收5厘钱手续费。他笑着说:“算了,这回的先‘挂账’,待下回凑够一分钱再收吧。”
  但是,自从进入了八十年代,光顾“巡城马”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原因之一是,镇上的首货公司(当年的小圩已发展为一个小镇)及大大小小的集体、个体商店、摊档,商品的花色品种、项目、数量都越来越繁多、越来越充裕。从建筑材料到各种高档家用电器,从新潮服装到南北风味干鲜杂货……都应有尽有,至于一般的日用百货就更不用提了。人们要购物,一般都不用进城了。有些人想到省城买到更加超群脱俗的货色,也不用托“巡城马’了。因为,河上已架起了彩虹般的大桥,又平又直的水泥公路直通广州。每天有将近十班大型客车往返载客。坐上这样的客车,一路春风,不一会功夫便到了,况且,今天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用,同时也更加注重审美意识了。于是,“巡城马”就只好“失业”了。
  我这次又到该处,路上偶遇当年的“巡城马”锦诚。他现在巳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匆匆岁月,将他几十年来走过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都浓缩到了额上。我不无感触地问他:“眼下,人们都用不着‘巡城马’这行当了,那你的生活来源……”
  没想到,他倒无所谓地笑了。他说:“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不过,淘汰的是这种行当,而不是我这个人。现在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不愁找不到工作,许多外地的后生,还到我们这里来‘打工’呢!现在再也不象当‘巡城马’时那样奔波劳碌,而收入却比那时高得多、哩!”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何百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