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学针线想到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2556
颗粒名称: 从孩子学针线想到的
分类号: G633.93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的儿子在学校上家庭劳动课,学会了钉钮扣和补衣服等技能,并且文章赞扬了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帮助,能够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继承和发扬节俭的传统。
关键词: 家庭 劳动课 节俭传统

内容

“爸爸,闭上眼睛,我让你看一样东西”,我一走进家门,儿子就扑到我跟前,双手放在背后,一副神秘而又高兴的样子。我顺从地闭上眼睛,心想;准是他妈妈给买了什么新奇玩具或是考试得了满分。睁眼一看,儿子手里拿着一块布,上边钉着几只大大小小的钮扣。哈哈,原来是家庭劳动课的“杰作”。
  孩子读的是重点小学。刚上学时,许多同学都用上高档新颖的“多用笔盒”。这一下,课室可热闹了,“劈里拍拉”,各种开关按钮声响个不停,放大镜、温度计、小刀、剪子……各种文具琳琅满目。老师一看,连忙知照家长:低年级学生不宜使用这种“多用笔盒”。老师认为可继续使用的笔盒,全班只有5个学生在用,我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他用的是两块七毛钱一个的普通笔盒,虽然我们当家长的也注意到要求他在生活上勤朴一点,穿的用的都以实用为第一原则,美观次之,但他在家里也不时帶着艳羡的语气说:有的同学的书包怎么漂亮,有的同学家里的陈设多么华丽,真拿他没办法,这毕竟是社会现实。他们这一代。的的确确是“在糖水里泡大的”,“节俭”二字不知从何学起。
  现在他学校里开了一门“家庭劳动课”,教学生做饭、补衣服等,做家长的真是举双手赞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很有道理。虽然现在的孩子巳不能算是穷人家的孩子了,但“早当家”有何不可呢?更何况我们的国家还穷,“未富先骄”的骄宠做法只能教出败家子。
  俗语有说“当家方知柴米贵”。孩子尝过劳动的艰辛,才能懂得劳动成果的宝贵。就拿我儿子来说吧,开始学针线时手指头免不了让针扎出几滴血,钮扣钉得松松脫脫的,补的皱巴巴的。慢慢地,他拿起针线不再笨手笨脚。钮扣掉了,他会自己钉上,作业本脱线了,也晓得重新上线。
  今天,看到儿子准备交到学校去的家庭“作业”,我想: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节俭传统一定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亚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