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1260
颗粒名称: 元宵节的习俗
分类号: K892.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汉文帝为了纪念扫除诸吕的日子,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并与民同乐。元宵节以舞龙灯为主要活动形式,龙灯分为看龙、舞龙和灯龙三种,表演形式多样,而其中最精彩的是“金龙盘玉柱”和“双龙抢珠”。在元宵节,人们还要吃用糯米做成的汤圆或水饺,象征团圆和幸福。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将元宵改为“汤圆”,因谐音字不吉利。南方地区还有吃“元宵茶”和“躲灯”等特殊的习俗。
关键词: 元宵节 舞龙灯 灯龙

内容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吕后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国强民安。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晚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佳节舞龙灯,是彩灯与舞蹈的结合。据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
  龙灯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看龙,它讲究装饰,通常有十三至十七种。“龙衣”有用布绘色的,也有绸缎加以刺绣的,特别讲究龙头,它专供人们观赏。第二种是舞龙,它和看龙在形式上无多大区别,但制作上远不及看龙精致。第三种是灯龙,也有十三至十七种。是用竹笼糊上透明面筋纸,竹笼里点燃蜡烛,在夜间翩舞,犹似火龙,又象“穿花灯”。这种灯龙,由于没有“龙灯”牵连,舞时要求循势连贯。
  龙灯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如卧沙打滚、叠被格、掏尾子、操大把、摆龙门等。最为精彩的,可算“金龙盘玉柱”。不论哪种龙灯,都配有龙珠一个,中笼以烛为滚灯,传说龙有恶习,遇滚灯必械斗,叫做龙抢珠,如两龙对峙合舞,就叫“双龙抢珠”,其艺术效果更为可观。
  按照传统习俗,在元宵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珠形带馅的汤圆或水饺。吃这种食物,象征着家人团圆和幸福。起初这种汤团叫“浮团子”,后来,人们又把它称作元宵。辛亥革命以后,窃国大盗袁世凯得大总统位置,他认为元宵的谐音字是“袁消”,感到不吉利,因而在一九一三年元宵节前,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在我国南方等地现在还有吃“元宵茶”的风俗,是在热的面汤里放上各种茶果。这天有些地方还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叫做‘躲灯”。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韦建元
责任者
刘盈
相关人物
周勃
相关人物
刘恒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袁消
相关人物
陈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