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佛山的乡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842
颗粒名称: 旧日佛山的乡饮
分类号: K892.4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抗日战争之前,佛山城区有一种名为“乡饮”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祖庙内举行。该活动由半官方的理财组织大魁堂负责主办,费用由公共物业租金收入提供。乡饮活动邀请上了一定年纪的男性老人参加宴饮,按年龄划分入座,并设有独席供90岁以上的老人使用。乡饮活动在三元里的三品楼酒家举行,每桌约白银十元,提供丰盛的菜肴。活动结束后,老人可以将剩余的食物打包回家。乡饮是一种敬老爱老的民间活动,是佛山人珍贵的记忆之一。
关键词: 民间活动 年长者 宴饮

内容

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发生以前,佛山城区有一种相沿巳久的民间活动,名叫“乡饮”。这种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日期是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地点在祖庙内。
  负责主办这种活动的机构名叫大魁堂。它是一个半官半民的理财组织。专门负责城区内属于公产的店铺楼房租项的收支。那时候,公产(即属于佛山镇所有)物业为数不少,收得的租款也就相当多。乡饮活动的费用,就是由这里拨款举办的。
  举办乡饮,凡属镇内上了一定年纪的男性老人,都有资格前来参加宴饮。事前,由大魁堂值理通知镇内各铺(相当于现在的街办事处),调查本铺内的老人情况,将老人们的姓名,年岁和住址等开列名册报告大魁堂,以便备办酒席。
  该活动还作出规定,参加乡饮的老人,六十岁至七十岁以下的,每桌坐六人;八十岁以下的每桌坐四人;九十岁以上的每桌坐一人(名叫独席),设宴地点,就在祖庙万福台(戏台)前的天阶上,那里地方敞阔,可以摆得十多二十桌酒席。乡饮时间就在十一月二十四日下午约五时。那时候,由于物价较平稳,故每桌约白银十元,便可以有较名贵的菜式,诸如鲍参翅肚等菜。当时,开设在祖庙后面三元里的三品楼酒家,是经常接办这乡饮的酒席的。
  到了乡饮那天,镇内年龄上了线的老人,不分贫富,都可参加。有些坐上轿子来的,有些由儿孙挽扶着走来的,也有些是自己走来的。红颜白发,颤颤巍巍,在此称觞上寿。席间由大魁堂值理分别向各桌老人敬酒并略致祝词,老人们也互相举杯祝酒。
  宴饮完毕,老人吃不完的东西,可以由他们的子孙“打包”带回去。当时有童谣唱道:“饮乡饮,食夹匿(拿的意思),阿公阿爷好落力。食剩仲(还)可带翻归(家),孙孙塞塞(曾孙)有得食。”
  乡饮是一种爱老敬老的民间活动,上了年纪的佛山人,也许还会记得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哲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