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801
颗粒名称: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分类号: I25
摘要: 这段记述了毛泽东在解放区时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拥护的情景。人们对毛泽东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他的名字和画像,很少有人亲眼见到他本人。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人们意外地认出了毛泽东,并纷纷涌向他庆祝并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关键词: 毛泽东 热情欢迎 群众拥护

内容

那时,毛泽东这个响亮的名字,普天下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限于条件,就是在老解放区,人们见到的也只是画像,没见过照片,更少有人见到真人。何况,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一直使用化名李德胜所以多数时间不曾被人认出。有的房东与毛泽东朝夕相处几十天,天天念叨毛主席,却不知道毛泽东就坐在他对面。
  这一次却发生了意外。人群中忽然响起没有十分把握的惊叫声:“毛主席?”
  毛泽东在马背上蓦地转脸,完全是出于本能地朝那叫喊的方向望了一眼。一瞥之间,第二道惊喜的叫声已经响起:“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万岁!”
  人群里陡地起了波澜。镇子里的人丢下算盘秤杆,丢下货物不顾,拔腿就朝镇外跑,立刻汇成奔腾的洪流。已经到镇外的群众抢先一步朝马上的毛泽东拥过来,欢呼声惊雷一般响彻云霄:“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队伍完全卷入沸腾的人流中,挪不动步。毛泽东在马上朝群众招手,脸上露着安静的微笑,但是眼睛有些湿润。同志们的眼睛都湿润了,并且也感到光荣、自豪。我们自然而然将这种欢呼看作是群众对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拥护和热爱。毛泽东这个名字,已经成了理想、信念和力量的代表。这次欢呼,不象二十年后红卫兵的欢呼那么狂热,但是,那种真诚朴实、亲切热烈的情感,却是更能动人心魄,使人激昂感奋,热泪哽咽。我看到孩子们奔跑着欢呼跳跃,看到青壮年们举起森林般挺立的臂膊,看到婆姨们挤挨着踮脚眺望,——一种暗暗欣喜又是春意盎然的神采笼罩着她们的眼睛,荡漾在她们的唇际。头上包着白羊肚毛巾的老汉扔掉羊铲,擦着脸上的泪水,挤到毛泽东的马旁探着手只触到一下毛泽东的后衣襟,爬满皱纹的褐色的脸孔便放射出青春的光彩!
  没有报纸广播“大树特树”,若是一定说有,那便是国民党的咒骂:“土匪”、“强盗”、“魔鬼”。“毛泽东完全是用事实来说话。他对整个中国时局和民众情绪了如指掌。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向老百姓说明深奥的道理。他用他的思想、理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杰出的领导艺术,赢得一大批追随者,又通过这批追随者团结了绝大多数的群众,于是,他成为人民全心全意拥护、爱戴的领袖。
  我认为,那时毛泽东喜欢人民喊万岁,希望人民喊万岁。因为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毛泽东和共产党是一个意思:因为万岁不万岁是衡量党的方针政策的标志;因为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五十九)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