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068
颗粒名称: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分类号: A75
摘要: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是一篇小说。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毛泽东 当代

内容

“主席起没起床?”周恩来问。
  “没有。”我回答。
  电话那边略一迟疑,又问:“什么时候睡的?”
  “早8点。”
  “银桥,你要叫起主席。胡志明来了,有紧急事……”
  我来到毛泽东卧室,叫醒他,帮他擦把脸,便跟随他来到颐年堂坐等。不到两分钟,周恩来陪胡志明边聊边朝颐年堂走来。我在门口小声说:“主席,来了。”毛泽东立起身,走到门口便停下来,不再多迈一步。多迈一步就出门坎了。他等胡志明迈进门坎,才举臂握手。胡志明很热情,讲中国话:“身体好吧?”毛泽东点点头:“还行。你住得习惯吧?”两个人就这样寒暄着来到沙发旁坐下。我便将茶水摆好。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送客到门口便停下来。胡志明由周恩来陪同离开颐年堂。
  我的记忆中,1948年粟裕从前线赶到城南庄参加军事会议,毛泽东大步迎出门外,同粟裕握手。那次粟裕显得恭敬、激动,而且热烈。两个人握手时间很长。我听到一声“……十七年了!”不知是十七年没见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毛泽东能跑出门去迎接党内同志,所以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毛泽东似乎有意约束自己,不要同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党政军负责人发展起超出同志和战友关系的私人情谊。同志关系就是同志关系。尽量避免在同志关系上夹杂过于浓厚的个人感情。他和周恩来合作共事几十年,甚至他的衣食住行都得到周恩来的直接关心和照料。毛泽东住的房间多数是周恩来选择的。战争年代和非常时期,毛泽东要走的路,周恩来常要先走一段看看是否安全。毛泽东吃的饭,周恩来常常要过问。他们的情谊应该是非常深厚了。每当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信任地将大权交给周恩来。但是,我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没听他对周恩来说过一句超出同志关系的私人感情的话。
  这一切,与我们党的历史和现状不无关系。长期武装斗争,各解放区彼此隔绝,不得不各自独立作战,求生存求发展,“山头”不少,正如毛泽东所言:“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毛泽东是全党的领袖,自己不该有亲疏,也不能让其他同志感觉有亲疏,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他在党内同志中没有过多、过深的私交。
  这一来,又免不了出现另一种情况:许多同志,甚至是相当高级的领导干部,见到毛泽东之后都是严肃恭敬,甚至表现出紧张、拘谨,不能畅所欲言。随着毛泽东威望的日益提高,这种状况也变得更加严重。我个人以为,这是他晚年形成某种程度的“家长制’、“一言堂”的根源之一。
  彭德怀和陈毅是比较突出的两个例外。
  彭德怀与毛泽东相交,是带着浓厚的朋友味道。说话举止真诚、随便、粗豪,敢笑敢吵敢骂。转战陕北时,全党早已叫惯了“毛主席”,唯独彭德怀偶尔还要直呼一声“老毛”。他大概是党内改口最晚的一位。他与毛泽东谈话常常手势翻飞,声震屋宇,打机关枪一样。于是,毛泽东也谈兴勃发,眉飞色舞,完全是老朋友“侃大山”的气氛。这种情况持续到庐山会议,彭德怀在山上最后两次“骂娘”。庐山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再见毛泽东就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是拘谨了。
  陈毅另有一番特色,每次见到毛泽东,常常脚后跟用力一磕,立正敬礼:“报告主席,陈毅前来报到!”或者是:“主席,我来了。”毛泽东将手一挥:“坐么,坐下说。”于是,陈毅便灿然一笑,“放开了”。他一放开,毛泽东的屋子便热闹起来。他与毛泽东有诗词交往,这属于私交。在党内能与毛泽东建立起深厚私交情谊的,大概也只有陈老总了。他又生性豪放,嗓门粗大,带有诗人那种特有的冲动和热烈的气质。说到高兴处真是手舞足蹈,并且伴随着激情洋溢的哈哈大笑,特别随便,特别富于感染力。陈毅是毛泽东所喜爱的人。七十年代毛泽东只参加过一次追悼会,就是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公开社交,比如游泳、跳舞等活动,毛泽东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而且人多热闹为好。
  (四十五)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