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001
颗粒名称: 「夹皮沟」的变迁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广东顺德县石塘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发展和致富的经历。通过利用低洼田地发展鱼塘养殖和在山坡地种植果树,石塘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府给予了支持和援助,提供了种苗和技术指导,使得石塘村果树种植业蓬勃发展。石塘村的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拥有汽车、家电等现代生活设施,同时还改善了教育和基础设施,成为周边乡镇羡慕的对象。
关键词: 石塘村 改革开放 鱼塘养殖

内容

顺着禅炭公路从佛山往北而行,到达南海县和顺镇地界后渡过波光粼粼的金溪河,沿着象岗山与文头岭之间的通道再走5公里,便会有阵阵果香之感。拨开低垂撩人的稻穗越过瓜果围抱的鱼塘,便会看到隐蔽在山坳果树丛中的幽静而美丽的村庄,这就是被人称为鱼米之乡的石塘村。
  石塘村是南国典型的“夹皮沟”式的穷困落后的山村,这座被夹于山坳中的村庄虽不至于“奇峰屹突,犹如乱石穿天;林涛汹涌,恰似巨海狂啸”,但那凹凸崎岖的梯田,贫瘠瘦弱的土壤,山石遍布的山坡,却使石塘人世世代代过着艰难的日子。
  解放后,人民政府一直把这里列为重点扶持的对象,生产发展了,可这里人少田多,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到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人均年收入仅200元左右,温饱还成问题。
  可是,这十年来石塘人和全国人民一道,被卷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山村沸腾了。远处兄弟村办的工厂成功的消息无疑给穷怕了的石塘人带来极大的鼓舞。于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山里人办起了什么电器厂,直到最后血本大亏才知道深山野岭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人才,且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能源不足,供销不力,一盆冷水泼醒了石塘人:此路难通。
  正当石塘人昏头转向,亟需有人指点迷津的时候,和顺镇党委把经过细致调查后制定出来的致富锦囊抛给了这些求富心切的人们。
  妙计之一是:石塘不是田多人少,且水渍地不少吗?为什么不可以把低洼田干脆推成鱼塘,让歉收变丰收?才一年功夫,奇迹出现了,4200亩禾田中的800亩低洼地变成鱼塘迎来两大丰收:鱼塘纯收36万元,而余下的3400亩禾田经过科学管理,精耕细作,竟使其总产超过原4200亩时的总产,达到273万公斤,石塘人一粒不少照常交给国家110万公斤粮食,平均每人向国家交粮500公斤。
  妙计之二是:石塘村位于两条山脉之间,山坡地多,应该充分利用山坡地大种果树,同时在800亩鱼塘的塘基上遍种果树。
  山里人最讲究实际,不亲眼看到好处绝不轻信。党支部领导周容芳,孙伯深等二话没说,带头承包果园,待到他们仅果树年收入近5000元时,人们心动了,于是向荒山进军的高潮掀起来了。党和人民政府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县、镇两级把近6万元的种苗献给石塘人,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当场指导,镇果树协会还定时给农户上技术课。技术提高了,果子丰收了,今天,这里到处是水果,有一个叫“佛坳”的居民点,8成以上农户有果园。最近石塘人在上级的支持下,办了个70亩的芒果园,种植南宁农学院培育成功的优良品种“紫花芒”,当笔者前去参观时,7000棵种苗生势壮旺;苗与苗之间种了花生或西瓜。
  奋战十年,也正是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十年,石塘人富起来了,年收入巳从10年前的200元增至1988年的970元,现村支部书记孙伯深同志很自信地说:今年稳拿人平1150元。
  富裕起来的石塘人现拥有5台汽车,20台摩托车,120台手扶拖拉机,8成以上家庭有电视机,家用电器早巳涌进寻常百姓家。于是,人们想到了教育,以20多万元于1985年建起了全镇首所新学校,又以20余万元于1987年在深山里建起自来水厂,使邻近的乡里羡慕不巳。
  朋友,挂果时节,请到石墉来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孔宪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