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交响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680
颗粒名称: 拖拉机交响曲
分类号: J614
摘要: 本文描述了农村拖拉机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带给人们的生活和心情的改变。从最初农民只能用牛耕田,到后来拖拉机的普及,给农民带来了方便和富裕。文章中描述了拖拉机的声音和形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和印象,表达了对中国农民现代化进程的赞赏和期待。
关键词: 佛山市 作曲理论 交响曲

内容

有一串象山泉流淌的音符,时时回响在我心中的琴键上,组成一支奔跑的欢歌,冲刷我的疲惫,使我涌起一串串回亿和奋感。
  记得五十年代初,学校里时兴唱苏联歌曲,当我教唱《拖拉机之歌》时,有学生问;“老师,拖拉机是怎么样的?是既拖又拉的吗?”当时县里还没有拖拉机,我只能找图作答;并指出:日子将越来越好过,耕田不用牛了。
  大概过了几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播拉机进村了,遍体披彩,唱着一支清新而豪迈的歌。那平日惯于胼手胼足的农民,一个个露出了新奇而羡慕的神色。我的学生,第一次驾上了集体所有的新崭崭的拖拉机,往返于纵横交错的田畴间。载着绿油油的苗,是希冀和未来;运回金灿灿的谷,是丰收和喜悦。农民的手更加有力了,农民的双臂长出翅膀了!
  以后,我的生活经历了几番变化,披着稀疏的华发,又回到我掌教过的这村里来。
  进村后的第一个印象是:有一股急激的洪流在向我冲击。这是一股气势饱满的生命之流,这是一股力量和信心的喷突之流!它象憋足了力气的巨大的水源,当改革的闸门一经打开,即以一泻千里之势,向前奔涌,把广袤田野的清新和蓬勃的生气带进城市,又把城市的异彩和商品的活力带回农村。
  这是一股由拖拉机的奋进的节奏所组成的洪流!这是带着农民的身影,越过斜拉索式的西樵大桥,在塔柱门内进进出出的滔滔滚滚的洪流!
  洪流里有西樵山的血脉在流动,有洋溢泥土香馨的农民的心声在交响。
  驮着三鸟、蔬果、红砖、石料,布匹,流进城里去。
  驮着农民的思萦和心愿流进城里去。
  撒下一路欢歌,把路人的心点亮、唤醒。
  洪流前尽管有红绿灯在变幻不迭,但洪流里的机手们还是神气十足地融进了城市的车流之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据统计,南海县西樵镇里现在拥有拖拉机一千五百多台,居省里同级之冠。而我所在的那个村子,平均每五户即有一台拖拉机;村里耕田不用牛,运土不用肩挑,农闲时外出运输,每年单项收入就有一万多元。我有个学生,膝下两儿,人各驾一“虾铲”(拖拉机别称),天天“双龙出海”,成为村里的出名富户。每天清晨,机手们吃过早餐,便打火发机,准备出发,登时,村里散着一股幽微的汽油的香味,四处交汇着拖拉机的跃跃欲发的声响。接着,一台台拖拉机首尾衔接地从村道鱼贯而出,在速度的呼啸中排成一列,给人以一种流动的畅快的感觉。这时,我往往被这力的狂澜所吸引,感悟到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急迫的心情,我恨不化为一个音符,融进眼前这伟大磅礴的拖拉机交响曲中去。
  傍晚,一台台拖拉机驮着这家的叮嘱或那家的需求,驮着劳动后的喜悦和火红的富足回村了。顿时,小村活了,窄了,热闹了,一台台拖拉机喘着气,挨挨排排地停靠在塘边的大榕树下,排列在晒场上或村道旁,卸下仆仆的风尘,也卸下进城购得惬意品时的欢快。于是,小村沉浸在晚霞斜照的炊烟里,家家熏出了菜肉香……
  华灯下的电视荧屏前,酝酿着又一次力的出击,高唱更奋亢的拖拉机之歌。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关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