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有一个文学沙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1963
颗粒名称: 石湾,有一个文学沙龙
分类号: G241.3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石湾地区举办的文学沙龙集会,参与者包括各个职业的人们,他们在业余生活中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文学沙龙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文学话题的平台,参与者可以互相交流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文章也提到了文学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以及他们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以促进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互动和提高。
关键词: 群体文化 活动 石湾区

内容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否会相应引起文化的萎缩?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不过笔者最近参加了由石湾文学会举办的文学沙龙集会。使我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沙龙,是法语客厅、会客厅的音译。原指一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相聚于贵妇人主持的客厅中谈论政治和文艺。不过,笔者所见到的参加文学沙龙集会的人,可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有闲阶级」,他们中有机关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学生、退休职工,全都有自己一份忙忙碌碌的工作做哩。主持人取名「文学沙龙」,大概是取大家坐在一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谈论文学之意吧!参加者中既有八十六岁高龄的白发老翁,也有年方十六岁的弱冠少年。但无一例外是他们在业余生活中,全部都对文学女神情有独钟。对文学的强烈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文学为他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绚丽色彩。
  今年三月份的一个晚上,在一间格调清新、布局雅致的小会议室里,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次「沙龙」活动。中心议题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一位头发卷曲的小伙子打了头炮,他先耍了个小小的幽默:「我喜欢吃辣椒,而喜欢吃辣椒的人从来不会安份守己」。然后,他提出一个有点「出格」的观点:诗歌应该是诗人的思绪处于狂热、痴迷,忘乎一切时的自然流露。但是,他的这一主张诗意朦胧观点很快地便遭到几个「强火力点」的「猛烈攻击」,一位同样年轻的机关干部反驳道: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应该借助于共鸣来完成审美教育任务,如果写出来的诗歌意境朦胧,语言晦涩,读者读之如看「天书」,不知所言,那里还能引起什么共鸣呢?。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不正是由于他们创作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同感而流传千古吗?
  他的发言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接着,又有一些人加入了热烈的「论战」。
  在这里,没有一家之言的独断,也没有以势压人的蛮横;有的是不同观点的磋商,平等自由的探讨,通过座谈,争论,双方的观点得到交流,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得到提高。
  文学会朱会长是个志诚的文学爱好者。他曾说过:「我愿象一块棋盘,让车马炮在土面任意纵横。」充满诗意的话,显露了他为发展文学事业而愿献微力的心声。所以,他和其它一些热心者共同发起搞了这个文学沙龙。使石湾的文学爱好者有个合适的场所,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据他介绍,这样的文学沙龙活动.从去年三月开始至今已进行了整整一年了。每月在佛山、石湾两地活动各一次,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较为成功、有新意的一次是在文学会成立大会上,举行了「文学与自我」的专题演讲比赛。一般成立大会都是讲话,祝贺旧一套,而他们标新立异,搞了个演讲比赛,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使会员得到锻炼。此外,他们的「沙龙」活动还有组织观看、讨论电视片《河殇》,与省里知名作家座谈,办讲座等。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活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人民生活的日趋富足,也使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愉悦的心情,去参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这是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树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